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孝端硯:文化創意產品或成投資收藏新寵
南方網訊(記者彭志強 黃雪麗)你可能知道孝文化,知道端硯,或知道電子盤交易。但你可能第一次聽說這三者結合到一起,擦出了「火花」。近日,在廣東肇慶,在南方文交所藝術品交易中心平臺,正誕生著一種文化創意產品——二十四孝端硯。 記者了解到,由12位國家級民間文房四寶制硯工藝大師,以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孝為主題,親自打造的二十四孝端硯將於近日在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藝術品交易中心平臺上線交易,這被業內人士認為是硯發展史上重要的創新之舉。
-
【公館館長】「奇金刀出千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梁金凌端硯...
正高工藝美術師,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技師,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範,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肇慶市端硯協會副會長、端硯鑑定專家組副主任,肇慶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上海筆墨博物館專家顧問,廣東省金融學院客座教授,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肇慶市端州區第七屆人大常委,第四、五、
-
臺南傳統工藝保存者紀錄片首映 看見6工藝大師創作精華
為保存、紀錄登錄傳統工藝大師的技藝,臺南市歷時一年,近身紀錄6位傳統工藝大師,完成《藝綻神仙府—傳統工藝保存者影片2》,完整呈現藝師創作歷程和藝師不為人知一面,今天在臺南文化中心舉辦首映會。臺南市歷時一年完成《藝綻神仙府—傳統工藝保存者影片2》,今天首映。
-
非遺工藝|端硯——一方硯臺成就一方傳承
▲磨光(圖源:匠心演繹)端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廣東肇慶市生產的端硯,既保持了傳統工藝的傳統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時在造型、構圖、題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創造了端硯實用之外的新藝術意境。
-
端硯大師施妙手,白石有幸敬白袍
在目前全國上下齊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勢下,端硯界的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羅建泉經過近一個月的晝夜創作,一方以白衣天使勇敢抗擊病毒為主題的《致逆行者硯》今天正式完工。 該硯為正形方璞,白端硯石,石質緻密堅實,潔白如雪,溫潤如玉。以白端為硯材,彰顯白衣天使的聖潔形象,突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
大師人才輩出 廣東傳統工藝後繼有人
文/圖 金羊網記者 陳卓棟 彭紀寧 通訊員 譚耀廣在日前舉行的2018·廣東(江門)傳統工藝推介活動上,多位廣東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濟濟一堂、群賢畢至,既有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慶明等老一輩大師,又有新鮮出爐的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志偉。
-
「國級」大師12年增23人,廣東傳統工藝後繼有人
目前廣東省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大部分來自佛山石灣陶藝、佛山彩燈、南海藤編、肇慶端硯、潮州木雕、廣州牙雕、廣彩、廣繡等廣東省傳統工藝方面,其中12位來自佛山石灣陶藝。值得一提的是,黃志偉的父親黃松堅,也是佛山陶藝界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門雙國大師」也成為廣東工藝美術界的佳話。
-
高1.2米端硯現身!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佛山開展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黎紅玲攝影報導:12月15日,「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在佛山市文化館開展,展出55方現代精品端硯和28方仿古硯,其中包括高1.2米、寬1.03米的大型精品端硯。展覽將展至12月19日。
-
日本村田舊藏端硯現身蘇州,是這個人把它們背了回來
自此,端硯「呵氣成墨」「發墨不損毫」 的特點名揚天下,使其成為歷朝貢品長達一千三百多年。本次展覽展出日本村田舊藏及梁佩陽端硯精品共計50多方,於方寸之間展現了上千年的工藝與文化傳承。村田舊藏多數創作於二十世紀中葉,款式延續「清三代」「官作」等傳統樣式,簡潔、雅致,突顯老料的石質之美。在端石封坑、端硯資源接近枯竭的今天,再也難找到一方和村田舊藏相同品質的硯石,更顯出其珍貴性與獨特性。
-
「中國硯都」肇慶光大古老端硯文化
為打好這張名片,貫徹落實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部署,推進該市的文化名市建設,肇慶市委、市政府將在3年內打造端硯的四大基地,做大做強端硯產業,開闢端硯旅遊線路,並繼續申報廣東省「省石」和「端硯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力促肇慶成為中國硯研究、藝術創作、展銷、交流的中心,從而在全國乃至世界奠定「中國硯都」的地位。
-
端硯:工藝之外看石品
坑仔巖原石 石品:魚腦凍、火捺 近日,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知名制硯師關紅惠前往華南師範大學,為畢業生舉辦了一次講座,希望以她的制硯人生啟迪年輕一代。就這個話題,信息時報記者對關紅惠進行了專訪,聽她講述經典工藝的當代故事。 制硯是技術活,更是藝術活 從1972年進入肇慶工藝廠當學徒,到如今成為高級工藝美術師,關紅惠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制硯經歷。 十二年前,她從工廠下崗,和幾位工友開了一家小商鋪,從經營硯臺加工到自己製作硯臺,逐漸做出了名氣。
-
端硯8年漲30倍
作為一種稀有材質類的工藝品,毫無疑問,封坑是近年來端硯價格猛漲的重要原因,而加入了名家工藝成分後其附加值更具賣點。隨著端硯藏家隊伍的日漸壯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端硯為什麼能位列四大名硯之首?收藏端硯,到底是看材質還是看工藝?經過了這一輪價格暴漲,端硯只漲不跌的堅挺態勢能否延續?
-
端硯文化原石到端硯的華麗轉變-端硯的製作過程
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 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 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硯石為 最佳。硯石多為青紫色、豬肝色、天青色,其上有鳳眼、鸚哥眼者屬上品,無論是老坑硯石、 麻於坑硯石, 還是宋坑硯石, 屬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紋、胭脂暈、馬尾紋、金線紋,或單一紋路,或兼 而有之,組合成一幅瑰麗多彩的畫圖。
-
非遺工藝|端硯——一方硯臺成就一方傳承
▲磨光(圖源:匠心演繹)端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廣東肇慶市生產的端硯,既保持了傳統工藝的傳統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時在造型、構圖、題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創造了端硯實用之外的新藝術意境。
-
重6.8噸的巨型端硯作品在「中國硯都」肇慶創作完成!
肇慶市廣播電視臺官方微信(歡迎訂閱)主流 ▎權威 ▎責任給你不一樣的新聞資訊「肇慶市作為「中國硯都」,每年都呈現無數優秀的端硯作品。近日,又一方重達6.8噸的巨型端硯作品在我市端州區的賓日村創作完成,再為「中國硯都」添光彩。一起來看報導:」當天記者來到位於端州城區的賓日村,在伍丁祠旁邊的硯石堂找到了這方重約6.8噸的巨型端硯作品——「盛世龍騰」硯。這方端硯硯堂正中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硯堂右側為華表柱,柱身有一雲龍盤旋而上;硯堂周邊刻有大、中、小型雲龍五十六條,姿態各異,雲龍下面漂浮著祥雲。
-
硯中翹楚 匠心風範——肇慶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紀念端硯創作側記
一場與時間賽跑,與超越為目標,以創留芳百世精品為己任,但卻必須沉下心精雕細琢的制硯大戰迅速拉開帷幕……市委宣傳部馬上組織我市文化界精英和端硯界大師進行設計,這個重任自然落到了中國文房四制硯藝術大師、肇慶市端硯協會會長梁弘健身上,他在聽取大家意見後與肇慶畫院畫師林偉海立即開始著手設計。廣東省端硯協會會長王建華,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劉演良、梁煥明、程振良也都積極參與。
-
重達1噸端硯現身中國翰園碑林 端硯上雕刻了「翰園八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聯勝 通訊員 圓和近日,一塊重達一噸的端硯現身中國翰園碑林,在這塊端硯上精工雕刻了「翰園八景」,準備在國慶假期以及菊花藝節期間供八方來賓欣賞。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作為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翰園碑林,為了更好詮釋南北傳統文化的精髓,特地請廣東制硯大師梁偉明,在重達1噸的端硯上精工雕刻「翰園八景」,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據悉,梁偉明老師端硯雕刻風格鮮明,作品以淺刀浮雕為主,往往在傳承傳統硯形硯式和圖案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題材,創作了一批富有時代特點的作品,融歷史感和時代感於一爐。
-
硯之瑰寶——我所認識的端硯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鏗先生設計監製的中華九龍寶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人民大會堂建成40周年之際,贈送人民大會堂作永久珍藏,黎鏗大師設計監製創作的端硯精品還曾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回歸之際,以廣東省政府名義作為珍貴禮品贈送;廣東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劉演良先生設計創作的端硯精品,雕工細膩,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劉演良先生還對端硯有深刻的研究,撰寫了許多有價值的端硯專著,1984年以來曾赴日本、新加坡
-
謝世傑制精品端硯專場
硯型方正大氣,以作者以竹入題進行創作,硯面四邊制竹節紋,線條流暢,紋式古樸,一種生機勃勃的美好境象。硯池以筍形制,在老竹中再勃生機,處處逢生。俗話說:「一年之際在於春」春天是萬物逢春、生機盎然季節,植物開始長出鮮嫩的細芽,草地開始由之前的枯黃變成一遍新綠,人們也開始脫去厚重的冬裝,「輕裝上陣」充滿了活力。
-
臺南傳統工藝保存者紀錄片首映 看見6工藝大師創作菁華
為保存、紀錄登錄傳統工藝大師的技藝,臺南市歷時一年,近身紀錄6位傳統工藝大師,完成《藝綻神仙府—傳統工藝保存者影片2》,完整呈現藝師創作歷程和藝師不為人知一面,今天在臺南文化中心舉辦首映會。(曹婷婷攝)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策畫、力果文化導演團隊拍攝製作《藝綻神仙府-傳統工藝保存者影片2》,前後拍攝歷時1年餘,首映會上,藝師與導演群現身與觀眾互動對話,吸引滿場逾百位熱愛文化影像與傳統工藝的朋友共襄盛舉,場面熱烈。臺南市文資處共登錄有26位藝師,近年,文資處陸續以影像紀錄臺南市登錄的傳統工藝大師,建構起本市傳統工藝影像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