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對三江源頭大規模科考 建國家地理標誌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國首次對三江源頭大規模科考 建國家地理標誌


2008年09月06日 18:15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6日上午,備受關注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活動正式啟動。青海省政府在西寧市舉行隆重的授旗儀式,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一行冒雨向青海南部高原挺進。

  此次科考活動將歷時45天左右,總行程約8000公裡,探尋並確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地理位置,準確測定其坐標和高程,建立國家地理標誌,並對這一地區進行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的監測與研究。

  飲水思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是中國最著名的三條大河,其中瀾滄江還是國際河流,國外稱做湄公河,其發源地均在青海省南部高原。

  中科院院士、此次科考活動專家委員會主任孫樞說:「確立大江大河的源頭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雖然早在古代就有很多探尋活動,但受條件所限,並沒有找到真正的源頭。」

  他說,此次「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是中國第一次同時對三大江河的源頭地理位置進行科學考察,並將首次在三江源頭建立國家地理標誌。

  青海省測繪局局長、高級工程師楊俊嶺說,世界著名大河源頭的確定一直被視為重大的地理發現,大河的長度及源頭地理坐標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地理信息數據。

  據他介紹,青海省政府日前組織召開了「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技術方案」專家論證會,包括8位院士在內的23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認為,此次科考總體目標明確,技術手段先進,技術方案可行。

  無論從技術力量、人員構成乃至後勤保障多方面,此次科考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科學門類最齊全、技術最先進、陣容最強大的一次。

  三江源頭科考將利用「3S」技術,即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現代對地觀測技術,是目前國際領先技術。

  科學考察隊由國內測繪、遙感、水文、冰川、地質、氣象、地理等專業及新聞媒體、醫療、後勤保障等約40人組成。青海省測繪局副局長唐千裡任隊長,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徐亞明任副隊長,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劉少創研究員任首席科學家。

  「探索世界的奧秘是人類的本能。」劉少創說,目前,中國尚未對河流確立國家地理標誌。此次考察的結果將上報國務院審核批准後,分別在三條江河的源頭建立國家地理標誌。

  「河流是沒有國界的。三江源不僅是青海的,更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大江河,是中國著名的河流,在世界河流中排名均在前十位。因此,此次科考具有世界意義。」

  一些專家還認為,同時對三條大江大河進行科學考察並建立國家地理標誌,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測繪技術方面的進步,也是科技發展和國力提升的重要標誌。

  位於青藏高原東部的青海省,素有「三江源」「中華水塔」等美稱,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地位非常重要。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後,青海省率先在全國確立了「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此次科考是落實這一戰略的重大舉措之一,對宣傳青海及三江源生態保護,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呂雪莉 張進林)

編輯:聞育旻】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三江源頭
    黃河、長江和瀾滄江:源頭地理坐標正式確定  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成果日前通過專家組評審,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地理坐標被正式確定。據考察,根據以河源為遠的原則,當曲的且曲源頭應為長江源頭;卡日曲的那扎隴查河源頭為黃河源頭;扎阿曲源頭應為瀾滄江源頭。  「三江源頭科學考察」由青海省政府組織,青海省測繪局負責實施,在2008年9月6日啟動。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此次考察是我國首次進行的三江源頭大規模科學考察活動,歷經41天,行程7300多公裡。
  • 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挺進瀾滄江源頭腹地安營紮寨
    新華網瀾滄江源頭9月10日電(記者張進林 任曉剛)9月10日下午,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經過近10個小時的艱難跋涉,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城挺進到海拔4500多米的瀾滄江源頭腹地,並在雜多縣扎青鄉昂鬧村安營紮寨,這也是此次科考隊首次在三江源區建立起科考大本營。
  • 中國科考隊順利完成瀾滄江(湄公河)源頭考察
    9月18日,科考隊員在地理標識前合影。當日,三江源頭科考隊在瀾滄江上遊支流扎那曲設立地理標識。新華社記者 任曉剛 攝新華網瀾滄江源頭9月20日電(記者 張進林 任曉剛)經過12天的艱苦努力,一支由40人組成的中國科學考察隊於今日順利完成了以確定瀾滄江(湄公河)源頭地理位置為目標的綜合考察,並在其源區數條重要支流的源頭位置設立了地理標誌,以待此次科學考察結束後準確確定瀾滄江的真正源頭,並建立正式的中國國家地理標誌。
  • 探尋三江源頭的人文自然之美
    該活動歷時半年,行程3萬多千米,沿著從不同地方到三江源頭的7條線路,探尋中華大地的歷史之美、民族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2019年,《中國國家地理》攜手玉樹藏族自治州,打造《旅行者——中華大地尋夢之旅》這本主題圖書。
  • 中國地理的一大奇蹟——三江併流
    來源:徒步中國 十萬大山深處,壯觀與神奇共存 河流奔騰怒吼,蜿蜒與秀麗並存 今天給大家介紹 中國內地4000萬年前的風景
  • 中國地理奇觀:三江併流
    中國大陸內地4000萬年前 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在此地碰撞 引發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 高山與大江縱橫 也因此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 三江並行奔流
  • 「三江源頭」的「老松」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報導)提起玉樹,自然會想到這樣一句介紹——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頭。本文要說的「三江源頭」是一家名為玉樹三江源頭的農貿有限公司,老松是公司總經理,本名就叫「老松」。
  • 柳州擁有6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金字招牌」釋放黃金效應柳州擁有6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柳州訊(記者覃偉立)10月26日,在融安縣大將鎮三馬三鑫金橘生產合作社融安金橘是柳州市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1年,融安金橘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之後,融安縣鼓勵社會、企業、個人參與金橘產業開發,設立金橘產業發展基金,通過財政投入和貼息貸款方式扶持金橘產業發展,引導和組織企業申報融安金橘地理標誌專用標誌。到去年,融安縣金橘種植總面積達11.5萬畝,產量達10萬噸,產值達4億元。
  • 三江源頭是怎樣找到的
    三條支流哪個是真正的主源  從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開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國傳教士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率領中國測量人員用三角測量法在全中國實行大規模測量達11年之久,於1718年繪製成皇輿全覽圖,這是中國運用近代測量法經過實地測量後繪成的第一本中國地圖集,這本地圖集還有分別為黃河、長江繪製的河源圖、江源圖。
  • 【藏北故事】科學保護,關於無人區科考的爭議
    以國家行為進入藏北高原科學考察,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該地區所進行的探索與測繪。 從20世紀60年代起,解放軍高原測繪隊用20餘年時間,完成了藏北高原測繪任務,填補了中國大地最後一片測圖空白。 1973年,中科院青藏科考隊成立。三年後,科考隊藏北無人區分隊在羌塘完成了首次國家隊科考。
  • 三江源國家公園冬季科考今日啟動
    新華社西寧12月21日電(記者王金金)記者從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了解到,由這家研究院牽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冬季科考21日啟動,科考將首次利用直升機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內長江源園區開展調查。據了解,在為期9天的科考中,科研人員將利用直升機搭載熱紅外成像儀、雷射雷達等設備,重點調查長江源頭、可可西裡等地冬季有蹄類動物活動、地區植被分布、水資源狀況,並採集糞便等地面生物樣本,為微生物單種測序和探索微生物資源的工業化應用提供數據支撐。目前,42名科考隊員及工作人員已抵達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
  • 三江源頭聖水「會水」儀式在玉樹舉行
    央廣網青海4月10日消息(記者劉澤耕)備受關注的2019青海文化旅遊節暨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開幕在即,作為這一大型活動的序曲,三江源頭聖水「會水」儀式於4月9日上午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格薩爾文化廣場舉行。
  • 江西五十鈴&《中國國家地理》第四季聯合科考啟動儀式落幕
    江西五十鈴&《中國國家地理》第四季聯合科考啟動儀式落幕 2021-01-07 15:07: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
  • 這次的「三江」有點不一樣
    重慶朝天門碼頭交匯 重慶兩江交匯處但是擁有三條河流的城市或者地區就更加稀少了下面地理君帶大家領略一番在這裡向世人驚豔呈現長江有三個源頭,其中正源沱沱河北源楚瑪爾河,南源當曲當曲主要支流有布曲、天曲等在長江三源中,當曲流域面積最大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溫泉廣布,沼澤發育據2008年青海省組織三江源頭科考公布的數據顯示當曲的源頭為且曲,長度為360
  • 在雲端,守護三江源(三江溯源·見證國家公園的成長④)
    20日,直升機將首批科考隊員和物資運送至阿尼瑪卿雪山主峰冰面。 徐柏青攝(新華社發)核心閱讀青海是三江源頭,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源自這裡。幅員遼闊、保護地眾多,三江源要如何管理、管好?
  • (科技)三江源國家公園冬季科考今日啟動
    新華社西寧12月21日電(記者王金金)記者從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了解到,由這家研究院牽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冬季科考21日啟動,科考將首次利用直升機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內長江源園區開展調查。據了解,在為期9天的科考中,科研人員將利用直升機搭載熱紅外成像儀、雷射雷達等設備,重點調查長江源頭、可可西裡等地冬季有蹄類動物活動、地區植被分布、水資源狀況,並採集糞便等地面生物樣本,為微生物單種測序和探索微生物資源的工業化應用提供數據支撐。目前,42名科考隊員及工作人員已抵達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
  • 中歐籤署地理標誌協定有哪些亮點?商務部解答
    8月15日,商務部網站發布《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就中歐籤署地理標誌協定答記者問》。提到,中歐籤署地理標誌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籤的第一個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標誌協定,主要有以下「亮點」:一是保護數量多。這是中歐之間首次大規模互認對方的地理標誌,共550個(各275個),都是雙方久負盛名、家喻戶曉的地理標誌,比如我國的紹興酒、六安瓜片、安溪鐵觀音、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歐洲的香檳、巴伐利亞啤酒、帕爾瑪火腿、馬吉那山脈橄欖油等。這些地理標誌將惠及成千上萬的產品和生產企業。二是保護種類豐富。
  • 探秘武夷山國家公園科考再出發
    編者按12月1日,正值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成功21周年,為進一步傳播國家公園理念,2020年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監測主題科考活動啟動。「關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題科考活動從2018年以來已連續開展3年,今年為閩贛兩省首次聯合承辦。
  •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辦刊宗旨  推開自然之門 昭示人文精華  我們的優勢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主辦者是享譽中外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中國地理學會。  「記者+作家+科學家+藝術家」的策劃採編隊伍,使雜誌融科學性、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成為中國高檔雜誌中的頂極品牌,並成功的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她是了解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平臺,也是你了解自己國家及世界不同區域自然和人文現狀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