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心願是山村興鄉親富」
——記安化縣樂安鎮青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肖又香
編者按
4月至6月,按照省委決定,省委組織部派出考察組,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專項考察調研,了解掌握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表現,發現識別優秀幹部,為基層幹部加油鼓勁。湖南日報開設此專欄,聚焦這些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奮鬥身影,講述他們牢記初心使命、勇於擔當作為的故事,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楊軍
通訊員 周舟 羅霄
村民脫貧了,村容變美了,民心凝聚了……青峰村這些年的變化稱得上脫胎換骨。
青峰村地處安化縣偏僻山區,曾交通閉塞、貧困落後,2008年由青園、青峰、溫衝3個村合併而成。合併時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還有欠帳。
村民們說,村裡這些年的變化,搭幫有了一個好支部書記肖又香。2018年,作為山村脫貧致富帶頭人,肖又香當選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被評為「湖南省2019年最美扶貧人物」。在我省4月啟動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考察中,她獲得好評。
肖又香是一位辦事利落、走路帶風的中年女子,2008年合村時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到現在已連任4屆。該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476人,截至2019年底,已脫貧129戶469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3.63%降至0.34%,並於2017年底退出貧困村序列。
肖又香說:「我最大的心願是山村興鄉親富,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為村民辦事的「女漢子」
青峰村的面貌改變從修路開始。
「並村時,沒有一寸硬化路,都是爛泥巴路。」肖又香說,她最初有點畏難,「但既然是黨員,就要迎難而上為民辦實事。」
上任後,肖又香第一件事就是硬化村裡主幹道。「每人集資60至100元,20多萬元缺口由村裡借錢補齊。」肖又香的膽識與魄力,讓村民刮目相看。
路修好後,村民走路舒坦了,人心也齊了。
肖又香辦公室裡有一堆發黃的筆記本,上面記錄了全村600多個家庭的點點滴滴。一條條「意見」被她記在筆記本上,也刻進了心窩裡。為了給鄉親爭取權益,她磨破嘴皮;為了爭取資金,她幾乎跑斷腿;為了村裡發展,她殫精竭慮……肖又香變成了一個整天為村裡事辛苦操勞的「女漢子」。
常年奔波勞累,50多歲的肖又香骨質增生、頸腰椎疼痛、視力下降。2017年村委換屆,肖又香主動提出因身體原因不再連任,但村民們的選票又都填了她。
在肖又香的努力下,村民們喝上了自來水,村莊電網改造升級,地質災害避險點和易地扶貧搬遷點相繼建成,村集體年收入超過5萬元……走在青峰村,記者所遇到的村民,提起現在的日子都是滿臉帶笑。
種植小籽花生的「帶頭人」
「以前我們種花生賣不出去,現在我家的幾個孫子讀書都靠賣花生。」貧困戶文亮娥說:「這要感謝肖支書!」去年,她家種了4畝花生,收入2.5萬元。
青峰村有種植花生的傳統,這裡的安化小籽花生皮紅肉白、殼薄籽壯,有「珍珠花生」美譽。一個偶然機會,肖又香發現小籽花生有市場。經過考察,她決定種植小籽花生帶動村民脫貧。2016年,她帶頭註冊「又香紅皮小籽花生家庭農場」。2017年初,農場與75戶貧困戶籤訂種植收購合同,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2元的價格收購花生,銷售後從獲得的利潤中再返還種植戶20%。2018年,肖又香通過擴大農場種植面積,將幫扶覆蓋到全村130多戶貧困戶。
2019年7月,安化小籽花生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目前,安化小籽花生價格是普通花生的兩倍,青峰村花生種植輻射到周邊10個村近3萬人,受益貧困戶4075人。「珍珠花生」變成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在肖又香的帶動下,青峰村現有7家種養專業合作社和3個家庭農場,脫貧攻堅有了強大的產業支撐。
促進文明鄉風的「推行者」
肖又香告訴記者,一個精神文明素質不高的脫貧戶,其實很容易返貧,比如不講衛生易生病,就可能因病返貧。從2018年開始,肖又香把村裡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精神文明方面「脫貧」的第一仗來打。
青峰村聘請環境衛生督導員,督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啟動一月一評的「清潔衛生戶」評比,把評比結果公布在村民微信群和村裡公示欄,排名靠前的村民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每次評比結果一公布,大家都在看哪家的排名上升了,哪家的落後了。為了不在評比中落後,以前不重視環境衛生的村民也行動起來。
青峰村還進行「五好家庭」「好媳婦」「遵紀守法戶」等文明戶評比,並為他們建立文明檔案,帶動村民文明素質的提升。肖又香說,往年春節,隨著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村裡的田土邊界糾紛等矛盾集中爆發,她常常為了調解糾紛難得過一個安寧年。現在,這種糾紛幾乎沒有了,肖又香手機上收到的都是祝福簡訊,不再是投訴電話。
■考察調研手記
肖又香在脫貧攻堅中身先士卒,全身心地投入,圍著群眾轉,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通過苦幹實幹甩掉了青峰村貧困的帽子。同時,倡導鄉風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快步向前。群眾看在眼裡,支持她,信賴她,讚揚她。
考察調研組組長胡凱波說:肖又香初心不改,一心為民。12年來,團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修好了「致富路」,接通了「安全水」,建設了「溫馨房」,架起了「連心橋」,落實了「惠民策」,發展了「新產業」,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