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團結路聖水路跨江大橋終於要修建了。據漢中市政府網信息,該橋長1公裡,含兩岸新建道路約2.5公裡,總投資4億元。漢中城區當前有三座大橋,均為先修建後取名,雖橋名已公布多年但許多人至今仍用編號稱呼,毫無文化內涵,不利於交流,不利於地圖標註;假如當初建橋時就取好橋名,就不會有如此亂象。
對於前三座大橋的橋名,我認為還是較好的,尤其是天漢大橋和龍崗大橋,但「漢江橋閘」筆者認為稍有不妥,因為漢語「偏正式合成詞」多為「前偏後正」,故而稱為「漢江閘橋」更符合語法規範。那麼第4座橋所謂的「5號橋」該如何取名呢?
當前已有部分人稱其為「團結大橋」,這主要是基於北接團結路,而團結路較南面的聖水路的知名度更高些,但客觀地講,團結路這個路名太大眾化了,全國應有上千條,縱使不是文革中取的,也有著極強的文革味,與其它三座大橋的橋名也有些格格不入,因此稱「團結大橋」絲毫不具地域文化特點,很不妥當。
因此,如果用連接道路取名,不妨稱為「聖水大橋」,聖水路因聖水寺得名,而聖水寺是市樹漢桂的發源地,建於明代嘉靖(1552-1566)年間,歷史悠久,在抗戰期間曾設黃埔軍校第一分校本部,因此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本文權作拋磚引玉,大家可腦力激蕩取出更多更好的橋名以供選擇。筆者的中心意思是在修建之前就應定下取名,而不應又叫什麼「X號橋」,讓稱謂亂象繼續蔓延。
本條微信為原創,作者甯志俊,首發於《家在漢中》平臺,歡迎分享轉發,轉載請署原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