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戰第一村」到「海峽第一村」——探訪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圍頭村

2020-12-1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12日報導(文/陶德言 張選傑 高飛 李兵峰)圍頭,這個棲於祖國版圖東南角的小小村落,曾因經歷1958年「炮擊金門」戰役而聞名於世。60年後的今天,圍頭還留下多少炮戰的痕跡?村子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與對岸金門的關係究竟如何?

帶著問號,正值「炮擊金門」戰役6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了與金門僅一水之隔的圍頭村。一進村,記者就看到一幢幢村民自建小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泥主幹道兩側,整座村莊安靜悠閒。乍一看,圍頭與沿海那些富裕的村莊區別不大,似乎很難把它與震驚世界的「炮擊金門」戰役聯繫起來。不過只要在村中走一走,就隨處可見那次炮戰留下的痕跡。

在光鮮亮麗的自建房中間,一棟彈痕累累的二層小洋樓頗為顯眼。村幹部吳宏霈介紹說,這座建築名為毓秀樓,是當地旅菲華僑吳天敬在上世紀30年代建造的,所有建築材料都從菲律賓海運而來,結構異常堅固。在炮戰中,毓秀樓身中6炮,周圍落下炮彈近30顆,卻仍然屹立不倒。如今,站在這個被特地保留下來的炮戰遺蹟前,仿佛看到那段歷史撲面而來。

1957年12月,美國單方面停止了延續數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並縱容臺灣當局對大陸沿海進行騷擾破壞。臺灣當局還將駐金門、馬祖一線的兵力增至10萬,臺海局勢再度緊張。黨中央決定針鋒相對,對金門展開大規模炮擊。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解放軍459門火炮同時發出怒吼。大規模炮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近三萬發炮彈如暴雨般落到金門的國民黨軍陣地上。金門頓時濃煙滾滾,地動山搖。消息傳出,舉世震驚,而地處前線的圍頭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炮戰第一村」。

如今,一個甲子過去了,「炮戰第一村」圍頭已經發生了滄桑巨變。這個臺海小漁村的發展變化,折射出兩岸關係的變遷,同時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巨變的一個縮影。

「海峽第一村」——福建晉江圍頭村(李兵峰 攝)

圍頭八二三戰地公園內的大炮陣地(陶德言 攝)

「天涯」成咫尺

圍頭與金門太近了。從地圖上看,圍頭位於福建東南沿海的突出部,與大金門島的距離只有5.2海裡,是大陸距大金門島最近的村莊。歷史上,圍頭所在的晉江與金門同屬泉州府管轄,兩地人員和物資來往密切,存在割不斷的聯繫。

月亮灣是圍頭距金門最近的地方。記者到達這裡時,正值黃昏。暮靄沉沉,對面的大金門島若隱若現。在沙灘附近地勢較高的赤山上,藉助望遠鏡,能清楚地看到大金門島上的建築和風力發電機的白色葉片。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天氣條件好的時候,可以依稀看到在島上活動的居民。

圍頭與金門曾經隔得太遠。1949年國民黨集團敗退臺灣後,此地就成為兩岸較量的最前沿,長期籠罩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中。雙方的炮戰打打停停,一直持續到1979年。兩地音訊不通,來往斷絕,咫尺成天涯。

1979年元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即日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並希望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

不過,由於臺灣當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拒絕兩岸直航,圍頭與金門之間的交通路線異常曲折。據第一個嫁到金門的圍頭姑娘洪雙飛回憶,當年自己尚未取得定居臺灣資格時,丈夫想要來圍頭,得繞著中國南部兜圈子:金門飛臺北,臺北轉香港,香港飛廈門,廈門到晉江。路費高昂不說,單程就得折騰一到兩天的時間。盼望著千裡迢迢的回家路能夠近一點、再近一點,是洪雙飛和眾多兩岸人民的期盼。

不管經歷多少風雨,兩岸都是密不可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對兩岸關係走近走好的一致嚮往,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2001年1月2日,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澎湖等地的海上客運航線開通,「小三通」將圍頭與金門之間的旅行時長大幅縮短到一兩個小時。2008年12月15日,在歷經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後,兩岸的客機、輪船和信件,歷史性地跨越臺灣海峽,基本實現直接「三通」。

直接「三通」拉近了兩岸的時空距離,「共飲一江水」則進一步拉近了兩岸的民心。記者到這裡採訪的前不久,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源自泉州母親河晉江的水,經圍頭入海,通過海底管道輸至金門,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困擾金門多年的缺水問題。該工程歷時23年,終於從設想變成現實。作為這項供水工程的入海口,圍頭再次見證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性時刻。

「冤家變親家」

圍頭當年是「炮擊金門」戰役的主戰場之一,解放軍在村裡布置了10個炮群、44門火炮。戰後統計,圍頭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落彈5萬發之多,全村五分之三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到處是殘垣斷壁。在炮戰期間,村裡有上百名民兵積極配合解放軍作戰,湧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圍頭民兵中榮立二等功的有12人,三等功的有55人。

作家劉白羽在《美麗的圍頭》一文中寫道,「圍頭人……和炮兵一道,站在瀰漫的硝煙中,把一顆顆炮彈打出去,把一星星仇恨打出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圍頭與金門的相互「交流」除了炮彈,恐怕就只剩下通過「空飄」和「海漂」相互傳播的對敵宣傳品了。在當時兩岸敵對的大環境下,兩地居民對對方都存在敵視乃至仇視心理。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改革開放後,兩岸關係逐步緩和,身處一線的圍頭人率先感受到了這種暖意。剛開始,圍頭和金門的漁民在一塊區域作業時,會友好地打聲招呼。後來,他們在休息時會湊到一塊喝茶聊天。再後來,金門居民獲準到圍頭的碼頭上進行貿易,兩地民眾的來往就更多了。

兩地交往多了,不僅產生了友情,也產生了擋不住的愛情,洪雙飛的親事就頗具代表性。這不僅是因為她是第一個嫁到金門的「圍頭新娘」,還因為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英雄民兵洪建財。

「炮擊金門」戰役打響時,不滿16歲的洪建財負責向陣地運送炮彈。直到今天,圍頭的「戰爭與和平」紅色教育展館還掛著他的照片。在這張戰地記者拍攝的老照片中,身體瘦弱的少年洪建財肩扛兩發炮彈,正光著腳奔向炮位。因為表現勇敢,洪建財榮立二等功,並獲得「戰地小老虎」的稱號。

1992年,金門青年陳應超經常到圍頭做生意,合作夥伴中就有洪建財的大女婿。一來二去,陳應超結識了洪建財的二女兒洪雙飛。年輕人對炮戰歷史知之不多,是沒有相互仇恨的新一代。隨著交往的增多,兩人從互有好感到無話不談,萌生了真摯的感情。洪建財老兩口得知後,大吃一驚,很是躊躇了一番。經過對陳應超一段時間的考察,陳應超的實在和陳家的誠意最終打消了老兩口的顧慮,兩位年輕人終成眷屬。

當年,洪雙飛出嫁金門讓圍頭為之轟動。如今,隨著兩岸交流越發頻繁,村民們已經對涉臺婚姻習以為常。據統計,截至目前,嫁到臺灣的圍頭姑娘有137人,嫁到圍頭的臺灣姑娘也有9人。圍頭的涉臺婚姻狀況也是「兩岸一家親」的縮影。據了解,兩岸開放交流以來,與臺灣民眾結婚的大陸配偶累計達到30餘萬,近年來嫁到大陸的臺灣姑娘在其中的佔比越來越高。

兩岸婚姻讓兩岸有情人及其家庭休戚與共,他們最盼望的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了讓兩岸親人多走動,圍頭經過精心籌劃,在2010年七夕期間舉行了首屆海峽兩岸(圍頭)七夕返親節,邀請嫁到臺灣的「圍頭新娘」及其家人回來探親,大獲成功。隨後,返親節作為品牌活動保留了下來,每兩年舉行一次。到今年8月中旬,已舉行了五屆返親節。村支書洪水平激動地對記者說,通過姻緣一線牽,兩地「戰火變煙火,冤家變親家,炮臺變舞臺」。

前線變前沿

圍頭地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三面環海,人多地少,土地貧瘠。歷史上,整個圍頭的耕地只有區區數百畝,口糧根本無法實現自給,經濟收入一半要依靠漁業。1949年後,特別是炮戰之後,圍頭成了前線中的前線,許多建築成為斷壁殘垣,不少耕地改作他用,對臺小額民間貿易活動也銷聲匿跡。據村裡提供的數據顯示,1978年圍頭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僅為150多元,與對岸金門無法同日而語。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此後,兩岸關係從對抗逐步走向緩和。之前距金門過近的地理因素限制住了圍頭,這時卻變成了潛在的優勢,敢闖敢拼的圍頭人發現了商機。

改革開放初期,很多變革是從自下而上的突破開始的,圍頭的對臺貿易也是如此。一開始,雖然國家政策尚未放開,但兩地漁民已經自發地在海上開展原始的易貨交易。最初是以魚易貨,圍頭漁民用海產品和農副產品,換回當時比較稀罕的臺灣飲料和日用品等。後來,易貨交易逐漸變成了小額貿易,交易產品的範圍和規模也越來越大,交易地點也一點點地從海上移到了圍頭岸邊。

1992年,這種民間行為得到官方認可,圍頭被福建省確認為民間對臺貿易試點,允許臺灣漁船停靠圍頭碼頭進行交易。據統計,在鼎盛時期,有300多名圍頭人從事對臺貿易,年度貿易額超過一億元人民幣。兩岸和平帶來的民間貿易,給並不富裕的圍頭,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對臺貿易一度佔到村民收入來源的三分之一。

據村支書洪水平介紹,圍頭人在此過程中開闊了眼界,發現了水產養殖業的優勢。經過多年的努力,鮑魚養殖成了村裡的優勢產業。目前,全村在海上養了100萬籠鮑魚,年產值高達2.5億元。

除了水產養殖,村裡還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洪水平說,2006年他當選為村主任後,就提出要保存村裡的炮戰遺蹟,改變村容村貌,建設美麗鄉村,創建有特色的鄉村旅遊品牌。

「環境整治年」「旅遊發展年」「文化建設年」「七夕涉臺年」……自2007年起,村裡每年定出一個年度主題,有計劃、有步驟地整治生態環境,保護炮戰遺蹟,延續傳統文化,發掘旅遊資源。

圍繞建設「戰地文化休閒漁村」主題,經過十年的努力,圍頭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獲得了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國家級最美漁村等多項榮譽,鄉村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

據統計,2017年,這個擁有數千人口的村莊接待了超過150萬人次的遊客,旅遊收入達到1.2億元。加上養殖業等其他各項收入,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3.5萬元,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由於經濟發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回村發展,還有3000多外來人口在圍頭工作、生活,其中不乏來自臺灣的年輕人。

但圍頭人還不滿足於此。洪水平說,圍頭擁有豐富的革命軍事遺址和美麗的沙灘海灣,集戰地文化、濱海文化、漁村文化、僑臺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於一體,旅遊資源豐富。村黨支部計劃再花8年時間,將圍頭打造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讓這個沿海小村莊成為全國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在村裡的「戰爭與和平」紅色教育展館,有一段特別的木製樓梯,每一級臺階外側面都貼上了標有年份的貼紙,從2007年「環境整治年」開始,到2026年「二十年打造海峽名村」結束。這一級級臺階,象徵著圍頭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向著目標穩步前行。

潮平海闊,風正帆懸。曾經戰火紛飛的軍事前線,如今硝煙已經散盡,圍頭變成了百業興旺的兩岸交流合作前沿,正在以「海峽第一村」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眼前。(參與採寫記者:於曉泉、劉憬杭)

資料:炮擊金門戰役

1958年8月23日下午,解放軍在福建前線用火炮向金門國民黨軍陣地猛轟,炮擊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八二三炮戰」)打響,這是一場融軍事戰、政治戰和外交戰為一體的重大戰役。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後,中共中央逐步確立了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臺海局勢一度出現緩和。然而,1957年12月,美國單方面中止中美大使級會談,並縱容臺灣當局對大陸沿海進行騷擾破壞,臺海局勢再度緊張。當時,臺灣當局駐金門的兵力多達8萬餘人,其中包括美軍顧問。

1958年7月中旬,美國對黎巴嫩進行軍事幹涉,中東燃起戰火。臺灣當局伺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大陸決定炮擊金門。

炮擊金門戰役開始後,福建前線的解放軍部隊對金門實行全面封鎖,國民黨軍對金門的海運和空運一時間全部中止。為了突破解放軍的封鎖,美國派出軍艦為國民黨軍運輸艦隻護航。為摸清美國人的意圖,中央決定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結果,在國民黨軍運輸艦遇襲時,美艦未發一炮。

金門遭封鎖一段時間後,美國與臺灣方面在金門問題上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國要求臺灣方面放棄金門、馬祖,以臺灣海峽為界實現「停火」,而臺灣方面拒不撤退。大陸認為,這是美國企圖製造「兩個中國」,因此確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後又公開聲明隔日(「單打雙停」)對金門進行炮擊,炮擊金門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了政治戰。

炮擊金門戰役迫使美國不得不繼續保持中美大使級會談這個外交對話渠道,並遏制了美國搞「兩個中國」的企圖。同時,炮擊金門戰役也打擊了臺灣反攻大陸的氣焰。(高飛)

相關焦點

  • 這裡被譽為海峽第一村,與臺灣金門隔海相望,相距5海裡
    有海峽第一村之稱的福建圍頭村位於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它東臨臺灣海峽,正面距金門島僅5.2海裡,是祖國大陸離金門島最近的地方。圍頭村與金門,不僅民間經貿交流日漸密切,也是大陸與臺灣通婚最多的漁村。圍頭村已有一千三百年左右的歷史,以「南北洋舟船往來必泊之地」而聞名。
  • 泉州傳統村落之晉江圍頭:戰地文化鑄就「海峽第一村」
    圍頭村有著「海峽第一村」的美譽。 圍頭三面臨海,正瞰臺灣海峽,與金門島隔海相望,是祖國大陸距離金門島最近的地方,有「海峽第一村」的美譽,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它與眾不同的「命運」。
  • 醉美「海峽第一村」 「五色」金井圍頭入畫卷
    參加七夕返親節的兩岸情侶在圍頭村金沙灣放飛孔明燈祈福現今,以古街為核心,圍頭村也努力原汁原味地保護和修復古街原有風貌,憑藉對漁村文化的保留,圍頭村自2007年被晉江市確定為「百村示範 村村整治」工程建設示範村,不僅率先實施「文化興村」發展戰略,也在打響「海峽第一村」鄉村旅遊文化品牌的同時,積極倡導「文化要先導,旅遊要先行」的強村富民理念,不斷創新和挖掘獨特內涵,助推新一輪「美麗鄉村」的建設,並不斷取得可喜成績。
  • 特寫|「兩岸通婚第一村」變遷:從「嫁出去」到「娶進來」
    圍頭村的「小三通」圍頭村是中國大陸距離大金門島最近的地方,被譽為「海峽第一村」。站在圍頭村的月亮灣沙灘,碧波蕩漾,不遠處是一條淺褐色的岸礁綿延在海平面,那就是大金門島,兩地相距不過5.2海裡。1992年,海峽兩岸尚未直航,根據臺灣當局確定的航線,陳家提親團只能先從金門坐飛機到臺北過夜,次日坐飛機到香港,從香港坐飛機到廈門,再從廈門坐車到圍頭村。「早年從金門到圍頭村,交通費和食宿費加一起,每人要花一萬元。」洪建財說。
  • 記錄中國丨「兩岸通婚第一村」變遷:從「嫁出去」到「娶進來」
    本篇來自「記錄中國」第三組,關注「兩岸通婚第一村」的變遷。當前海峽兩岸關係風雲變幻,距離金門僅5.2海裡的福建晉江金井鎮圍頭村卻歡聲笑語。8月25日,第六屆海峽兩岸(晉江金井·圍頭)七夕返親節在此舉行,來自兩岸的聯姻家庭通過網絡直播方式實現「雲上鵲橋」,講述海峽兩岸割不斷的愛情、親情和鄉愁。
  • 圍頭村:加快實施鄉村振興 打造「海峽名村」
    今年九月,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的442個村鎮名單中,金井鎮圍頭村以鮑魚產業為申報,強勢上榜,這是晉江唯一一個上榜村居。而就在不久前,圍頭村再添榮譽,上榜福建省2019年度「一村一品」示範村。
  • 金門-圍頭:水要通了 心更近了(圖)
    「同是一家人,同飲一江水,希望能讓金門鄉親儘早喝上甘美的大陸水。」國臺辦主任張志軍5月在參訪金門田埔水庫時說。  本月20日,備受矚目的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供(購)水合同籤訂儀式在金門舉行,隨著福建省供水有限公司和金門縣自來水廠的代表在合同上簽字,歷時20年,在兩岸共同努力推動下,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終於突破了「最後一公裡」。
  • 昔日「炮打炮」 今朝「心連心」——寫在「炮擊金門」戰役60周年之...
    新華社福州8月23日電(記者許雪毅)1958年「炮擊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八二三炮戰」)發生時,洪水平還沒出生。這一年,他的父母在炮聲中結緣。一個是23歲的民兵,負責運送炮彈;一個是18歲的護士,幫忙包紮傷員。在福建晉江圍頭村,這對年輕情侶經歷了戰火考驗。
  • 晉江金井鎮圍頭村「端午節、海峽情」線下線上互聯互通
    晉江市金井鎮的圍頭村與臺灣海峽相連,是祖國大陸距離臺中和大金島最近的地方。從裡從昔日的「海峽炮戰第一村」到今日的「兩岸通婚第一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寃家變親家、兩岸一家親」的真實寫照。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習俗端午將至,每逢佳節倍思親。
  • 昔日「炮打炮」 今朝「心連心」——寫在「炮擊金門」戰役60周年之際
    這一年,與圍頭村一水之隔的金門島上,小學生王再生看到家裡突然來了好多軍人,他們把客廳當成排部,把門板拆了當床鋪。8月23日,炮戰開打那天,王再生還懵懵懂懂地跑到屋簷上「看熱鬧」。轉眼一甲子過去。23日上午,紀念「炮擊金門」戰役60周年活動在圍頭村舉行。
  • 帶上你最愛的人 到最美漁村眺望臺灣海峽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遊玩的好去處——福建晉江圍頭村。圍頭村,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大金門島最近的地方,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被譽為「海峽第一村」。雖然這個小村莊常住人口不超過5000人,但是它卻是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了,歷史上就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南北洋舟船往來必泊之地」,到了宋元時期,圍頭古港更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四大港口之一;就連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收復臺灣時也曾在此屯兵。來到圍頭村眺望金門、探炮洞、泡海水、吃海鮮、住民宿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 福建與金門從前沿陣地到水乳交融的歷史變遷
    福建與金門隔海相望,最近距離不足4000米。然而,60年前,兩地民眾曾咫尺天涯,共同經歷過戰爭與隔絕。如今,福建與金門在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福建經濟社會發展也讓金門民眾從中受益。 從海防前線到共飲一江水 「福建向金門供水以後,最開心的就是孩子了。
  • 鑄劍為犁親上加親——福建與金門從前沿陣地到水乳交融的歷史變遷
    從海防前線到共飲一江水「福建向金門供水以後,最開心的就是孩子了。現在,他們住在爺爺、奶奶家,跟住在外公、外婆家一樣,隨時可以喝到乾淨的水,再也不用擔心沒水用啦!」從海防前線到共飲一江水,金門縣議長洪麗萍感慨道,兩岸共飲一江水的夢想是兩岸融合發展、共興共榮的最佳實踐,它將使金門與福建的紐帶越來越牢固。從兵戎相見到通婚第一村福建與金門一水之隔。
  • 金門炮戰有哪些傳奇戰績?
    金門炮戰有哪些傳奇戰績?結束對「陸上行舟」的探尋楊恆和丁衛華決定離開廈門前往臨近的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六十多年前在金門炮戰過程中1958年9月8日那場在此「擊沉蔣艦,嚇退美艦」的海上戰鬥讓遠道而來的軍迷楊恆興奮不已在這個兩岸炮戰第一村的小漁村
  • 10月2日晉江金井「亞洲第一」觸角沙堤,「海西第一灣」圍頭金沙灣,八二三戰地公園一日遊
    10月2日晉江金井「亞洲第一」觸角沙堤,「海西第一灣」圍頭金沙灣,八二三戰地公園一日遊【活動時間】
  • 8月18日(特價)晉江金井「亞洲第一」觸角沙堤,「海西第一灣」圍頭金沙灣,八二三戰地公園一日遊
    8月10日晉江金井「亞洲第一」觸角沙堤,「海西第一灣」圍頭金沙灣,八二三戰地公園一日遊【活動時間】
  • 廈門溪頭下村:昔日炮戰前沿今成婚紗攝影勝地
    >新華社廈門11月1日電(記者尚昊 顏之宏)65歲的臺灣攝影師林國彰舉起手中的相機,將鏡頭對準了眼前這個以「溪頭下」命名的廈門村莊。 它是廈門島上距離金門最近的村莊之一,站在溪頭下的海灘上向南眺望,金門諸島清晰可見。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隊退踞臺澎金馬,金門成為兩岸隔海對峙的最前沿。 「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從1958年起,長達近20年的金門炮戰在兩岸軍隊之間展開,造就了一段特殊的歷史。
  •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上午10時許,國臺辦主任劉結一、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和臺灣金門縣代表洪麗萍共同按下通水按鈕,水庫的取水泵啟動,晉江龍湖水通過晉金供水管道,源源不斷地流向海峽對岸的金門島,進入金門的千家萬戶。從提出福建向金門供水這一設想至今,閩檯曆經20多年共同努力,「兩岸一家親,同飲一江水」的夢想今日終於實現,金門島從此結束嚴重缺水的歷史,兩岸的務實合作邁出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