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對自己頗為滿意的事,是1695年微服私訪到揚州時,解開了一道數學難題,哈哈哈哈…你們看看能不能解答出來。
那是一個春天,揚州集市熱鬧的一批,康熙在街上看見當地衙役跟幾個賣牛馬的人發生了爭執。衙役畢竟是官差,惹不起,夥計們苦苦央求:
「大爺,說好的價格,您買3匹馬,5頭牛,給38兩銀子,那您買4匹馬、6頭牛,應該給48兩銀子,可您只給了42兩銀子,還少6兩,我們可虧不起這麼多呀!」
圍觀群眾有的看熱鬧,有的也在算,到底誰對誰錯。此時,圍觀群眾中走出一位40多歲的書生,他就是微服南巡的大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不卑不亢地對面前的官差說:
買賣公平,天經地義,1匹馬1頭牛都有個價,你想買馬牽牛,該多歲銀子就付多少銀子,怎麼可以仗勢欺壓百姓呢?
公差看這個書生吃了豹子膽,竟然敢當眾管教起官差來,不禁大怒說:「書呆子,少管閒事!你知道一匹馬一頭牛是什麼價!」
康熙說,我事先不知道,不過剛才夥計說完,我就算出來了,每匹馬6兩銀子,每頭牛4兩銀子。
聽完,公差也覺得當眾出醜下不來臺,灰頭土臉的走了。圍觀群眾對康熙讚不絕口,都說這書生厲害。
後來,隨從也問康熙,咋算出來的呢,康熙特別得意地說了自己的解法:
已知:
4匹馬+6頭牛=48兩;
3匹馬+5頭牛=38兩;
那麼:
12匹馬+18頭牛=144兩;
12匹馬+20頭牛=152兩。
很明顯,多買了2頭牛,就要多付152-144=8兩銀子,也就是說,一頭牛是4兩銀子,那一匹馬就是6兩銀子。
康熙給隨從講完還覺得不夠帥氣,還下旨將這道題編入《御製數理精蘊》中,這才得以流傳下來。
怎麼樣,同學們,你們看懂康熙的解題方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