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匠 | 自學成才的鋦瓷匠人:讓修補為瓷器錦上添花

2021-02-08 優悅森生活


廣州是明清時期全國手工業的中心,在清代更流傳「蘇州樣,廣州匠」的諺語,可見其時廣州工藝水平之高。時光荏苒,科技日益發達,這些手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鋦瓷啊?好久沒見了,沒想到現在還有。」「以前看到都是手拉的,現在先進了,有電動的。」……5月16日,在廣州荔灣區泮塘五約「齊雅集」前,幾名老人圍著正在鋦瓷的齊峰,你一言我一語感嘆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便是鋦瓷,指的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早在《清明上河圖》裡就有街邊鋦瓷的場景描繪。




兩小時即可補完一件瓷器


從去年10月開業到現在,只要有時間,齊峰就會坐到店門前自製的木桌椅前專心致志鋦瓷。這天上午10點,齊峰拿出一隻上世紀70年代的花卉薄瓷馬蹄杯開始修補。


 記者留意到,瓷杯從杯底到杯頂有一道長長的裂痕,裂痕很細,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出,但只要敲敲杯子,就會聽到破鑼般的啞聲,「修補後的瓷器不單滴水不漏,敲上去也會恢復清脆的敲擊聲。」齊峰說。




據齊峰介紹,鋦瓷的步驟簡單來說可以分為點位、破瓷、上釘,密縫,但操作起來可一點都不簡單。只見齊峰首先是在光下找到裂痕,用油性筆點了6個點,兩兩相對,由於瓷杯上繪花卉、蝴蝶,齊峰早在動手前就想好用蝴蝶鋦釘來鋦瓷,增添藝術氣息。


點位後,齊峰用手一捋杯壁,「1.3毫米」,齊峰脫口而出杯壁的厚度,確定厚度後齊峰開始用自創的方法準備金剛鑽,只見他用鉗子把銀片包住不如人小拇指1/4粗的金剛鑽,只讓金剛鑽露出一點小頭,「這個方法我是從裝修隊學來的,瓷器不能被打穿,雖然憑藉打孔時的聲音我們能判斷是不是快到了,但利用銀片卡位輔助能讓鋦瓷更加精準。」齊峰解釋道。準備好後,齊峰打開開關,金剛鑽立刻「嗡嗡」作響,他把金剛鑽對準點位開始破瓷,聽到聲音開始變化,齊峰又把金剛鑽微微搖了幾下,讓杯壁內孔增大,等到鑽頭離內壁僅剩毫釐時,他果斷收手,並再次在光下確認。




接下來齊峰拿出準備好的鋦釘,根據孔位進行大小、彎度調整,卡進孔內,並用小錘輕輕敲擊鋦釘邊緣,「噠」一聲鋦釘在小錘的作用力下嚴絲合縫地鑲嵌進去,把兩側分開的瓷壁死死扣緊。最後,為了保證鋦瓷效果,齊峰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在鋦瓷處,再倒水檢驗,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齊峰表示,除去構思的時間,修補瓷器根據難度不同大概在兩小時到三天之間。





用雙手創造缺憾之美


記者了解到,齊峰並不像很多非遺傳承人一般,從祖輩身上學習技藝,他修補瓷器的技能完完全全靠自學。他曾經開影樓,後來喜歡上了包銀杯,開始自己做,有時候做壞了就要學著修,修著修著,身邊的朋友也開始拿破損的紫砂壺、瓷器送到齊峰那修,日積月累,齊峰慢慢就掌握了修補的技藝。


「一件物品被打爛之後,它的手工就會完全展現,通過觀察這些破掉的物件,我反而能學習到不同時期、不同工匠的技藝。」在齊峰的店裡,可以看到不少被「鋦」過的清代碗碟,齊峰表示,研究被古人「鋦」過的器件,可以更了解「鋦瓷」這項工藝的發展,後人要在前人基礎上進步。




「有賴現代技術,『鋦瓷』的精細度得以提高,現在可以用牙機鑽出0.8mm直徑的孔,這對打小『鋦釘』很有幫助,以前用手拉鑽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齊峰認為,過去老百姓捨不得把破的鍋碗瓢盆扔掉,鋦匠的修補更多注重實用性而不是美感,「時代發展到今天,需要修補的器具更多是出於主人的珍惜和愛護,在現代技術的助力下,我更希望通過修補的技藝創造缺憾之美。」齊峰舉例,過去鋦瓷總會密密麻麻鋦上釘子,而他喜歡根據瓷器原有的形態設計鋦釘位置,讓修補為瓷器錦上添花。



【廣州匠學堂】

現代鋦瓷不愁客


在過去,鋦瓷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如今,大家東西破了就扔,這個手藝還有生存空間嗎?齊峰的答案是肯定的。齊峰告訴記者,他的顧客1/3是老顧客,1/3是泮塘五約村民,1/3是新客戶,「這些新客戶好一部分是老客戶介紹來的,還有是泮塘五約其他商家介紹過來的。」



顧客盈門,收費又如何呢?齊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修補瓷器和紫砂壺主要用到鋦瓷和金繕工藝,普通的鋦釘50元/枚,樣式特別的100元/枚,金繕150元/線,修補一件瓷器或紫砂壺均價在250-500元之間,如果是很有歷史的瓷器,齊峰會免費修補。





單單是5月上半月,他已經接到25單修補工作。「我的定價不代表整個行業的價格,但都是和客人協商後雙方認同的價格,現在好的瓷器、紫砂壺價格多在1000元以上,客人也覺得合理,同時在修補前我會先和顧客溝通修補的手法,能簡即簡。」



齊峰透露,只是修補瓷器無法為顧客提供豐富的消費體驗,於是他同時在店裡出售西洋銀器、中國瓷器、自製的文創產品,價格跨度廣,「在等我修補的時候,顧客自然而然就會去看店裡其他產品,我也會配合歷史進行相應的講解,當顧客積累了足夠的知識量,他也許就會去嘗試收藏這類物品。」當然,齊峰坦言,政府的扶持也幫助了這項技藝的發展,「現在這家店是荔灣文商旅發展中心為扶持西關藝匠文化產業把我們招商回來的,租金比較優惠。」



有人認為,非遺手藝與市場經濟脫節,養活不了手藝人。齊峰表示,非遺是否能生存,和非遺本身沒有關係,而是傳承它的人。「要學會變換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是說非遺就不能變,而是利用自己擁有的手藝、資源去合理創造大家喜歡的非遺產品,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帶動消費。」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旗下

文藝、食材、手作、專訪、市集

治癒系美好生活分享

官方微信:優悅森生活(u_life_magazine)

instagram:senmarketlife

商務合作QQ:1902182069


相關焦點

  • 造物重生——鋦瓷
    年過半百的老師傅低頭忙碌,他面前的工作桌很亂,堆擺著不知名的工具和破損瓷器。一隻破損的茶碗,老師傅已經修補好了,破損缺口處,金色的蓮葉附在碗口,栩栩如生,甚是奇妙。章丘鐵匠聞名天下,其他手工技藝也層出無窮。
  • 鋦瓷匠人王培波:用化腐朽之力,演繹藝術神奇
    我們常聽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但這「瓷器活」到底是哪門手藝,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文化活動中心,鋦瓷匠人王培波用化腐朽之力,將一片片破碎的瓷器修補完整,演繹了藝術的神奇。瓷器經過手藝人的雙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在煥發新生的同時,還原了一個藝術生活場景,觸發匠人與器物的對話,一方涅槃重生更驚豔,一方沉澱自我悟心境,這正是鋦瓷的動人之處,也是王培波傳承這門技藝的初心。
  • 掀開鋦匠挑子的「紅蓋頭」:遼河民俗博物館千裡送「親」之路
    民國時期,這副鋦匠挑子曾跟著遼河流域的鋦匠走街串巷,箱子把手和扁擔已被磨得發亮,經過時間的洗禮,更顯古樸與寧靜,仿佛述說著一個鋦匠手藝人的過往。近代木質鋦匠挑子,遼河民俗博物館「鋦匠」這個詞現在已經不大聽聞,但在以前,卻是常見的手藝人,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匠街邊鋦瓷的場景描繪。
  • 蘇州鋦瓷藝人祝峰:現代鋦瓷修復的是一份情感
    因為「瓷器大多用來盛放食物」,祝峰堅持承諾,只要經他手修補的瓷器,絕對不會使用膠水。工作檯上擺滿了各種鋦瓷工具找不到師傅,買瓷器回家「自摔自修」愛上鋦瓷手藝,對祝峰來說純屬偶然。2008年,好友送了他一件粉彩官窯瓷碗,他十分喜歡,遺憾的是碗口有個硬幣大小的缺口。在缺口周圍,祝峰注意到了鋦釘的釘印。
  • 鋦瓷5步驟指間要精細
    成都鋦瓷匠人王培波說,姥爺出生於清光緒年間,承襲了祖上鋦瓷的絕活。  清朝時期,「鋦瓷」技術分化為兩大類,一類叫做「行活」,也叫粗活,純為民間生活用品為主的鋦瓷修復粗活,通常被稱作鋦盆、鋦碗、鋦大缸的錮爐匠,所用的工具金剛鑽、鋦釘都比較大。「姥爺做的就是行走於民間的粗活。」  另一類則是經過藝術加工專為達官貴族服務的細活,也叫秀活。
  • 中國鋦的歷史傳統可以追溯到何時?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的「鋦瓷活」。「鋦」字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為:人造金屬元素,鋦在地球上沒有單質或化合物礦藏存在,只能人工來合成;另一層意思為:用銅鐵等製成的兩頭有鉤可以連合器物裂縫的東西,稱「鋦子」。用鋦子連合破裂的器物:鋦碗、鋦鍋、鋦缸。鋦匠是民間手工藝匠人之一,和中國古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密不可分。
  • 修補碎瓷 手作舊書 85後小夥要讓傳承成為時尚
    在破碎瓷片上打孔修復  「愛上手作,可能跟我是鋦瓷人有關。」老竹說,鋦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鑽鑽孔再用像「訂書針」一樣的釘子嵌住抓牢,將破碎的瓷器修復起來的技藝。  老竹說,自小踏著青石板玩耍,長大又在古街裡開店,月河街區每個周日的古玩市場不僅吸引了大批周邊的客人,也讓他這個主營竹器的年輕人慢慢愛上了中國瓷器。  瓷器雖美但卻是易碎品。所以很多老瓷器或缺或殘,老竹看到後常常覺得可惜。於是,在2013年,老竹專門找到鋦瓷的老匠人拜師學藝。兩年後,老竹開始了85後的傳承鋦瓷之路。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 鋦補之後更珍貴——日本足利將軍的南宋龍泉窯「螞蟥絆茶甌」
    古玩界有「瓷器衝毛,不值分毫」的說法。但這隻茶碗在被打上「鐵補丁」後反而更受日本人喜愛,還被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如今歷經千年,仍釉色青翠瑩潤,類冰似玉,宛若新出,只有碗身上的裂痕和鏽色鋦釘靜靜地訴說月歲的滄桑。 在古代,瓷器價格高昂,比較精美的瓷器是貴族才能賞玩和使用的,而瓷器又極易破碎,所以聰明的古人就想出了用銅、鐵、銀、金等製成的扁平兩腳釘修補破碎瓷器的辦法。
  • 古老手藝「鋦瓷」:0.1毫米厚銅板令殘瓷「起死回生」
    【解說】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說的便是古老民間手藝鋦瓷。47歲的郭智軍就是一名鋦瓷匠人,一堆殘瓷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成為一件件獨具韻味的藝術作品。 鋦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 收藏鋦瓷物件,留下時光印記
    藍印花布上擺著一副鋦瓷擔子,邊上放置著各式金剛鑽、鐵砧子;光線灑在這些老物件和一束半乾的玫瑰花上,時光像是一下子靜止了。  「這個小銅鑼就是當年的鋦瓷匠人掛在擔子頭上的,村民只要一聽見這清脆的鑼聲,就知道鋦瓷的手藝人來了……我收集了很多傳統鋦瓷匠人的老物件,光各種各樣的小鐵錘我就收集了30多把,這些匠人自己用的鐵錘大多是定製的,雖然形態重量各異,但是拿在手裡,揮動起來,你就能感受到那種重量、那種準頭,都很趁手。每一把錘子後邊,你都能感受到一個鋦瓷匠人的匠心和執著。」
  • 他們把做茶做香染布鋦瓷什麼的,從山上搬到了城裡.
    瓷器經過劇烈磕碰坯體產生裂紋而又裡外一致的稱「璺」。璺是人為造成的,有璺的瓷器輕敲時音響不變,重敲時音啞有雜音,稱為「重璺」。有璺的瓷器傷痕多在口部以下,傷痕在口部而又裡外一條線的又稱「衝口」。趙子楠現場鋦活這是一門很靜很細很高級的手藝雖然我們覺得有些冒險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於是我們還是邀約了子楠在活動現場為朋友們將璺到底 鋦到頭你一定很期待那帶著破碎的寵器來吧
  • 淘寶請了108位神人,但匠人的生意遠不止如此
    鋸瓷手藝人王振海用六朝碎瓷片鋸成的瓷碗價值1200萬,而等著讓他修補的瓷器已經排在了幾年之外。王振海是《非凡匠心》中拍攝的眾多匠人中的一位。《非凡匠心》第一期節目,張國立帶著他的老友張鐵林、王剛一起拜訪了鋦瓷手藝人「王老邪」(王振海)。
  • 匠人丨有趣就好,談什麼情懷
    在福建漳州,有一群特殊的匠人,他們創建了一個手藝烏託邦——和道工社。白天,他們有著各自的社會工作,下班後湊在一個大廠房裡:畫畫、寫字、打銅、金繕、做漆。不圖回報,只為——好玩。訪漳州和道工社不為「錢糧謀」的另類匠人 文:幸鵬 圖:幸鵬/晨峰/李晉泰漳州喧鬧的城市一角,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老成都走街串巷的補碗匠補碗匠:也叫鋦碗匠,上世紀專門修補陶瓷碗、陶瓷罐、陶盆、缸之類的手藝人。老百姓稱他們為「鋦盆(鍋)鋦碗鋦大缸的」,而成都人則喜歡叫「補碗匠」。他們的手藝主要是修初陶瓷罐、陶盆、缸之類,陳設的撣瓶、帽筒等也可以修補。補碗匠最初主要是為成都皇城、少城裡的達官貴人服務的。在老成都,隨著燒窯技術的改進,以使用邛窯和琉璃窯生產的陶製品為上品,使用這類器皿的人開始多起來,因此陶製品壞了,很多人都捨不得丟棄,補碗匠才開始在整個成都流行起來。
  • 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兩大瓷器展正在進行——講述外銷瓷背後...
    」和廣州博物館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比如,我們知曉了一部分活躍在當年外銷瓷市場中的外國設計師以及工匠和企業。  考納利斯·普龍克就是這樣一位中國外銷瓷領域的外國設計師。在省博「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中國外銷瓷展」中,專門為他設立了一塊說明展板。
  • 中國瓷器的頂峰是宋瓷,宋瓷的極品是影青
    為了讓更多的茶友用上這一瓷器珍品,現在,十六鋪生活館聯合王氏影清,為這套「神瑛」影青發起眾籌。 為了帶領匠人們打造出驚鴻一瞥的青白瓷精品,王尚賓翻閱了歷史上多種陶瓷文獻資料,投巨資於2001年恢復了一座宋代松柴階梯窯。 除了宋代梯窯的恢復,光是研究青白瓷的釉色配方,王尚賓帶領團隊就歷經成百上千次的失敗,耗盡了近百噸原礦料,才配出了唯一性的原料和釉料配方。
  • 秉承匠人精神,深耕細作的日本瓷器
    作為瓷器的發源地,每個中國人都很驕傲。可是到了現代,情況逆轉。對比歐美和日本,我們甚至沒有知名的日用瓷器品牌。國內日用瓷器最大的產地是潮州和景德鎮:其中潮州以量產為主,景德鎮定位中高檔。市面上也不乏設計師品牌的日用瓷器在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