廣州是明清時期全國手工業的中心,在清代更流傳「蘇州樣,廣州匠」的諺語,可見其時廣州工藝水平之高。時光荏苒,科技日益發達,這些手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鋦瓷啊?好久沒見了,沒想到現在還有。」「以前看到都是手拉的,現在先進了,有電動的。」……5月16日,在廣州荔灣區泮塘五約「齊雅集」前,幾名老人圍著正在鋦瓷的齊峰,你一言我一語感嘆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便是鋦瓷,指的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早在《清明上河圖》裡就有街邊鋦瓷的場景描繪。
兩小時即可補完一件瓷器
從去年10月開業到現在,只要有時間,齊峰就會坐到店門前自製的木桌椅前專心致志鋦瓷。這天上午10點,齊峰拿出一隻上世紀70年代的花卉薄瓷馬蹄杯開始修補。
記者留意到,瓷杯從杯底到杯頂有一道長長的裂痕,裂痕很細,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出,但只要敲敲杯子,就會聽到破鑼般的啞聲,「修補後的瓷器不單滴水不漏,敲上去也會恢復清脆的敲擊聲。」齊峰說。
據齊峰介紹,鋦瓷的步驟簡單來說可以分為點位、破瓷、上釘,密縫,但操作起來可一點都不簡單。只見齊峰首先是在光下找到裂痕,用油性筆點了6個點,兩兩相對,由於瓷杯上繪花卉、蝴蝶,齊峰早在動手前就想好用蝴蝶鋦釘來鋦瓷,增添藝術氣息。
點位後,齊峰用手一捋杯壁,「1.3毫米」,齊峰脫口而出杯壁的厚度,確定厚度後齊峰開始用自創的方法準備金剛鑽,只見他用鉗子把銀片包住不如人小拇指1/4粗的金剛鑽,只讓金剛鑽露出一點小頭,「這個方法我是從裝修隊學來的,瓷器不能被打穿,雖然憑藉打孔時的聲音我們能判斷是不是快到了,但利用銀片卡位輔助能讓鋦瓷更加精準。」齊峰解釋道。準備好後,齊峰打開開關,金剛鑽立刻「嗡嗡」作響,他把金剛鑽對準點位開始破瓷,聽到聲音開始變化,齊峰又把金剛鑽微微搖了幾下,讓杯壁內孔增大,等到鑽頭離內壁僅剩毫釐時,他果斷收手,並再次在光下確認。
接下來齊峰拿出準備好的鋦釘,根據孔位進行大小、彎度調整,卡進孔內,並用小錘輕輕敲擊鋦釘邊緣,「噠」一聲鋦釘在小錘的作用力下嚴絲合縫地鑲嵌進去,把兩側分開的瓷壁死死扣緊。最後,為了保證鋦瓷效果,齊峰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在鋦瓷處,再倒水檢驗,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齊峰表示,除去構思的時間,修補瓷器根據難度不同大概在兩小時到三天之間。
用雙手創造缺憾之美
記者了解到,齊峰並不像很多非遺傳承人一般,從祖輩身上學習技藝,他修補瓷器的技能完完全全靠自學。他曾經開影樓,後來喜歡上了包銀杯,開始自己做,有時候做壞了就要學著修,修著修著,身邊的朋友也開始拿破損的紫砂壺、瓷器送到齊峰那修,日積月累,齊峰慢慢就掌握了修補的技藝。
「一件物品被打爛之後,它的手工就會完全展現,通過觀察這些破掉的物件,我反而能學習到不同時期、不同工匠的技藝。」在齊峰的店裡,可以看到不少被「鋦」過的清代碗碟,齊峰表示,研究被古人「鋦」過的器件,可以更了解「鋦瓷」這項工藝的發展,後人要在前人基礎上進步。
「有賴現代技術,『鋦瓷』的精細度得以提高,現在可以用牙機鑽出0.8mm直徑的孔,這對打小『鋦釘』很有幫助,以前用手拉鑽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齊峰認為,過去老百姓捨不得把破的鍋碗瓢盆扔掉,鋦匠的修補更多注重實用性而不是美感,「時代發展到今天,需要修補的器具更多是出於主人的珍惜和愛護,在現代技術的助力下,我更希望通過修補的技藝創造缺憾之美。」齊峰舉例,過去鋦瓷總會密密麻麻鋦上釘子,而他喜歡根據瓷器原有的形態設計鋦釘位置,讓修補為瓷器錦上添花。
【廣州匠學堂】
現代鋦瓷不愁客
在過去,鋦瓷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如今,大家東西破了就扔,這個手藝還有生存空間嗎?齊峰的答案是肯定的。齊峰告訴記者,他的顧客1/3是老顧客,1/3是泮塘五約村民,1/3是新客戶,「這些新客戶好一部分是老客戶介紹來的,還有是泮塘五約其他商家介紹過來的。」
顧客盈門,收費又如何呢?齊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修補瓷器和紫砂壺主要用到鋦瓷和金繕工藝,普通的鋦釘50元/枚,樣式特別的100元/枚,金繕150元/線,修補一件瓷器或紫砂壺均價在250-500元之間,如果是很有歷史的瓷器,齊峰會免費修補。
單單是5月上半月,他已經接到25單修補工作。「我的定價不代表整個行業的價格,但都是和客人協商後雙方認同的價格,現在好的瓷器、紫砂壺價格多在1000元以上,客人也覺得合理,同時在修補前我會先和顧客溝通修補的手法,能簡即簡。」
齊峰透露,只是修補瓷器無法為顧客提供豐富的消費體驗,於是他同時在店裡出售西洋銀器、中國瓷器、自製的文創產品,價格跨度廣,「在等我修補的時候,顧客自然而然就會去看店裡其他產品,我也會配合歷史進行相應的講解,當顧客積累了足夠的知識量,他也許就會去嘗試收藏這類物品。」當然,齊峰坦言,政府的扶持也幫助了這項技藝的發展,「現在這家店是荔灣文商旅發展中心為扶持西關藝匠文化產業把我們招商回來的,租金比較優惠。」
有人認為,非遺手藝與市場經濟脫節,養活不了手藝人。齊峰表示,非遺是否能生存,和非遺本身沒有關係,而是傳承它的人。「要學會變換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是說非遺就不能變,而是利用自己擁有的手藝、資源去合理創造大家喜歡的非遺產品,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帶動消費。」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旗下
文藝、食材、手作、專訪、市集
治癒系美好生活分享
官方微信:優悅森生活(u_life_magazine)
instagram:senmarketlife
商務合作QQ:190218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