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以下簡稱「客都人家」)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省委「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將於12月25日正式開業迎客。
「客都人家」以客家建築、客家文化為基礎元素,以客鄉老街、大型實景演出為引擎,以文化體驗、康養度假為主線,內設客鄉老街、原鄉劇場、悅麓度假酒店、文創產業園、康體頤養社區和會展中心等六大板塊,打造集實景演出、民俗體驗、地方美食、休閒度假、康體頤養社區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休閒文化旅遊勝地。
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即將正式開業。
從無到有
項目建設跑出「梅州速度」
「這兩年來,紅光村的配套設施更加完善,村民住得更舒心了,房子和店鋪也更容易租出去了,租金起碼翻了一倍以上,餐飲業的發展越來越好。這些都激活了村裡的經濟,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丙村鎮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溫友昭說,這一切變化,主要得益於「客都人家」項目落戶。
「客都人家」項目是市委、市政府引進的一個重大項目,是梅州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行動,對於梅州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從2018年11月籤約落戶梅縣區後,僅半年多時間,便完成了公司註冊、規劃設計、項目審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跑出了「梅州速度」。
2019年5月18日正式動工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梅縣區委、區政府重視支持下,「客都人家」項目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響,開足馬力搶進度、趕工期,歷經400多個日夜,實現了從無到有,再次見證「梅州速度」。「尤其是今年復工以來,小到口罩配備、勞動力補給,大到政策、資金扶持,梅州市各級各相關部門事無巨細的優質服務,為推動項目建設、企業資金爭取等提供了保障、贏得了先機。」梅州鼎盛翼天文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客都人家」即將正式開業迎客,作為粵閩贛邊首個以客家文化為載體的文旅綜合體,將為梅州發展全域旅遊、推動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新活力。「『客都人家』項目建成後,可以輻射周邊區域加快鄉村振興,形成『生態+文化+旅遊+城鎮化』發展模式,帶動丙雁片區資源互通、要素共享、連片發展,推動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發展。」梅縣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客都人家」項目也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創業就業平臺,預計創造就業崗位2000個,其中帶動紅光村300多人就地就業。
不少遊人前來搶先感受「客都人家」的客味魅力。
客都新景
讓「文化+旅遊」實現「1+1>2」
走進「客都人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樸大氣的先賢堂,在青磚灰瓦的客鄉老街上還有梅州市客都文化博物館、客家美食文化館、梅州足球文化體驗館等多個民俗展廳。「客鄉老街有從全國遷建而來的50幢明清古建築,以記憶梅州、饕餮梅州、風物梅州、樂活梅州為四大主題板塊,將百年古宅與客家非遺匠藝體驗、客家民俗沉浸式演藝、客家特色民宿、客家地方美食完美融合,致力於打造國內最具客家特色的文化旅遊特色街區。」梅州鼎盛翼天文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梅州市客都文化博物館,梅州日報記者看到,該館分為客都僑批展區、客都藍衫展區和紅色革命展區。其中,客都僑批展區收藏的僑批大多數來自民間,具有真實性、系統完整性、唯一性和國際性的檔案文獻性質,它們不僅僅是匯款憑證,也是當時社會歷史真實的見證,更是研究華僑史、客商史、社會史、文化史、金融史等原始而珍貴的檔案文獻。
此外,客鄉老街將各大客家非遺項目匯聚於此,設置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漢劇和漢樂、木偶、埔寨紙花等多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展館,通過非遺展演、發展歷史展示、換裝體驗等多種方式,讓廣大遊客近距離感受客家非遺之精粹,讓客家非遺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在客鄉老街,有上百種梅州各地特色小吃,遊客在品嘗客家美食的同時,還能在客家美食文化館了解客家文化與美食、客家飲食禮儀等,這也是我們打造的『文化+旅遊』獨特體驗之一。」梅州鼎盛翼天文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客都人家」項目將依託高起點布局以及設計、建設、內容、服務、運營的完整團隊與體系能力,從產品力、內容力、服務體驗等方面入手,努力讓「文化+旅遊」實現「1+1>2」的效應。
客鄉老街不少客家土特產店正準備開張迎客。
實景演出
呈現客家文化「視聽盛宴」
「大家自己找找光,確保燈光能打到自己臉上。」這是近段時間在「客都人家」原鄉劇場常見的一幕。將於12月25日公演的全球首臺客家文化主題實景演出《原鄉》已進入排練尾期,演員們和幕後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地打磨提升表演細節,力求呈現完美的演出效果,傳遞開拓進取、團結互助、崇文重教、敬祖睦宗的客家精神。
《原鄉》由「中國創意產業領軍人物」梅洪導演率國內一線團隊傾力打造,是「客都人家」的核心業態之一,也是全球首臺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實景演出。「演出以客家母親為情感線,依照梅州客家文化歷史為主線,通過客家歷史名人黃遵憲、張弼士、林風眠、李惠堂、姚子青等傑出代表來體現梅州崇文重教、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鮮活生動地展示客家人愛國思鄉、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偉大情懷。」《原鄉》執行導演李琰峰說。
一出《原鄉》劇,千載客家情。「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全球近8000萬客家人的心中,一直都有一個追尋原鄉的夢。」梅洪坦言,希望通過《原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鄉土情結,貫穿「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的血脈傳承,以「一客一故鄉」的人文精神,傳承「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殷殷期盼。
好馬配好鞍,好的演出也要有好的舞臺來搭配。《原鄉》劇場是一個客家圍龍屋造型,觀眾席採用全球首創的360°可旋轉、可推進式技術,可同時容納1500多席。觀眾席前則是面積50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配以巨型移動機械大門,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景隨席動、情隨景動,能為觀眾呈現一場融藝術性、震撼性、民族性於一體的「視聽盛宴」。
全球首臺客家文化主題實景演出《原鄉》已完成全要素聯排。
文:梅州日報記者 吳麗伶
圖:梅州日報記者 連志城
特約記者:劉洪橋 曾健鋒 王雅
見習編輯:肖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