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梅汕鐵路開通運營,使「世界客都」梅州不通高鐵成為「過去式」。 自開通運營至去年年底,梅汕線日均開行列車20對,到發旅客112.25萬人,日均到發旅客1.37萬人。據悉, 梅汕鐵路開通一年以來,大大提速梅州、豐順、潮州等城市的旅遊經濟發展,為城區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快速連接汕潮揭,大大方便出勤客流
高鐵等軌道交通往往帶來更多的資源和流量,也意味著更大的發展機遇。城市與城市之間藉助高鐵實現中心城區「點對點」到達,促進地區之間的經濟往來合作,帶來與之匹配的高質量要素,為城區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梅汕鐵路正線全長122.4公裡,設計時速250公裡,設梅州西、畲江北、建橋、豐順東、揭陽、揭陽機場、潮汕站(既有接軌站)7個車站。自開通運營至去年年底,梅汕線日均開行列車20對,到發旅客112.25萬人,日均到發旅客1.37萬人。
梅州西站作為始發站,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車站以弧為形,以「圓」為神,寓意著梅州「世界客都」——客家族「團結、團聚、團圓」的人文精神。在車站大道一帶,新起的樓盤放眼可見。
「梅汕鐵路開通一年以來,大大提速梅州、豐順、潮州等城市的旅遊經濟發展。同時,高鐵出行也成為梅州、潮汕兩地的商務客一大選擇,縮短了他們的出勤時間。」梅州西站站長周胤龍介紹,自梅汕高鐵開通後,許多商務客從梅州前往揭陽、豐順等地上下班,紛紛選擇高鐵出勤,趕早班列車出發,「點對點」到達,時間剛好。
當地市民陳先生表示,以前開車上班,時間都花在路上,現在搭乘高鐵,時間大大縮短。從梅州西站搭乘高鐵前往豐順、揭陽,前者只需20分鐘,後者40分鐘。若是開車的話,梅州西——揭陽需要1個小時,梅州西到揭陽多則需要2個小時。
記者了解到,梅汕鐵路開通一年,不僅方便了出勤客流,還為不少「趕飛機」旅客提供了便利。周胤龍稱,「在揭陽機場站下車的趕飛機客流,平均下來每天也有好幾百人。」據悉,梅汕鐵路沿線途經揭陽國際機場站,一出高鐵就是機場,可謂是無縫接駁。
粵東北地區高鐵出行再「織網」
據悉,今年的暑運正值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性成果,廣鐵集團管內地方復工復產持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秩序持續向好階段。梅汕線各站結合當前形勢,部署開展「戰暑運、防疫情、保安全、做貢獻」活動,夯實安全基礎,開展運輸營銷、提升服務質量,為旅客打造平安、有序、溫馨旅途。暑運期間,梅汕線增開了2對往返於深圳北的周末線動車組列車,日均開行列車26趟。今年1月至8月,梅汕線到發旅客146.28萬人,暑運期間7月1日至8月31日到發旅客53.22萬人。
周胤龍介紹,十一黃金周梅州西站到達高峰在1日前後,客流約8000人次,主要以返鄉客流為主,其中亦不乏有前往梅州地區的遊客。隨著鐵路客流量回暖,「雙節」期間,梅汕鐵路沿線梅州的葉帥故居和客天下景區、揭陽的揭陽樓和黃滿寨瀑布、潮州廣濟橋和韓文公祠等著名景點遊客人數也有所增長。
作為一條兼顧城際客流與中長途客流的快速客運鐵路,梅汕鐵路是是一條粵東北地區連通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客運線路,也是一條粵東北地區出省的重要高鐵通道。
記者了解到,隨著明年贛深鐵路開通,河源也將通高鐵,而河源至梅州的連接不久即來也跟上——雙龍高鐵梅州段,線路建成後,從梅州坐高鐵,北可至北京,南可至香港,西可至珠三角,東可至上海、杭州,粵東北高鐵出行越來越方便。
一站一景:
1.梅州西站:以弧為形,以「圓」為神,弧形有圍合之勢,契合客家人「團結、團聚、團圓」的人文精神。站房的兩側實為陽,中間虛為陰,虛實共生表達出圍龍屋「天圓地方、陰陽兩儀」的特點。兩翼仿佛張開的雙臂,歡迎遊子回歸,體現出樸實大方的民族性格和念祖思親、尋根團聚的文脈氣質。
2.畬江北站:設計理念來源於當地客家文化「客鄉之地,情印圍龍」的鄉土風情,建築造型採用圍屋中的灰坡頂、白弧牆、木裝飾等元素豐富客家文化內涵。
3.建橋站:以現代建橋為主題,站房採用現代簡潔的建築形象,寓意建橋與時俱進,求是創新的精神氣質。站房兩側輔助用房的立面細部來自於對傳統民居磚砌的現代詮釋。橫向牆面與玻璃形成強烈虛實對比,富於韻律變化,表現出高鐵的速度感,凸顯現代設計理念。
4.豐順東站:構思取義「半山潮客、豐順之門」,從當地民居文化和生態氣候特點出發,建築造型從客家民居中提取特徵要素,以典型民居建築大門的建築形式,形成極具辨識度的入口形象,整個建築簡潔大方,細節精緻,充分體現新時代潮客文化的風韻,展現一個魅力十足的新豐順。
5.揭陽站:建築整體造型源於揭陽嶺,站房頂部以優雅曲線勾畫,形成好似連綿山嶺的線條;立面兩側部分採用豎向百葉分隔,以角度的旋轉形成漸變關係,好似水般流動,結合立面中央蓮花圖樣,映射出揭陽「榕江雙流,水上蓮花」的理念,給人一種建築生長在蓮花之中的美感。
6. 揭陽機場站:採用下沉空間,儘量減少地面建築高度。採用柱廊和弧形的屋面形式,使站房建築虛實結合,簡潔內斂、圓潤平滑,與機場航站樓交相呼應,給人一種優雅、美觀、現代、親切之感。
景點介紹:
【大埔三河壩烈士紀念碑】
三河壩,梅州大埔境內梅譚河與汀江,梅江三水匯合成韓江的起點,筆枝尾山,扼守著三河壩三江交匯處,山頂佇立著「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1927年10月最初的三個晝夜,無數烈士的鮮血讓這個地方名留史冊。
【泰安樓】
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建於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4年),距今已有254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總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佔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佔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佔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客天下客家小鎮】
客家小鎮,集客家文化、客家飲食、旅遊、居住、購物、休閒為一體的客家小鎮,文化濃鬱,風情醇厚,風景優美,人文景觀獨具特色,人文傳統悠久,是體驗客家民風民俗的最佳去處。在這裡,百米客家遷徙圖、劉沅聲泥雕藝術長廊、復古的客家建築、特色的客家歌舞表演,紛繁多樣的客家美食,無一不在展示著這座古樸的世界客都、歷久彌新的絕世風華。
【葉劍英紀念園】
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廣東3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國家4A級旅遊景區。該園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葉劍英元帥故居和紀念館原有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整合、擴充、配套和完善擴建而成。
【東徵軍革命史跡陳列館】
國民革命軍東徵軍總指揮部政治部舊址始建於1924年,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外馬路207號,是原國民革命軍東徵軍第二次東徵的總指揮部、政治部舊址。1996年5月成立"汕頭市東徵軍革命史跡陳列館",成為汕頭市第一個革命史專題館。館藏《東徵歷史陳列》,面積約700平方米,內容分5大部分,分9個展室布展,展出歷史照片120幅和文物仿復品50件等。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中央至中共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中站舊址】
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位於老市區海平路97號,是80多年前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的一個樞紐中轉站。是當時中共中央交通局組建的幾條全國秘密交通線之一,並且唯一沒有被破壞,汕頭交通中站作為一個重要中轉站,從1930年至1934年紅軍長徵前夕,先後完成了護送包括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葉劍英、陳雲等領導同志在內的200多位革命先驅經過潮汕、安全進入中央蘇區的艱巨任務,同時還完成了輸送物資、運送資金、傳遞文件和情報等光榮任務,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大而獨特的作用。
【汕頭小公園】
位於汕頭市老市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是汕頭老城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小公園片區的騎樓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特色的繁華商業區、文化區。
美食介紹:
梅州美食:梅州鹽焗雞、梅州釀豆腐、梅州醃面、梅菜燒肉、醋溜魚、炒子鴨、燉魚肚、客家娘酒等。
潮汕美食:潮汕滷鵝、蠔烙、粿汁、牛肉丸、厚菇芥菜、炊鴛鴦膏蟹、生炊龍蝦等。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子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