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日本電影?是的!
相信很多軍迷都看過《永遠的零》,這部上映於2013年的日本戰爭片引起很多爭議,有人覺得是反戰的,有人覺得不是。
到底怎麼評價這部片呢?軍武菌感覺,《永遠的零》當中有一些反戰元素,也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有那麼一點譴責的意思,但反得太淺了,顯然沒有觸及靈魂,甚至讓人看的感覺有點洗白日本。
片中的主角宮部久藏,平時小心謹慎,戰時躲到一邊,也不願意「特攻」,被戰友斥為「帝國海軍第一懦夫」。看上去的確是在「反戰」——都不願意作戰了,可不是反戰嗎?
但他是因為反戰才怯戰嗎?並不是,他這樣做,是因為家裡還有親人,所以「不要輕易去死」——怯戰只是因為對手強,沒有能活下來的把握,換言之,如果把握大,自己沒啥危險,宮部還是很勇猛的。
所以,在中途島大戰那一段,面對美軍笨重的魚雷機,宮部不僅不怯戰,分明還積極得很。
不難看出,宮部只是對愚蠢的戰爭手段有牴觸,而非反對日本發動戰爭本身,至少,影片裡並沒有表現出這一點。當然,「不要輕易去死」的觀念在影片中那個年代已屬難得,對發動戰爭的衝動有一定的制約和警示作用,但總歸力道太淺。
▲戰術級反思?反思的只是打的方法不對
而不是發動戰爭的錯誤
事實上,我們在觀看許多日本電影,特別是涉及日本對外戰爭的電影時,都免不了有這種只「反戰敗」而不是「反戰爭」的感覺,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
簡單的說,一是清算不徹底,二是日本的恥感文化。
清算不徹底,導致新舊日本切割不清,右翼思想和勢力總是存在,且能量不小,藝術界難免受其影響,或有所忌憚。恥感文化導致打心裡就不願反戰反到根上,反到根上就得完全否定本民族的過往——如果一個日本人因為醜聞被揭穿而「社會性死亡」,就真的只有去死了,要是擴大到全民族……
▲眩目的視覺效果,衝淡甚至代替了思想的深刻
所以,那種有深刻反戰思想的日本電影,就是顯得少見了。
不過呢,凡事總有例外,少見,不等於沒有。在六七十年代,日本左翼思潮正盛的時期,就誕生過一批三觀很正,把軍國主義批到骨頭裡的真·反戰電影。
戰後的日本被美國進行了民主化改造,雖然清算不徹底,但政治氛圍還是比之前要寬鬆多了,日本左翼可以合法公開活動,日本共產黨一度盛行,反戰電影才有了存在的前提。
今天軍武菌就介紹兩部長篇反戰電影,第一部是《人間的條件》。
《人間的條件》又稱「何以為人」,共六集,時間長達9小時38分,來自於同名小說,作者是日本左翼作家五味川純平——這是個筆名,他的真名是「慄田茂」。
五味川純平非常熟悉中國,也親身經歷過戰爭。
▲大連一中
1916年,五味川純平出生於已經淪為日本殖民地的遼寧大連,父親是專為日本陸軍提供物資的商人。他從小生活在中國,有一位中國乳母,和中國孩子一起玩到大,1933年畢業於大連商學堂(今大連一中),會中文,和中國人沒有心理隔閡,對中國人遭到的歧視和虐待充滿同情。
1936年,五味川純平進入東京外國語學校英文專業,在這裡接觸到了左翼思想,因參加「唯物論研究小組」被關進拘留所兩個月。畢業後,他進入昭和制鋼所,從事勞務管理,目睹了中國勞工被當作動物一樣對待的慘狀,多次向日本經理提出抗議,結果不僅被蠻橫的駁回,還被日本憲兵隊盯上了。
然後,這個異類就被強徵入伍,成了一名「初年兵」,駐防於「蘇滿邊境」。在日軍中的這段時間,他親身領教了什麼叫法西斯,「我清楚地記得只被當作戰馬對待的初年兵的地獄之苦」,挨耳光拳頭是家常便飯,甚至連牙都被打掉了。
1945年8月13日戰爭即將失敗,蘇軍來了,五味川純平所在部隊158人中僅有包括他在內的3人僥倖生存,然後一路逃亡,為了生存在途中搶劫、偷盜。五個多月後,逃到敦化附近,半死不活的五味川純平成了蘇軍的俘虜。
在戰俘營中熬過了三年後,五味川純平被遣送回日本。作為「滿洲二代」的五味川純平痛定思痛,始終對中國抱有愧疚之情,決心以自己的經歷揭露軍國主義罪行,他曾在公開的場合發表演講,痛批日本的卑劣行徑,認為日本是「不知廉恥」的國家。
回到日本的五味川純平根據親身經歷寫出了長篇小說《人間的條件》,因為沒有名氣,作品中又有很多批判性內容,被很多出版社拒之門外,直到被「三一書房」的社長竹村一看中。這位同樣有當兵經歷,認為戰爭有罪的社長一口氣看了九百多頁後,當即決定出書。
《人間的條件》沒有廣告推銷,也無名人推薦,全靠口碑傳播,竟然也創下了銷量1300萬部的紀錄。五味川純平由無名之輩變成人氣作家,後來還獲得了「菊池寬文學獎」(可以理解為日本的茅盾文學獎,宮崎駿也得過)。
五十年代末,《人間的條件》被左翼導演小林正樹搬上了銀幕。
小林正樹1916年出生於北海道,在日本是與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崑齊名,並稱為「四騎士」的大導演。與五味川純平相似,小林正樹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在一家攝影所當助理導演,1942年被徵兵,先是在「滿洲」,後調到宮古島守備隊,戰敗後成了美軍的俘虜。
由於有切身體驗,小林正樹痛恨戰爭,對五味川純平的經歷和小說有共鳴,所以才有了《人間的條件》這部電影。
電影的主人公名叫「梶」,可以說就是五味川純平本人,因為二者的經歷極其相似。
第一、二集(純愛篇、激怒篇)開始於1943年,梶被派到位於老虎嶺的「礦山調查部」工作,他上任後就提出要改善勞工的條件,解僱了中飽私囊,盤剝工人的日本工頭,把同事和管理層都給得罪了。
為了攫取更多戰爭資源,關東軍拉來一批奄奄一息的「特殊工人」,其實就是戰俘和擄掠的平民。心懷人道主義的梶既反對使用殘酷手段,想儘量給工人提供好的條件,又不能違抗提高產量的命令。
他努力的想搞平衡,要平息同僚怒火,承諾反抗事件不再發生,又勸說勞工堅持到戰爭結束,不要再做過激的反抗,他會保護他們的權益,甚至還默許工人逃跑,最終卻落了個兩頭不討好。
隨著時間推移,日本經理和日軍憲兵對梶越來越看不順眼,工人們也並不信任他,梶夾在中間非常痛苦。第二集結尾,矛盾總爆發,憲兵隊要處死反抗的工人,強迫梶觀刑。
瀕於崩潰的梶衝出阻擋,憲兵惱怒,要將他一併斬首。此時,「特殊工人」一起怒吼起來,軍官心虛了,停止了行刑。工人得救了,然而梶卻沒有被放過,他遭到了酷刑折磨,被趕出了礦山,發配到了「北滿守備隊」。
第三、四集(戰雲篇、望鄉篇)中,被發配到了軍隊的梶飽受老兵捉弄。即使自身難保,梶還儘量保護更加弱小的一等兵新城和二等兵小原。
新城的哥哥是左翼思想犯,小原則因為體弱和愚鈍而被折磨,甚至被老兵逼迫扮成妓女來進行羞辱。梶幫助一心嚮往自由的新城逃到了蘇聯,不堪折磨的小原選擇了死亡,在廁所吞槍自殺,這一幕被後來的反戰經典電影,庫布裡克的《全金屬外殼》所引用致敬。
真正的戰爭就要來了,梶來了一番動員,重點卻是要「保命要緊」。
蘇軍向盤踞東北的日軍發動了進攻,在蘇軍強大的裝甲部隊面前,「守備隊」土崩瓦解,只有包括梶在內的四個人活了下來。他們一心只想保命,拼命向南方逃跑。
▲不願逃跑的日軍都被擊斃了
第五、六集(逃脫死亡、曠野遊蕩),梶和其它敗兵一路逃難,途中遇到了同樣在逃跑的日本難民,很多人因饑寒而死。
他們還遭到了抗日武裝的打擊,這批饑寒交迫的敗兵也只能落荒而逃。
梶遇到了一小隊建制完整的日本兵,軍官居然還在幻想藏入深山,等待中國內戰爆發再殺出來……一心只想回家的梶不信這個鬼話,繼續南下。
敗兵們發現了一處日本僑民「開拓村」,沒想到殘留的「開拓團」表示,俄國人比自己人好多了,「他們會給我們麵包,塊頭大,但像小孩一樣純真,不像我們的部隊,淨是些吃白食的……」
然後,蘇軍和中國民兵來了(蘇軍的扮相有些滑稽),梶選擇了投降。然後,戰俘們成了蘇軍的勞工,嘗到了第一集中那些「特殊工人」的滋味,真是天道好循環。
昔日欺壓弱者的日本軍官搖身一變,與蘇軍合作,又成了管理戰俘,作威作福的監工,對同胞下手兇狠。
從工地逃離的梶艱難走在曠野中,全憑與妻子相見的殘念支撐。最後,梶走不動了,他倒在雪地裡漸漸僵硬,孤獨的死去。
整個影片,除了最後的結局不同,幾乎就是五味川純平的自傳。
因為有親身經歷,許多細節都非常真實,中國勞工的悲慘境遇,經理、工頭的狡詐,憲兵、軍官、老兵的殘暴無情,本片中幾乎是唯一的好人梶,為求生而殺人,搶劫,這些被毫無掩飾的表現了出來。至於對日本企業、日本政府和日本軍隊,那更是沒有一句好話,甚至都沒有好人,全是批判。
縱觀全片,主人公梶就沒有過一天好日子,只要他心懷善心,就必然陷入兩難、矛盾和痛苦,反倒是那些殘暴的軍國主義者,似乎都能活得如魚得水。這正是本片最厲害的批判——舊日本,以及與舊日本緊密相關的軍國主義,就是一個反人性、反人類的存在,容不得一個好人,好人只有死,變壞才能活!
而最後,無論好壞,只要被綁上軍國主義戰車,結局都是毀滅和幻滅。對於當年那些經歷過戰爭的日本讀者和觀眾來說,絕對會被震撼並且有所反思。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同樣是一部三觀很正,細節真實的電影,讓我們能從一個新角度去了解那個時代,那場戰爭。
五味川純平靠《人間的條件》走紅後,推出了一部力作《戰爭與人》,也拍成了電影。
這一次的導演仍然是一位左翼藝術家——山本薩夫,他1910年出生於鹿兒島,肄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院德文系,40年代即進入電影界。
但那時候是不可能有什麼反戰電影的,日本上下都處於無腦狂熱之中,文藝界根本不敢違背軍部的意志,只能去拍「文化電影」或者叫做「國策電影」——《軍國搖籃曲》、《夢中的鋼盔》、《向支那怒吼》、《拂曉的陸戰隊》……光聽名字就知道是什麼貨色了。
▲山本薩夫參觀北京電影學院
直到日本投降後,左翼藝術家們才得以放開手腳去譴責戰爭。深受左翼思想影響的山本薩夫曾於1960年和1963年兩度訪問中國,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是一位堅定的天皇制反對者。
相比之下,《戰爭與人》的格局更為開闊,時間線從1928年到1939年,通過日本商人伍代一家的視角和經歷展現了歷史。
▲開篇就是日本的野心
富商伍代由介看到了戰爭帶來的「商機」,在「滿洲」創立了運輸公司和機械公司,暗中還販賣鴉片,準備大發一筆。他與關東軍勾結,將戰俘和擄掠的平民作為免費勞動力壓榨使用,是一個非常黑心,大發戰爭財的資本家。
▲第一部中的北伐軍
但伍代家的下一代卻出了幾個異類——長女由紀子心地善良,對戰爭不感冒;次子俊介反對侵略中國,成了「賣國賊」,進了監獄;次女順子愛上了進步學生耕平,耕平被逮捕,雖然出獄,卻被徵入伍。
順子最終逃離家族,參加了和平運動,耕平乾脆直接投奔了中國的抗日武裝。俊介出獄後也被徵入伍,在諾門罕戰役中目睹了姐姐男友柘植中尉陣亡,自己雖然倖存,但已經失魂落魄。
▲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部隊
以上就是電影的大致梗概,但看過全部電影就能發現,其中的歷史細節非常豐富——北伐戰爭、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二二六、西安事變、七七事變、九一八、東北抗日武裝、諾門罕戰役、731部隊……都有表現。
▲731毒氣試驗
▲東北抗日武裝
▲日本監獄牆上的抗日刻字
▲中國抗日遊行
▲日軍用活人練刺殺
▲日軍屠村,八路軍前來解救
▲耕平投奔八路
▲共產黨員給日本小女孩講「壞人」強佔大連、旅順的故事
以上這些鏡頭,對日本的野心和陰謀揭露無遺,對日軍暴行毫不遮掩,對中國人民英勇反抗日本侵略做了非常正面且真實的表現,如果事先不說出處,恐怕根本不會有人相信這居然是日本電影拍出來的。
《戰爭與人》曾在七十年代作為內參影片引進,但卻被扣了個「右翼軍國主義電影」的帽子。譯製人員非常不解,這裡面沒說日本一句好話,鬼子陰險狡詐,殺人放火,奸淫擄掠,沒少表現,最後還有日本兵投八路,很正面啊,哪裡「右翼」和「軍國主義」了?
原來,當時的宣傳部門對日本的情況不甚了解——《戰爭與人》的製作公司是「日活」(早期叫「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本身沒啥立場,有錢就賺,拍過左翼的片子,也確實拍過右翼電影。所以,按思維慣性,一見片頭出現了「日活」,就立刻定性為「軍國主義」,結果鬧了一個烏龍。
▲日本美女影星慄原小卷扮演了一位中國女性
當然,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些缺陷。由於那個年代中日兩國少有往來,電影中的中國人角色都是日本演員扮演,為了真實還要講中文,但顯然不可能有多麼標準。中國人去看,會感到其中的漢語真是非常蹩腳。
▲周恩來實在太不像了
有一些中國角色的形象和動作,也不甚符合實際情況,日本觀眾可能看不出來,但中國人一看就能感覺到。另外,還有一些服裝和道具上的問題,比如蘇軍一水的美式坦克,抗日武裝拿著德國衝鋒鎗,紅軍、八路軍和國軍的軍服總顯得比較怪異等等。作為70年代的老片子,道具不能強求。
不過,瑕不掩瑜,這兩部巨製仍可以說是日本左翼藝術作品中,對戰爭反思、揭露最為有力的真反戰電影之一。由此我們也要認識到,日本除了嗷嗷亂叫的右翼,也有一大批奮起反擊的左翼,而且他們的聲音曾經還很高昂,直到今天,也沒有消失。
80年代,山本薩夫曾經打算再拍一部揭露731部隊的電影,不幸的是在籌划過程中就因病於1983年8月11日逝世了。12年後的1995年3月8日,五味川純平去世。1996年10月4日,小林正樹於在東京逝世。
兩位導演過早的離開了人世,在《人間的條件》中梶的扮演者仲代達矢卻比較長壽,他後來成為日本的國寶級演員,佳作甚多,也一直為中日友好而奔走。
2019年,以仲代達矢為團長的日本戲劇家代表團訪問了中國戲劇家協會,與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導演陸川等中國影視界大腕進行了座談,已經87歲的仲代達矢聲音洪亮:「大家好,我是日本演員仲代達矢,這次我熱愛的中國又敞開了懷抱迎接我的到來,我非常高興。」
巧合的是,濮存昕和慄原小卷於1991年合作拍攝了《清涼寺鐘聲》。現在,慄原小卷已經75歲了,仍然是中日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一直致力於中日友好事業。
這裡再推薦一些日本的反戰影視作品——《切腹》(1962 批判武士道)、《二十四隻眼睛》(1954、1987、2005、2013)、《復仇在我》(1979)、《海和毒藥》(1986)、《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戰爭·原皇軍士兵的告白》(2001紀錄片)、《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2015)。
軍武菌認為,我們不能只知道《永遠的零》、《男人們的大和》這樣視覺上刺激,思想上模稜兩可的日本電影,更要知道那些日本藝術界的進步人士和他們的良心作品。軍武菌覺得,我們應該多了解多支持他們,而不是籠統的「反日」,因為我們真正要反的,是野蠻的軍國主義和企圖再次發動戰爭的狂徒,而不是所有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