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嶽虹
來到粵東,你便到了韓江的「地盤兒」。
韓江,1300年前叫「鱷溪」(「惡溪」),後因韓愈而更名。它是粵東人民的生存之本,江水倒入茶壺、流進稻田、引入工廠,載起漁舟、商船駛向遠方……它哺育了客、潮、僑、商文化,在當地人心中埋下一粒粒種子,幻化出他們對江的盡頭、海的那邊未知世界的想像與希冀。它寄託著遊子的戀戀鄉情,從古至今,一直是海外客潮子弟鄉愁的圖騰。
2017年,韓江入選全國首屆10條「最美家鄉河」。
夜晚,當月光照亮韓江水面,也照進客潮後裔遠在異國他鄉的窗臺,遊子思念故土、追尋先祖的情意,便融在這「千裡共嬋娟」的圖景中。
治水融匯古今傳奇故事
走在中國四大名橋「湘子橋」之上,人流如織。目之所及,韓江澄澈、寧靜。望著寬達百米以上的江面,你總會產生置身廣闊海面的錯覺。
韓江是粵東第二大河,幹流總長400多千米,上遊由梅江和汀江匯合而成,之後由北向南流經潮汕,注入南海。韓江水量豐沛,流域面積僅約黃河的4%,但徑流量卻接近黃河的一半。
韓江自古水患頻發。北面群山壓境,每逢雨季,大量洪水急轉直下,衝向下遊人口密集的韓江三角洲。當地歷來有「韓江每四年發一次大水,每八年來一次大洪水」之說。因此,治洪成為古今執政者的大事。
大文豪韓愈,在治理韓江方面的功績絲毫不亞於其文學成就。公元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唐憲宗而被貶潮州。,他一路南下,歷經艱辛,幼女之死也死在途中。可到潮州後,韓愈卻未及悼念亡女,就被當地的鱷災震怒了。當時潮州城外的「鱷溪」(也稱「惡溪」)鱷魚成災,時常傷人,百姓談之色變。為絕此患,韓愈去江邊視察,舉行祭鱷儀式,寫下傳世名文《鱷魚文》。但戰勝鱷魚的並非古文,而是硫磺——他組織民眾向水中傾倒硫磺,鱷魚被硫磺刺激順流而逃,百姓從此免受鱷災困擾。驅鱷成功後,韓愈開始興修水利,他親自動身勘測地理,發動百姓修築圍堤,防禦大水侵犯;同時,主持開鑿水渠金沙溪,灌溉農田,發展桑織。再加上贖放奴婢、興辦教育兩樁功績,韓愈八個月內在潮州完成了四件大事,為後來潮州成為「海濱鄒魯」奠定了基礎。
為紀念韓愈治理鱷溪惠澤潮州的功績,潮州人將「惡溪」更名「韓江」,具體改稱時間未明,但在明代郭春震所著的《潮州府志·地理志》中便有記載。
韓愈之後,歷朝歷代均有先賢接過治理韓江的接力棒。其中有北宋開鑿運河的小鹽官,有明朝大規模加固險工的知府大人,也有清朝熱心治水的總兵。這種跨越千年的持續治理,塑造了韓江流域古堤群。至民國時期,韓江三角洲堤圍已達430多公裡。
新中國成立以後,韓江治理不斷升級。2003年,廣東省啟動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韓江堤圍作為全省重點堤圍得以加固;2007年,潮州供水樞紐工程投入運行,韓江流域擁有了歷史上第一座以供水為主、能有效均衡汛期和枯水期水量的水利工程;2015年,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正式啟動,長達57年之久的醞釀、規劃終得以實現……
在大埔縣高陂鎮上遊約5千米處,高陂水利樞紐工程的施工現場正如火如荼——裝載著各類物料、器械的卡車穿梭運轉,工人們神情專注、緊張有序,一座佔地34 162畝,惠及約625萬人的水利樞紐正在拔地而起。
「工程預計2021年完工,通過上下遊堤庫結合,可將韓江下遊及三角洲地區的城市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至100年一遇,主要堤圍由30年一遇提至50年一遇。同時,還能提高下遊地區的供水保證率,緩解用水壓力。將促進韓江流域水利、環保、航運、灌溉等的可持續發展。」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韓江作為「民生之江」,對於流域內的千萬人口和當地2500億的生產總值而言,責任重大。這份責任,或許沒人比新時代的「治江人」——韓江管理局理解地更為深刻。管理局在上遊,聯合福建、江西,加強源頭保護和省際水資源協調工作;在中遊,嚴格控汙並加強水事監控;在下遊,做好配水工程建設和水量調度,力保供水。治江事業在我輩人手中日益走向現代化、精細化。
一江薈萃潮、客、僑、商文化
21世紀初,一位老人來到被譽為「潮汕人民生命線工程」的廣東省潮州供水樞紐的施工現場。在得知樞紐建成後可增加當地用水量約2億立方米,造福千萬人口之後,他若有所思。幾年後,老人捐資720萬元用於韓江治理。
這位老人就是李嘉誠。他在潮州出生長大,15歲為躲避日軍轟炸,隨家人赴港;取得成就後,他不忘回報故鄉。像李嘉誠一樣,離鄉奮鬥、富不忘鄉的客潮兒女還有許多。
據統計有1000多萬潮汕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與潮汕本地居民人口規模相仿,可謂「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
潮商很有名氣,被稱作「東方猶太人」,大都保留著回鄉捐資助學的傳統。經商「天賦」離不開海洋文明的薰陶——當地離海較近,本土的粵文化偏重於海洋文明,在其影響下,不少人利用離海較近的優勢,外出探尋,發展經貿,累積財富。但「富不忘鄉」的文化信念,則是源於屬農耕文明的儒家文化。
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截然不同,前者具備高度的開放性、冒險性和開拓性,後者趨向於封閉性、穩定性和傳承性。兩種異質文化為何能在韓江流域和諧共存?
追根溯源,或是因為這裡人們的祖先是從黃淮地區遷徙而來的中原人,遵奉儒家文化,而當儒家文化同粵文化不斷融合,使注入當地海洋文化的基因之後,便產出了異質文明和諧共生的果實。
住在韓江上遊的客家人偏重傳統,主張「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梅州是典型客鄉,因走出288位大學校長(院長)而有「大學校長之城」的美稱。在韓江下遊的潮汕人更加開放,主張開拓創新,追求精緻,其中包含商業文化、飲食文化、橋批文化、慈善文化等;受其影響,潮汕富商層出不窮,《2018年胡潤全球富豪榜》潮汕地區有79人上榜,財富總額超兩萬億元。
夜晚的潮州,上萬人聚集在榕樹垂須的濱江長廊之上,翹首期待著韓江燈光秀的上演。
「咚咚蹌蹌……」伴隨著潮汕大鑼鼓節奏明快的鼓點,炫彩燈光亮起,在近處勾畫出水上一座座古亭、古橋的輪廓,在遠處為筆架山穿上閃閃爍金的「新衣」。一近一遠,交相輝映。16分鐘時間裡,在約6平方公裡範圍內,多種類型、多種顏色的燈光相互配合,配以潮州音樂或西方交響樂,一場融匯古今中外各種文化元素的視聽盛宴在此上演,給人以穿梭時空的奇妙感受。
這場秀正是韓江流域的文化縮影。韓江薈萃潮、客、僑、商文化,是古今中外文化碰撞的大舞臺。
在這裡,既有黃遵憲、丁日昌、葉劍英、李光耀、林風眠等「衝出去」的拼搏,也留下了客家女在原鄉守護的傳說。在這裡,你能充分感受到華人華僑和鄉親父老的血脈相連:古有「僑批」這一僑胞寄回國內的養家匯款暨平安家書,今有各類華僑華人基金會在當地捐資助學、建橋修路。
韓江是時間的記錄者。在這裡,廣濟橋、許駙馬府等遺產盡展中國古代風流。在這裡,韓江出海口汕頭市眾多百年西式建築記錄著我國近代被迫打開國門的屈辱和西風東漸帶來的商潮洶湧。在這裡,你能在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中深刻領悟近代中華兒女為救亡圖存,用鮮血銘刻的歷史印記。如今,在這裡,你可以遠眺潮州供水樞紐庫區,欣賞「玉帶橫江」的美景;或者在冒著熱氣的潮汕火鍋店裡品嘗牛肉丸的滋味。
……
這就是韓江,它在國之東南滾滾流淌。它隨著歷史的脈搏而跳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加快發展,走向繁榮。
「韓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一條江」。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20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