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環境署、世衛組織等多家聯合國機構日前聯合發布《2019年非洲氣候狀況》報告指出,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降雨模式改變和更加頻繁的極端氣候正在威脅非洲居民健康、食品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
氣候變化波及非洲各地
非洲各地氣候變化表現迥異。報告指出,2019年非洲大陸平均氣溫高居該地區歷史記錄前三位,且升溫趨勢預計仍將持續。針對2020年至2024年的5年預測顯示,非洲北部和南部將持續變暖,西部薩赫勒地區的降雨量則將上升。數據顯示,按照中等情況預計,在本世紀最後20年內,非洲絕大部分地區氣溫將比前工業化時代上升2攝氏度以上,熱浪和高溫日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北部和西南部降雨則將減少。
海平面上升與海岸侵蝕情況將更加嚴重。報告表示,非洲多處海域海平面上升速度已經達到或超過每年5毫米,高於每年3毫米至4毫米的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印度洋西南部、從馬達加斯加向東一直到模里西斯海域的情況最為嚴重。報告指出,西非地區受到海岸侵蝕和沿海環境退化的影響最為嚴重,貝寧、象牙海岸、塞內加爾和多哥四國有56%的海岸線正在受到侵蝕,且預計未來情況將進一步惡化,將加劇環境和氣候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報告說,2019年襲擊非洲南部的「伊代」是南半球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大的熱帶氣旋,共導致成千上萬人傷亡或無家可歸。此外,2019年非洲南部還遭受了大面積乾旱。與之相反,在2018年還難見雨水的非洲東北部「非洲之角」地區卻在2019年末遭遇強降水,引發嚴重洪水和山體滑坡,西非薩赫勒地區也在2019年5月份到10月份受到洪水侵襲。
經濟社會挑戰加劇
報告共同編寫者非洲氣候政策中心預計,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攝氏度,則非洲整體生產總值將減少2.25%;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4攝氏度,則非洲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將減少12.12%,氣候相對更加炎熱的非洲西部、中部和東部所受不利影響更為嚴重。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氣候變化對於非洲大陸的影響正在日益加劇,進一步加重糧食不安全、流離失所和水資源壓力,其中最脆弱群體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最近數月以來,非洲經歷了災難性洪水、沙漠蝗蟲入侵,如今又將面臨拉尼娜現象所帶來的旱災,新冠肺炎疫情則進一步增加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報告指出,農業是非洲的經濟支柱和主要生計來源。因此,氣候變化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在該地區也表現得尤為明顯。糧農組織表示,在極易發生乾旱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營養不良的人口數量自2012年至今已經增加了45.6%。報告認為,炎熱乾旱所導致的減產、病蟲害加劇以及洪水是非洲農業目前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數據顯示,在最壞情況下,非洲西部和中部地區的平均糧食產量預計將減少13%、北部地區減少11%、東部和南部各減少8%。到2050年,預計對高溫和乾旱耐受程度較高的小米和高粱將分別減產5%和8%,大米和小麥的減產幅度則可能高達12%和21%。
報告說,氣溫升高和降雨增加所造成的高溫高溼環境將導致昆蟲大量滋生,登革熱、瘧疾和黃熱病等蟲媒疾病的傳播可能隨之加劇。據估計,2017年全球有93%的瘧疾病例發生在非洲,且疫情常常出現在異常嚴重的降雨期之後。此外,報告指出,非洲東部高原地區氣溫升高意味著此前無法在此生存的蚊蟲逐漸遷入這一地區,瘧疾等疾病的發生範圍將進一步擴大。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報告指出,非洲在促進氣候行動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已有超過90%的非洲國家正式批准了《巴黎協定》,並承諾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綠色能源轉型。
報告認為,在農業等領域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降低氣候風險,是非洲在氣候行動領域較為成功的一項做法。通過使用太陽能和更有效率的滴灌等農業技術,能夠讓農戶增產300%、增收5倍到10倍,同時減少90%的用水需求,並產出250千瓦的清潔能源。目前,已有超過70%的非洲國家將清潔能源和清潔農業列入了氣候行動「國家自主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