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走街串巷的補碗匠
補碗匠:也叫鋦碗匠,上世紀專門修補陶瓷碗、陶瓷罐、陶盆、缸之類的手藝人。老百姓稱他們為「鋦盆(鍋)鋦碗鋦大缸的」,而成都人則喜歡叫「補碗匠」。
這些人都是走街串巷,挑子上有風箱和小爐子、板凳、錘子、鑽子之類。擔子一頭掛著小銅鑼和鉛(鐵)「疙瘩錘」,走起路來一晃就叮噹作響,省的總吆喝。他們的手藝主要是修初陶瓷罐、陶盆、缸之類,陳設的撣瓶、帽筒等也可以修補。
補碗匠最初主要是為成都皇城、少城裡的達官貴人服務的。在老成都,隨著燒窯技術的改進,以使用邛窯和琉璃窯生產的陶製品為上品,使用這類器皿的人開始多起來,因此陶製品壞了,很多人都捨不得丟棄,補碗匠才開始在整個成都流行起來。
成都的補碗匠,在民國時期最為鼎盛,從業人數達幾千人,在當時是很火爆的一門靠手藝吃飯的技術。
隨著解放後的經濟發展,陶製品不再是稀有產品,加之人們開始大量的使用其它金屬、塑料製品,補碗匠這一技術也就慢慢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成都記憶:南門外的跳傘塔
民國時期的老成都剃頭匠
剃頭匠:老成都曾經有一句諺語叫「剃頭擔子—一頭熱」,說的就是老成都的剃頭匠。他們擔子的一頭挑著個小火爐,理髮剃頭時,為顧客燒熱水洗臉洗頭,另一頭挑著凳子、鏡架、理髮工具、臉盆等。
現在看剃髮,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在成都的歷史長河中剃頭匠這門技術並不是吃飯的好差事,由於封建思想嚴重,男人是不允許剃頭的,因此剃頭匠也很少。到了民國時期,隨著人們對封建思想的轉變,剃頭匠這門技術才開始慢慢吃香起來。民國時期,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大家都會等到"龍抬頭"的日子理髮,俗稱"剃龍頭",據說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歷史變遷,時光流轉,歲月更迭,剃髮方式隨之而改變。然而,這個古老職業卻喚起了人們對這座城市的久遠記憶。
現今的理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