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56:44,
進入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
《夏小正》曰:「正月啟蟄」。
註: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
震為雷,故曰驚蟄,
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唐詩有雲,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說的是,驚蟄是一個桃花盛開、黃鸝鳴叫、燕子飛來的時節。
在田間,農家清閒的日子到了頭,春耕開始了。城市裡,一個油膩慵懶的春節過後,大家迎來了新一年的工作。冬去春來,新年要有新氣象。
『驚蟄習俗』
春龍將至 驅蟲闢邪
______
驚蟄前後有一個民間眾所周知的農曆節日,二月初二中和節,此時萬物復甦,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因此又俗稱「龍抬頭」。許多地區人民會在這一天理髮,即「剃龍頭」,寓意吉祥。
祭雷神 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以前,家家戶戶還會在這一天去祭拜雷神、貼雷神圖,以示敬畏大自然。
吃梨求吉 努力榮祖
很多時候,因與「分離」諧音,人們常忌諱分梨吃。但在驚蟄吃梨,寓意與害蟲分離,在氣候多變的春日,也希望身體遠離疾病。
相傳晉商渠家先祖渠濟在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離家創業、光宗耀祖。
除百蟲 驅黴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民間在這一天有不同形式的除蟲形式。湖北土家族的「射蟲日」,即驚蟄日前在田裡畫出弓箭的形狀以模擬射蟲;浙江寧波驚蟄日有「掃蟲節」,農家會拿著掃把到田裡舉行掃蟲儀式;江浙一帶甚至會把掃把插在田間,懇請掃帚神顯靈掃除害蟲;客家人會在這一天炒豆子、米谷、南瓜子等蔬菜種子,謂之「炒蟲」。
人們還會手持清香、艾草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即「打小人」的前身。
▲ 打小人一般由委託人委託特定的拜神婆、喃阮佬用剪成人形的紙,紙上視需求寫特定人士資料或空白,利用鞋子或其他物品打紙張以幫委託者除厄運。
『驚蟄養生』
清心醒腦 保暖養陽
______
來一碗洋蔥雞肉圓湯
洋蔥雞肉圓湯,湯汁甜美,清潤可口,是我推薦大家在驚蟄時節可以在家喝的一款湯,簡單、營養、好吃。
洋蔥性平、味甘、入肺,適合春季手腳冰涼、氣血不暢、畏寒怕冷者,還能預防風熱感冒。雞肉性微溫、味甘,適合春季體質虛弱、脾胃虛寒、貧血者。
將一整顆洋蔥去頭去尾,煮至軟糯,象徵圓滿。肉丸中加入了一些柚子皮,出鍋前再撒一把當季香菜來醒脾,就完成了。
少發怒,忌勞累,防風邪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大,特別容易受風邪侵擾。風邪是「感冒」的古語,如今中醫依舊沿用這一叫法。
一定要注意脖頸與足底的保暖,頸部是身體的「門戶」,如果不掩護好,風邪很容易入侵,老人們常說的「春捂」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認為,「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意思是,春天要養正氣,才不容易生病。最重要的就是要睡好覺,忌勞累。不可濫吃生冷的食物,以免傷損脾陽。
青簡 攝
春天要養肝。怒傷肝,所以春天一定要戒怒。尤其是素有肝病之人,春天一定要注意心情和暢。其實戒怒不但可以養肝,還可修身養心,預防百病。
適合這個季節的戶外活動,推薦太極拳、蕩鞦韆,或者帶著家人到郊外踏青。春季,古人講究衣著寬鬆、散落頭髮,所以最好不要穿緊身褲、束緊頭髮。
桃花始放、黃鸝鳴叫、布穀飛來,預示著春意越來越濃,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這同時也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會栽植樹木,種下希望!
驚蟄至,冬眠的蜇蟲被喚醒,開始四處走動。蟄居許久的我們,也快要迎來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