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尤其是在農村,很多老人把一些富含哲理和深意的語言,總結成為簡單易懂的俗語,在農村很多人通過這些俗語來教育指導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條農村的俗語,看看這其中的道理是否正確。
這句俗語就是「春不撿雞,冬不撿兔」,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在春天或者冬天的時候,如果在路上碰到死去的雞或者兔子,不要撿回家。其實剛聽這句話的時候,就感覺很是讓人費解,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俗語都是些年頭比較老的語言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期,為什麼在路上撿到雞或者兔子都不能帶回家呢?
其實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所謂春不撿雞,在農村春天的時候有很多老鼠會出沒,他們不僅偷吃糧食,而且還會給人帶來細菌,人們為了處理這些老鼠,會在家的角落裡,放上耗子藥,用來消滅老鼠,而春天農村家裡的雞一般都是散養著,所以難免會有個別的雞誤食了老鼠藥出現死亡,而吃了老鼠藥死亡的雞,他們的身體裡便含有了有毒物質,如果人拿回去食用,很容易造成中毒。
而冬不撿兔,農村野兔要比家裡的兔子強很多,不僅毛厚,而且身體更加健碩,如果到了冬天家養的兔子主人是不會隨便讓他們出門的,而野生的兔子到了寒冷的冬季一般會選擇呆在自己的洞穴裡,而且即使外出的野兔因為兔毛長,可以禦寒也不會輕易被凍死,那死在路上的兔子,只有可能是本身就有疾病,導致了死亡, 這樣的兔子帶回家,肯定不能食用的。
春不撿雞,冬不撿兔,還有更深一層次的意思,那麼就是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好事,如果有不是陷阱就是坑。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如果眼裡只有利益,頭腦發熱,衝動的撲了上去,遲早要惹禍上身。在看到利益的同時,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正所謂「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淵之魚,死於芳餌」,由此可見,我們傳統的俗語還是很實用的,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