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成化有鬥彩,卻不知成化青花的美,圖解成化青花幾大鑑定

2020-12-25 騰訊網

成化一朝,瓷器以鬥彩聞名於世,胎釉俱精,故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說。所以,成化窯瓷器,不論官窯還是民窯,其釉質都是明代最好的,如玉如脂。多數時候一看釉面,就能知道真偽。圖為故宮博物院藏的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由於成化鬥彩過於盛名,把成化青花的風頭蓋住。其實成化青花瓷也屬於明清瓷器收藏的極品。近年來佳士得拍賣的成化青花秋葵紋宮碗,成交價高達一億四千萬港幣,說明其市場價值正在回歸。如下圖。

成化青花秋葵紋宮碗

成化青花瓷有早期和典型成化之分。早期器極為類似於宣德青花,亦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著色有小筆觸,有濃淡之層次。這類如無款識,極難區分。

典型成化青花瓷,採用江西樂平所產的陂塘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等青,發色淡雅,無黑鐵斑。

瓷器的鑑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要始終保持一顆敬畏的心,不斷的摸索,學習。筆者曾與業界多位教授實踐探討過關於成化瓷器鑑定中的問題,特作此文,下面筆者分享幾點自身常用的一些鑑定技巧。

一,紋飾

成化青花瓷紋飾纖細活潑,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託。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託,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器口內外多以弦紋,少數以卷草紋帶或錦地紋帶裝飾。足外牆一般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

口沿常見的邊飾有龜背紋、梵文,梵文過去單一作輔助紋飾,成化時組成立體圖案,影響到弘治朝。

二,款識

「大明成化年制"具有六字雙行楷書款,在邊緣有一個雙線方欄,最常用於杯子的底部,並且碗碟,碗碟和洗也有,不過在少數。一般來說,它是屬於成化晚期的。

三,釉面氣泡

成化朝瓷器總體的時代特徵是瓷器造型精緻細巧,胎薄釉潤,畫風精細。釉表極其細膩平滑,無坑點,其真品的氣泡密集細小,均勻模糊,形狀不規則,如半熟的白米粒;其青料發色藍中偏灰,即使在氣泡的空隙處也不鮮豔奪目,如蒙在雲霧之中,呈現出一種溫潤的玉質感。這與成化時所用材料、燒制工藝和審美追求完全相吻合。

氣泡密集細小

四,青料

典型成化朝瓷器由於採用國產的平等青,青花釉色發色澤淡雅,白潤的釉質和小巧的器形相配,自成一種清新淡雅之風格。而前期的就是使用蘇麻離青。大部分還是以國產青料為主。可以參考上文。

五,胎質造型

要知道成化時期瓷器以小器形為主,很少有大瓷,以各式瓷碗、小杯居多。成化青花的胎質潔白、細密、乾澀。

明成化 青花折枝花卉紋臥足杯

成化官窯黃釉碗,胎質潔白、細密、乾澀,釉質肥腴

六,底足

糊米底是明成化瓷器所獨有的特徵,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摸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瓷器底部露胎無釉且布滿黑褐色、黃褐色的斑點。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感謝各位看官,喜歡的麻煩點讚收藏加關注,後續還會持續更新,我是喜歡文物,愛好收藏,中意古玩的話天下說收藏,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成化鬥彩怎麼鑑別?成化鬥彩的鑑定方法與技巧
    成化鬥彩在市面上真真假假形形色色的,那麼成化鬥彩怎麼去鑑別呢,成化鬥彩的真假鑑定方法與技巧又有哪些呢,那麼下面由小編帶領各位去鑑別成化鬥彩真假的鑑定方法。
  • 成化瓷器,別以為就只有青花和鬥彩!
    成化瓷器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景德鎮生產的瓷器。景德鎮瓷器生產經過正統、景泰、天順「空白期」的衰敗之後,到成化時又走上興旺之路。《明史·食貨志》記載:「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宮廷重視,資金有保證,瓷器生產因此得以發達。成化瓷器的品種有白釉、紅釉、藍釉、孔雀綠釉、嬌黃釉、霽藍釉白花、白釉醬花、白釉綠彩、孔雀藍地綠彩紅地綠彩、黃釉青花、孔雀綠釉青花、三彩、五彩、鬥彩、青花紅彩、青花綠彩、仿哥釉開片、釉裡紅等。最有成就的是青花和鬥彩。
  • 耿寶昌:成化鬥彩與雍正鬥彩有何不同?五大鑑定圖文詳細對比!
    在收藏界,清代瓷器一直備受寵愛,玩收藏或多或少都有接觸清代瓷器。清代瓷器在前朝堅實的基礎下發展而來,可謂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談及鬥彩,可能大多數藏友想到的都是成化,但是雍正鬥彩卻是最近市場新的一個追求!今天我們來談談雍正鬥彩與成化鬥彩有何不同!
  • 有人說成化青花冠絕天下,四點教你如何入門鑑別成化青花瓷必收藏
    關鍵詞:成化青花瓷說到青花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元青花、宣德青花。尤其是元青花,近幾年因為市場原因,大有超越青花大佬宣德青花的勢頭。可是成化青花瓷卻一反常態,名氣不僅不大,認識度也很低。在古玩圈裡歷來有這一句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這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成化一朝的胎釉。說起胎釉的話,明朝成化第一。明代人後來自己來敘論各朝時期的瓷器,有「首成化,次宣,次永,次嘉」這種說法。
  • 明代彩瓷之冠——成化窯鬥彩
    鬥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始見於明代宣德年間,真正的鬥彩則成熟於明成化年間。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種,多則達六種以上,色彩較鮮豔。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雙勾出花鳥、禽獸、人物的輪廓線,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窯經低溫燒成。
  • 成化鬥彩三絕,價值過億的理由
    鬥彩始於明宣德,盛於成化時期,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五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
  • 古官青玉版成化鬥彩瓷器欣賞
    其最具影響力的當屬2014年4月8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億的天價拍出,可謂震驚世界,滿堂喝彩。由此成化瓷器的罕見性及珍貴性被世人所認知,很多藏友也將視擁有一件成化瓷器為畢生所願。成化皇帝對萬貴妃的寵愛為歷史少見,受萬貴妃的影響,所以成化瓷器多為秀美,小巧,女性美偏重的特點,亦有「成化無大器」之說。
  • 成化鬥彩三絕,價值過億是有理由的!
    鬥彩始於明宣德,盛於成化時期,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五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歷代模仿雖極盡奇巧,卻終難抵「成化」之境。
  • 明青花五彩的分類和成化鬥彩簡介
    青花五彩的範圍比較大,它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混合彩瓷總稱。青花五彩主要分為「早期青花五彩」、「青花鬥彩」、「後期青花五彩」三個主要分類,接下來本文將介紹青花五彩的特徵和成化鬥彩。成化青花五彩鴛鴦蓮池紋盤2、青花鬥彩青花鬥彩創製於成化時期,之所以稱其為「鬥彩」,是因為該類彩瓷用釉下青花勾繪圖案輪廓,再用釉上彩填繪裝飾,
  • 耿寶昌成化鬥彩瓷看三點斷代,建議收藏!
    成化鬥彩是在青花抹紅彩繪畫的基礎上再次創新創造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品種,鬥彩以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新的且符合明代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鬥彩是瓷器史上一大重要成就,也是為彩瓷燒制起來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 古代陶瓷文化知識:明朝洪武、永樂、成化青花、彩瓷藝術欣賞價值
    永樂青花雲龍紋扁瓶而明代中後期創燒的彩色瓷,則更別開生面,異彩紛呈。特別是成化(1465-1488)窯之鬥彩瓷,其色澤鮮麗華貴,清純潔淨,嬌豔欲滴,格外動人。明成化鬥彩嬰戲杯明成化鬥彩嬰戲杯,形體規正,線條簡明,體態嬌小,惹人喜愛。其畫面構圖疏朗空靈,運筆稚拙簡約。嬰孩形象溫婉平和,稚氣天真。
  • 繼成化鬥彩之後的鬥彩瓷生產另一個巔峰——康熙鬥彩瓷
    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天」字,俗稱天字罐。
  • 全球館藏11件,比雞缸杯還珍罕:成化鬥彩天字罐高清大圖完整版
    飛象紋成化鬥彩波濤飛象紋天字罐,全世界僅存一件,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成化鬥彩天字罐整器中尤以繪此紋飾者最為醒目,且此類海獸紋飾所佔比例不大。海獸紋始創於永樂官窯,宣德至成化早、中期都很流行,但一般多畫九種。成化鬥彩罐上的海獸紋則被簡化,只畫海象和海馬。
  • 比成化鬥彩瓷器稀少的宣德鬥彩瓷,採用特殊畫法,創造傳奇的精品
    比成化鬥彩瓷器稀少的宣德鬥彩瓷,採用特殊畫法,創造傳奇的精品一說到鬥彩瓷器,大家便會想到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但是瓷器的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應該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因此在成化鬥彩瓷器呈現的高超技藝的背後,肯定是有前代眾多瓷器匠人的多年的積累。在成化年間之前的瓷器,開始出現鬥彩瓷器,比較出色的就是宣德年間的鬥彩瓷器。宣德是明代第五位皇帝,明宣宗的年號。這位皇帝是明朝初期難得的一位比較開明的皇帝。在宣德皇帝的統治時期,明代的經濟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程度。在手工業製作上,瓷器也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時期。
  • 藝術品收藏者劉益謙以2.8億港元拍得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摘要]據了解,「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現存於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有19隻,其中4隻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存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僅19隻昨天上拍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此前就因為拍賣行估價高達3億港元廣受關注。瓷器藝術品市場人士胡智勇告訴早報記者,市場甚至傳出過5億元的估價。據了解,「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公元1465至1487年),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
  • 從娟秀淡雅的成化青花到器型繁雜的萬曆青花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各朝,青花瓷仍是景德鎮窯的主流產品。但由於各朝皇帝的審美趣味不同、所用青花料的來源不同,致使這幾朝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如典型成化青花瓷器造型娟秀,紋飾疏朗,因使用國產「平等青」料繪畫,致使圖案色調清新淡雅。
  • 明代青花五彩與鬥彩的不同之處
    在明代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青花五彩的製作工藝與純五彩不同之處在於,青花五彩是以下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組合的彩繪。在收藏界有時也會把青花五彩直接叫做明代五彩。由於青花五彩與明代鬥彩的彩飾工藝一樣,讓有些初入行藏家無法分清兩種瓷器,今天我們主要針對明代青花五彩與鬥彩的不同之處講解。
  • 存世珍稀:明正統至成化青花瑞獅戲球圖墩式碗
    *Lot892 明正統至成化 青花瑞獅戲球圖墩式碗 13.1cm. Diam.2018至2019年間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相繼舉辦展覽,披露近年景德鎮在珠山遺址關於這一時期的考古挖掘成果,將諸多歷來被歸類為宣德、成化、弘治甚或永樂、正德等時期的無款器,重新確定屬於正統至天順三朝的御窯製品。從造型、紋飾、畫工、胎釉特徵來看,此類瓷器上承宣德遺韻,下啟成化新風,為明代早中期無款瓷器的鑑定提供了新標準和線索。
  • 臺北故宮館藏明成化青花、鬥彩瓷器品鑑
    成化朝歷時23年,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藝術氛圍,以及明憲宗朱見深所具有的良好藝術修養,使成化朝在御用瓷器燒造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的藏品源於清宮舊藏,民國時期為了躲避戰亂而挑選出的大量宮廷傳世藝術品最後輾轉到了臺灣,其中就包括歷代瓷器精品,如:宋代五大名窯、明永宣青花、成化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官窯瓷器及琺瑯彩瓷器等。
  • 關注| 成窯三清--三件成化御窯青花鉅獻北京保利春拍
    外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識,字體雋秀。外壁繪折枝梔子花六朵,內底青花雙圈內繪團花牡丹一朵,俱以青花勾勒輪廓,再加以平填,筆觸精妙,青花發色柔和,典雅麗質。成化御窯甄選嚴格,稍有瑕疵即砸破掩埋,成品率極低,故存世珍罕,與本品相同者,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各藏相同一例,可作參考,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亦有相同的出土殘器收藏。私人收藏見臺北樂山堂藏有一例,售於蘇富比香港2017年春拍第3102號,成交價達港幣338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