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下這塊巖石,與這位明朝太守有關

2021-01-11 溫州古道

前不久,溫州青年書法家伍文澤等於無意中,在甌北羅浮山找到了華嚴硯石,擬於今年國慶節期間,舉辦「千年一石」的華嚴硯展。這不由得勾起筆者去探尋羅浮山、硯臺巖其背後的人與事之雅興。

2016年5月9日,一部名為《清忠正直,淇竹家風》專題片中,提及明朝廉吏衛承芳的家規家風,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給予點讚:「被譽為三朝元老一代醇儒,他的傳家密碼和竹子有關」。「衛承芳」、「淇竹」,好熟悉的名字,不都是甌北羅浮山「硯臺巖」摩崖石刻上的關鍵詞嗎?

「硯臺巖」摩崖石刻與明代龜山塔

明代「硯臺巖」摩崖石刻

永嘉羅浮山南麓,有一塊巨大而獨立的絳色火山巖塊,高約5米,長約8米,在其右端平整的節理面上,有一處明代的摩崖石刻,上有「硯臺巖」三個大大的篆字和三行楷書小字:「萬曆甲申孟夏同潘司理過訪華源林大夫遊此巴東淇竹衛承芳題」。描紅的油漆,多已脫落、淡化,周邊晾曬著發出惡臭的鵝毛,還有一處廢棄的豬圈,面對面立著的永嘉縣文保單位的石碑,似乎只能無奈的默默嘆息,而我望著文保石碑上的多處文字差錯,也只有一聲嘆息。

清光緒《永嘉縣誌·卷二·輿地·敘山》引明萬曆志曰:「合山相近之章山,有襟江亭,山下水瀦處有石高三仞,明郡守衛承芳篆鐫『硯臺巖』三字」。《卷二十四·古蹟·金石》又有「衛承芳羅浮山題字」條:「硯臺巖,萬曆甲申大夫衛承芳淇水囗巴東遊此」;「羅浮山下南畔有湖,湖中屹立一石,高可二三仞,鐫硯臺巖三大字,篆書。舊志稱鏡臺者,誤也」。

由此推知,明清時期,硯臺巖被湖水包圍,且明代的水域面積比清代要大,以致明人只能看見「硯臺巖」三個篆字,乃至誤為「鏡臺巖」。而清人則能連猜帶蒙地看到部分落款的小字。歲月荏苒,滄「湖」桑田,如今可以靠近硯臺巖,看清並撫摸每一個落款的小字而不致誤讀漏識。

「硯臺巖」碑石

羅浮山,位於楠溪江與甌江交匯處,有一高一低兩座小山,彼此最近處相距180米。靠近楠溪江的低山稱羅山,亦叫章山、蛇山;靠近甌江的高山叫合山,也叫龜山,古稱浮山,如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浮山昔飛至,與羅合其巔」(《自羅浮行田宿華嚴寺》)。羅山「襟江亭」,源出唐初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如今,三江地名猶在,但唐代的「襟江亭」早在宋時就已傾毀。如宋《太平寰宇記》 載:羅浮山「半浸江中,麓有亭臺故址,與孤嶼相望」。清永嘉陳遇春《羅浮山下》亦稱:「至今敗礎與頹垣,彈指光陰空嘆息」。

萬曆十二年(1584)初夏時節,任期將半的溫州知府衛承芳與同僚潘司理,一起到羅浮「過訪華源林大夫」。林華源,名宗教,羅浮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舉,授永福知縣,「廉潔如冰,介節似竹」,後升貴陽通判,不忿官場黑暗,毅然辭職回羅浮。

「硯臺巖」摩崖石刻是一處名勝古蹟,如清末「永嘉先生」徐定超(字班侯)《合山詩鈔序》:「羅浮臨甌江之北,別名合山,東有硯臺巖,邑之名勝也。宋朱聱隱此,作《合山遊》詩,曾築隱清亭於其上,是山乃益有聲。餘友陸君菊眠世居其麓,自額其廬,曰合山草堂」。朱聱,字合甫,永嘉隱士,在羅浮穴巖以居,作《合山遊》數千言。世居羅浮的陸菊眠,曾《陪徐農部班侯遊合山觀硯臺崖篆記並訪文閣遺址》:「古硯何年剩有臺,莓苔封后為誰開。風流太守留題筆,知是臨池洗墨來」。顯然,「硯臺巖」與永嘉太守王羲之的華嚴石硯有關。

羅浮山與華嚴石硯

永嘉本有「硯溪一源,中多石硯」(《永嘉郡記》)。北宋米芾的《硯史》和南宋杜綰的《雲林石譜》明確這種石硯就是華嚴石硯。蘇東坡長媳的爺爺、秘閣校理石揚休以重金購藏書聖王羲之用過的華嚴石硯的史實,在宋代的《硯史》《硯譜》《硯箋》《硯錄》中都有記載。

日本古硯鑑賞大家北畠兄弟藏有一方唐代赤色風字形華嚴石硯,並作《風字硯銘》:「昔王羲之有一風字硯而謂溫州石,此硯亦系溫州之產者也,其式由,四直風字,極古,必是唐時物,歷代寶之,至今凡一千百年」,從而以文物為文獻作了註腳。

明弘治、嘉靖府志,都有華嚴石硯的記載。如弘治《溫州府志》:「華嚴山,在郡城北8裡,有巖可為硯,《王羲之貼》云:『近得華嚴石硯頗佳』」。嘉靖《溫州府志》在援引前說後,又加了一句:去城北五裡的羅浮山,也「有石可為硯」。萬曆十年,衛承芳出守溫州,越二年,擅長篆書的衛守借探望致仕林華源之機,過江去羅浮訪石,且不虛此行,故興奮地手書「硯臺巖」三字,命人在羅浮山麓刻石為紀,竟成永嘉華嚴石硯的「國家地理標誌」和文化勝跡,令無數華嚴石硯的追尋者和探索者接踵尋跡而至,至今未絕。

2000年,雲南師大李傑森教授覓得一方橢圓形紫色明式古硯,背有陽刻金文硯銘和陰刻楷書「衛承芳篆」的款識。2017年,李教授在網上發現「硯臺巖」照片,見彼此有著類似的篆、楷布局,欣然命筆撰文《萬曆衛承芳篆硯考譯及其書法意義》。

前日李教授告知我說,此硯「色赤而多有白沙點」,當是華嚴石硯,並非常嚮往到永嘉硯臺巖「朝聖」。若此硯確係衛承芳的遺物,實為華嚴硯之幸,永嘉之幸,就很有可能是衛守過訪羅浮之所得。想來也應該有所得,不然也不會在羅浮篆鐫「硯臺巖」了。

衛承芳款明式古硯 李傑森攝

差不多與衛承芳同齡的永嘉姜準,在其完稿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之後的筆記體著作《岐海瑣談》中,提到「羅浮石」:「嘉靖乙卯(1555),永嘉周永岱升任主事,盡取羅浮石鑲嵌什器等物,滿載而歸。時人夏仲魚用前意賦詩云:『秋峰尚不載江山,只寫臨行入畫間。今日江山移得去,羅浮石出水中山』」。文中(陸)秋峰是指刮地皮的溫州知府,而「羅浮石出水中山」,則源自羅浮山是「秦時從海上浮來」(《永嘉郡記》)之說。遺憾的是,《岐海瑣談》似未記下衛守的羅浮之行和鐫巖「壯舉」。

華嚴石硯,是永嘉耕讀文化之濫觴和「聖」物,不但有書聖王羲之的背書、加持,而且宣揚「吾鄉古有華嚴石」(《與客品茶》)的陸菊眠,堅信永嘉太守謝靈運也曾到此尋石:「近接華嚴勝,登臨足遣懷。白雲遮不斷,滄海望無涯。風卷潮聲起,陽斜塔影排。謝公遊跡在,得石便為佳」(《登華嚴山》)。陸菊眠的先祖陸潤,是明代弘、德年間的溫州太守,為官清正,江心嶼曾建有陸公祠,與羅浮山相望。陸潤的五世孫陸問禮於萬曆三十二年到三十七年間任永嘉縣令,其《拜謁先祖陸公祠》詩:當年作牧著循良,祠卜江心流澤長。碑近硯山常墮淚,草生孤嶼尚飛香。「循良」,謂官吏奉公守法,衛承芳就告誡後人「史傳備記循良,要以所居民富,所去民思為實效……憂在民窮,勤在民事,興在民利,除在民害」。陸令詩中的「硯山」,即指羅浮山。

永嘉華嚴山出華嚴石,已得證實。前不久,溫州青年書法家伍文澤等於無意中,在羅浮山找到了華嚴硯石,擬於國慶節期間舉辦名為「千年一石」的華嚴硯展,這正應了清末民初藏書家丁立中所論:「此地曾經逸少過,華嚴石磈至今多。試從硯譜求佳品,歙硯端溪勝若何」(《華嚴山》)。逸少,東晉永嘉太守王羲之也。

伍文澤制的華嚴石硯

相關

連結

一代醇儒衛承芳

「巴東淇竹衛承芳題」,此「巴東」,非今鄂省巴東,乃「巴人故裡」、川東達州。淇竹,亦非地名,乃衛承芳的號,源出《詩經·國風·衛風》:「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首《詩經》中的名篇,「美武公之德也」(《毛詩序》)。詩中借物起興,以淇河兩岸之竹喻人,讚美衛氏先祖、第十一任衛國國君衛武公的美德。衛承芳(字君大)因此自號淇竹,以志不忘衛氏淇竹家風。

衛承芳(1542-1615)於隆慶二年26歲中進士,在溫主政六年,政績斐然,並以公正廉明,善撫百姓之清名累官南京戶部尚書、吏部尚書。逝後「歸葬之日,子孫至鬻田宅,以畢喪事」。萬曆皇帝賜建牌坊,並於內額御書「一代醇儒」,追贈太子太保,清嘉慶十二年在牌坊外額增題「三朝元老」。

衛氏後人把衛承芳的事跡、道德品行提煉總結成家風家訓,寫進《衛氏宗譜》:「先祖芳輝,清忠正直」;「耕讀為業,勤善醇德」,衛承芳的言傳身教及其清白家風,頗得中紀委國家監委所推崇。

來源/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作者:胡雄健文/攝

編輯/微言

相關焦點

  • 蘇軾筆下的嶺南名山_惠州羅浮山
    一天,他約了幾個小道士,預先躲在巖石旁,聽到聲音便將網撒下,眼看那雙燕子飛不出了,但當他們拉開網一看,發現原來只是鮑靚的一雙靴子。根椐這個傳說,後人便將這形如靴子的石頭叫「遺履軒」以紀念此事。相傳在明朝年間的一個夜晚,衝虛觀有位道士正在值更打坐,突然風雨大作,閃電雷鳴,山搖地動,嚇得這位道士坐臥不安。第二天清晨,風停雨止,忽見雲峰巖上巍然屹立著一塊巨石,因不知這塊石頭由何處來,故名「飛來石」。
  • 羅浮山下有美景
    羅浮山下有美景羅浮山下有美景羅浮山下有美景羅浮山下有美景羅浮山下有美景
  • 安縣羅浮山之美
    在惠州的時候,很遺憾沒去蘇軾筆下的「羅浮山下四時春」的羅浮山,所以當知道安縣有個羅浮山後,便趕快跑去了。
  • 念奴嬌羅浮山懷古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何若杯酒笑談詩,ID:xueshuai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某年冬月,曾赴四川綿陽,登羅浮山,觀古羌王城舊址。黃昏時分下山,正遇瀟瀟細雨。遙想明朝中葉,羌王率土著抵禦中原大軍入侵,戰事慘烈,感而作詞《念奴嬌·羅浮山懷古》。秋登羅浮,閱錦屏,十二奇峰簇簇。連巒去天不盈尺,惟餘碧嶂滿目。
  • 【老王說隴史】歷史上的甘肅清官 這位武威太守活了96歲
    【老王說隴史】歷史上的甘肅清官 這位武威太守活了96歲東漢李恂  古人的壽命多不長。原始社會人均壽命二十多歲,到封建社會,五十歲的已經是高壽了,七十歲已經是古來稀。令人想不到的是,東漢時期,一位叫李恂的武威太守竟然活了96歲高齡。  安定郡太守去世後 他千裡送靈柩回鄉  這位甘肅的壽星爺,就是李恂。李恂字叔英,安定臨涇人。安定臨涇在今甘肅鎮原南。這是個千年古縣,公元前二世紀設立縣,明代洪武二年廢縣(1369年),經歷了1500多年的滄桑歲月。在東漢時期,臨涇也是安定郡涇州的治所。
  • 這塊巖石十分神奇,位列全球九大刺激景點之一,吸引遊客無數
    說到巖石,很多人都會想起那些圓滾滾的體型,而有些巖石的體型之大更是超乎人類想像,其中,位於澳洲的艾爾斯巖石就是代表,作為一塊單一巖石,其體積達到94000平方米,令人難以想像這是如何形成的,但是有世界第一大,也就有世界第一薄,在人們的印象中,巖石是圓滾滾的,但事實上巖石也有薄如蟬翼的
  • 廣東專題丨連州地下河、西樵山、羅浮山
    惠連和尚看在眼裡,悶在心裡,只能題詩指責霍韜,這位尚書大人惱羞成怒,反誣和尚不守清規,派人拆除了寶峰寺,並且佛像扔進門前池中。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池塘,後來,人們就把這池塘叫做浸佛池塘。神奇的是這佛像夜間又從水塘爬上岸,回到寺內各就其位。這遍是西樵山的第二奇了。
  • 羅浮山丨嶺南第一山,我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
    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傳說,蓬萊仙島中的浮山從東海到南海,附於這裡的羅山。並體而成羅浮山,成為百粵群山之祖和嶺南道教文化的發祥地。羅浮山自然景觀眾多,融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擁有山、水、泉、瀑、池、洞、觀、寺、塔、林等景觀,具有獨特的「天際一軸線,仙凡兩重天」、「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溫」的自然特徵,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羅浮山文化積澱深厚,集道、佛、儒三教於一山。東晉時期,葛洪、鮑姑、黃大仙等仙道曾在此採藥煉丹、修行濟世、著書立說。
  • 老王說隴史丨歷史上的甘肅清官 這位武威太守活了96歲
    歷史上的甘肅清官這位武威太守活了96歲古人的壽命多不長。原始社會人均壽命二十多歲,到封建社會,五十歲的已經是高壽了,七十歲已經是古來稀。令人想不到的是,東漢時期,一位叫李恂的武威太守竟然活了96歲高齡。東漢李恂安定郡太守去世後 他千裡送靈柩回鄉這位甘肅的壽星爺,就是李恂。李恂字叔英,安定臨涇人。安定臨涇在今甘肅鎮原南。
  • 羅浮山休閒玩水之二,羅浮山漂流起點,法雲寺,陸角坑
    接上一篇羅浮山玩水的另一個地方 , 這裡相對近一些 還不需要走盤山公路 , 在法雲寺附近的溪谷 , 因為這裡有幾個玩水的地方所以一起介紹了 ,有羅浮山漂流起點,法雲寺,陸角坑三個可以玩水的地方 。法雲寺可以導航 法雲寺 ,因為這個 羅浮山漂流 已經廢棄了 ,有些地圖可能沒有這個地方了 ,
  • 羅浮山下四時春,蘇軾提到的這座名山在廣東哪裡?
    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羅浮山,本身就很有名,但因為蘇軾這首家喻戶曉的詩,讓羅浮山的知名度更上一個臺階。羅浮山在哪呢?詩中最後一句提到「嶺南人」,不用問,羅浮山就在嶺南,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省。廣東省中東部有兩個地級市,南邊的是惠州市,北邊的是河源市。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羅浮山,就北起河源市,南止惠州市。
  • 廣東羅浮山深處,我們行攝小分隊在行動.「原創」
    國家AAAAA級景區 2019/02/25 廣東惠州 博羅縣我們一隊人身背攝影行囊,夜宿惠州西湖大榕樹下,可不要搞錯哦,不是杭州西湖哦。幹嘛住宿這裡呢?為的明天奔向目的地:廣東惠州羅浮山。羅浮山是森林覆蓋的秘境,猙獰的大樹刻滿歲月的年輪。我們幾十公裡來到羅浮山腳下,「羅浮山」幾個大字懸在高高的宮殿之上。
  • 2019年中文口試——惠州市羅浮山風景名勝區
    、地理概況、景區地位、得名由來;羅浮山的特色及到訪名人     2.衝虛古觀的地理環境、歷史、景區地位,觀門及主殿三清寶殿,葛仙祠,長生井,黃仙祠     3.羅浮山的其他景點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羅浮山!羅浮山位於東江之畔,素有「百粵群山之祖」、「嶺南第一山」的美譽,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被道教尊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 廣東羅浮山「愛情朝真石」成「定情」見證與旅遊熱點
    圖為由葛洪文化研究會舉行的到廣東羅浮山「愛情朝真石」「有情有愛等你來」的活動現場 葛洪文化研究會供圖  中新網廣東新聞8月25日電 (記者 宋秀傑)8月25日,由葛洪文化研究會舉行的到廣東羅浮山「愛情朝真石」「有情有愛等你來」的活動,吸引了眾多的「情人」和遊客。
  • 澳大利亞這塊石頭體積達數十立方公裡,但地球上最大的巖石不是它
    那答案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地球了,因為我們的地球本身就是一顆巖石星球,地球的地殼本身就是巖石質地,雖然地殼可以分成很多板塊,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方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但實際上板塊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縫隙,板塊交界處的巖石結合得很緊密,我們甚至可以說地球的地殼本身就是一塊球形巖石。那麼在這一層巖石的下面是什麼呢?
  • 東漢太守陸績
    陸績的行程是從布山鬱江下船取水道,經潯江至廣信(今梧州市)轉上桂江,經始安(今桂林市)過靈渠通湘江至長江,下運河往家鄉蘇州。回到家鄉後,陸績將此石遺於宅後,由於該大石來自鬱林,被稱為「鬱林石」。此事首見於《新唐書·陸龜蒙列傳》記載:「陸氏在姑蘇,其門有巨石。遠祖績嘗事吳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取石為重,人稱其廉,號鬱林石。世保其居雲。」
  • 廣東羅浮山上的道教古蹟—衝虛觀、酥醪觀
    羅浮山位於廣東惠州西北45公裡處,方圓250平方公裡。羅浮山是中國道教名山,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大洞天ー朱明輝真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泉源福地。羅浮山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峰奇石怪,千姿百態。主峰飛雲峰,海拔1282米,因常有彩雲飛渡而得名。時而煙霧瀰漫,奇峰隱現,恍如仙境。羅浮山「滿山皆甘泉」,有白石漓、白水門、黃龍洞等瀑布和長生井、卓錫泉、釀泉等近千個幽泉佳瀑。
  • 神似美國總統川普 台州這塊巖石要火
    如果去過仙居神仙居景區,相信大家都看過這塊巖石
  • 澳大利亞這塊巖石,引無數人前來參觀,網友:這什麼原理?
    因為這些巖石看上去就像波濤洶湧的浪花一樣,這些並不是人為製造的,它是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形成的,而且被列為世界第八大景觀。這些波浪巖並不是一塊塊獨立的巖石,它是由無數塊巖石互相勾連然後整合在一起的,就形成了這個高15米,長100米的波浪巖。
  • 廣東羅浮山景區重複收門票 多頭管理致混亂收費
    羅浮山景區大門處的門票只包遊覽朱明洞景區範圍,收費單位是羅浮山管委會;登山道卻屬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範圍,由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引資建設,與投資商聯合收費。目前,三方都表示想施行門票一票制,但如何劃分這塊利益蛋糕還需有關部門出面協調解決。   一條微博「紅了」羅浮山   「惠州博羅羅浮山進入大門門票60元,結果爬到半山腰竟然又要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