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山茶根、黃芩茶、小黃芩
傳說故事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回憶說:他在26歲時,感冒咳嗽,久咳不止,發熱,火燎皮膚,痰每日碗許,口渴多飲,寢食幾疲。其父是當時名醫李言聞,用柴胡、荊芥、竹瀝、麥冬之類均無效,病逐日加劇。家人及鄰居認為必死無疑。李言聞查遍醫書,偶然發現金元時期名醫李東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論述,恍然大悟,原來煩躁引飲而盛者屬氣分之熱,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氣分之火。遂取黃芩片一兩,水兩鍾,煎成一鍾,給李時珍服。次日即身熱盡退,痰咳皆愈。事後,李時珍頗有感嘆:「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據分析,李時珍所患可能是大葉性肺炎、肺膿瘍之類,屬中醫肺熱實火之證。因黃芩苦寒,以瀉實火除肺熱見長,從而挽救了這位大藥物學家,才使《本草綱目》能問世,而造福人類。
功效作用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肺經、膽經、脾經、大腸經、小腸經
藥材性狀
圓錐形或不規則條形,常有分枝,扭曲,長5~20釐米,直徑1~1.6釐米。表面黃褐色或棕黃色,常有粗糙的栓皮,下部有支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鮮黃色或微帶綠色。氣微,味苦
藥理研究
黃芩具有較廣的抗菌譜,體外試驗,對桿菌、球菌有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皮膚真菌亦有作用,臨床用於治療病毒性眼病及上呼吸道感染有較好療效。動物試驗表明,水煎劑具有抗炎、免疫促進和鎮靜解熱作用;提取物有抑制HIV-1生長的作用。具有抗微生物、抗變態反應、降血壓、利尿、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保肝、保護腎損傷的作用;低劑量促進免疫細胞增殖,高劑量則抑制;延緩白內障發生
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少食便溏者禁服
配伍藥方
治痰火咳嗽,氣盛喘急:黃芩9克,黑山梔、蘇子各4.5克,茯苓、杏仁各3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治肺癆潮熱,咳嗽:黃芩、丹參各9~12克,百部12~18克。水煎服。若作片劑、丸劑長服,尤為方便。(上海中醫學院《方劑學》芩部丹)
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為末。每服3克,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治胃經有熱,牙齦作腫,出血不上:黃芩、黃連、生地黃、牡丹皮、升麻、石膏各3克。水煎,食後服。(《外科正宗》清胃散)
治胎熱不安:用黃芩、白朮各等分。俱微炒,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晚9克,白湯下。(《丹溪纂要》)
來源:中藥查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