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 | 春雷乍響,萬物生長

2021-02-12 中原鵝廠

今天10:56:44,

進入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

《夏小正》曰:「正月啟蟄」。

註: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

震為雷,故曰驚蟄,

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唐詩有雲,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說的是,驚蟄是一個桃花盛開、黃鸝鳴叫、燕子飛來的時節。

在田間,農家清閒的日子到了頭,春耕開始了。城市裡,一個油膩慵懶的春節過後,大家迎來了新一年的工作。冬去春來,新年要有新氣象。

『驚蟄習俗』

春龍將至 驅蟲闢邪

______

驚蟄前後有一個民間眾所周知的農曆節日,二月初二中和節,此時萬物復甦,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因此又俗稱「龍抬頭」。許多地區人民會在這一天理髮,即「剃龍頭」,寓意吉祥。

祭雷神 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以前,家家戶戶還會在這一天去祭拜雷神、貼雷神圖,以示敬畏大自然。

吃梨求吉 努力榮祖

很多時候,因與「分離」諧音,人們常忌諱分梨吃。但在驚蟄吃梨,寓意與害蟲分離,在氣候多變的春日,也希望身體遠離疾病。

相傳晉商渠家先祖渠濟在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離家創業、光宗耀祖。

除百蟲 驅黴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民間在這一天有不同形式的除蟲形式。湖北土家族的「射蟲日」,即驚蟄日前在田裡畫出弓箭的形狀以模擬射蟲;浙江寧波驚蟄日有「掃蟲節」,農家會拿著掃把到田裡舉行掃蟲儀式;江浙一帶甚至會把掃把插在田間,懇請掃帚神顯靈掃除害蟲;客家人會在這一天炒豆子、米谷、南瓜子等蔬菜種子,謂之「炒蟲」。

人們還會手持清香、艾草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即「打小人」的前身。

▲ 打小人一般由委託人委託特定的拜神婆、喃阮佬用剪成人形的紙,紙上視需求寫特定人士資料或空白,利用鞋子或其他物品打紙張以幫委託者除厄運。

『驚蟄養生』

清心醒腦 保暖養陽

______

來一碗洋蔥雞肉圓湯

洋蔥雞肉圓湯,湯汁甜美,清潤可口,是我推薦大家在驚蟄時節可以在家喝的一款湯,簡單、營養、好吃。

洋蔥性平、味甘、入肺,適合春季手腳冰涼、氣血不暢、畏寒怕冷者,還能預防風熱感冒。雞肉性微溫、味甘,適合春季體質虛弱、脾胃虛寒、貧血者。

將一整顆洋蔥去頭去尾,煮至軟糯,象徵圓滿。肉丸中加入了一些柚子皮,出鍋前再撒一把當季香菜來醒脾,就完成了。

少發怒,忌勞累,防風邪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大,特別容易受風邪侵擾。風邪是「感冒」的古語,如今中醫依舊沿用這一叫法。

一定要注意脖頸與足底的保暖,頸部是身體的「門戶」,如果不掩護好,風邪很容易入侵,老人們常說的「春捂」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認為,「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意思是,春天要養正氣,才不容易生病。最重要的就是要睡好覺,忌勞累。不可濫吃生冷的食物,以免傷損脾陽。

青簡 攝

春天要養肝。怒傷肝,所以春天一定要戒怒。尤其是素有肝病之人,春天一定要注意心情和暢。其實戒怒不但可以養肝,還可修身養心,預防百病。

適合這個季節的戶外活動,推薦太極拳、蕩鞦韆,或者帶著家人到郊外踏青。春季,古人講究衣著寬鬆、散落頭髮,所以最好不要穿緊身褲、束緊頭髮。

桃花始放、黃鸝鳴叫、布穀飛來,預示著春意越來越濃,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這同時也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會栽植樹木,種下希望!

驚蟄至,冬眠的蜇蟲被喚醒,開始四處走動。蟄居許久的我們,也快要迎來這一天了!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驚蟄:春雷響 萬物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農諺有:「春雷響,萬物長」的說法。
  • 【驚蟄】歷經蟄伏 萬物新生
    2020年3月5日 (庚子鼠年二月十二)10:56:44,迎來驚蟄節氣。驚蟄,古代稱「啟蟄」,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仲春時節的開始。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 今日驚蟄是幾點幾分 萬物生機盎然
    今日驚蟄是幾點幾分 萬物生機盎然時間:2020-03-05 14:55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驚蟄是幾點幾分 萬物生機盎然 ①今日10時57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②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③此時氣溫日漸回暖、萬物生機盎然,春回大地,花開的季節到了
  • 驚蟄的讀音驚蟄怎麼讀?節氣驚蟄是什麼意思驚蟄的含義解釋
    驚蟄的怎麼讀:  【拼音】:jīng zhé  【解釋】:1.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3月5,6或7日。此時氣溫上升,土地解凍,春雷始鳴,蟄伏過冬的動物驚起活動,故名。2.指經過冬眠被春雷驚醒的蟲豸。
  • 今日驚蟄:仲春已到,雷驚百蟲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 驚蟄節氣到,「驚蟄」別稱「啟蟄」,其中的原因你知道嗎?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於每年公曆3月5-6日交節。2020年的驚蟄節氣是3月5日,星期四,距離驚蟄還有2天時間了。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到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因此,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還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據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
  • 筆尖助響新雷徹,驚破東風綠漫川——《滿庭芳苑》(298期)驚蟄
    筆尖助響新雷徹,驚破東風綠漫川——芳苑詩友吟驚蟄節氣本期作者:劉林森 曹憲閣 王文海 金嗣水 霍慶來 盧曉良 張君嘉 郭慶澄 茹恩權 符文彬 劉會興 崔育文 董平分 齊淑蘭 黃亞青 肖正平 張淑琴 馮元起 趙寅生 宋彩功 王進德 薛紅峰 苗鳳榮 梁孝平
  • 驚蟄是什麼意思?2019年3月6日5時10分「驚蟄」 一雷驚蟄始
    新華社天津3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中國天文年曆》顯示,3月6日5時10分迎來「驚蟄」節氣。此時節,天氣漸暖,杏花綻蕾,春雷乍響,蛇蟲驚醒,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 今日驚蟄,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這個節日大地都有哪些變化?
    驚蟄是一年當中的第3個節氣,在古代又被稱為「驚蟄節」,如果說立春是春天和冬天的分界線,那麼驚蟄就是萬物復甦的起點,也是農民們開始忙著春耕的時節。在農村有一首關於驚蟄的歌謠: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描述的就是一種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個節日大地都有哪些變化?
  • 驚蟄|春雷始鳴,天氣漸暖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古人認為是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當然,蟲子們是聽不到雷聲的,天氣變暖才是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微 雨 眾 卉 新 驚蟄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 驚蟄是什麼意思及24節氣驚蟄有什麼意義?驚蟄後氣溫還會降低變冷嗎
    2019年3月6日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最具動態畫面感的節氣——「驚蟄」,時值「九九」第二天。此時節,春催萬物,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自然景觀,都有了新的活力,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那麼你知道驚蟄是什麼意思及24節氣驚蟄有什麼意義?驚蟄後氣溫還會降低變冷嗎,快來看看具體情況吧! 驚蟄三候是什麼意思?
  • 今日驚蟄是幾點幾分 驚蟄詩詞句子 驚蟄節氣朋友圈說說文案
    ①今日10時57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②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③此時氣溫日漸回暖、萬物生機盎然,春回大地,花開的季節到了;④驚蟄時節,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乍暖還寒,注意保暖。春雷響,萬物長。讓我們一起期待,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 詩詞-春暖花開,讓我們一起敞開情懷,欣賞古詩詞裡的驚蟄時光!
    春雷驚百蟲,萬物始生長,又是驚蟄春意濃!驚蟄節氣,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一年春耕由此開始。多少年來,古人於驚蟄時節,會揮毫縱墨,吟詩賦詞,寄託自己的情懷,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作。春暖花開,讓我們一起敞開情懷,欣賞古詩詞裡的驚蟄時光。田家四時宋-梅堯臣昨夜春雷作,荷鋤理南陂。杏花將及候,農事不可遲。
  • 魔力恐龍|春雷響,萬物長。「驚蟄」英語怎麼說?
    驚蟄,古稱「啟蟄」,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the 24 traditional Chinese solar terms)中的第三個節氣。蟄,是指動物入冬蟄伏土中的冬眠狀態。驚蟄,即天上的雷聲驚醒了沉睡的萬物,所以驚蟄的英文表達為Awakening of Insects。驚蟄,通常在每年的公曆3月5日至6日到來。到了驚蟄這一天,氣溫回暖,春雷響起,降水也將漸漸增多。在這一天,隆隆響起的春雷驚醒了蟄伏於地下的冬眠的昆蟲,農民在這春意融融的時節也將開始一年的耕種。
  • 今日驚蟄:在古詩詞中尋找驚蟄的詩句,靜待萬物復甦!柳綠花紅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從今天開始,天氣就一天比一天暖和了,萬物也開始復甦生長了。古人對節氣很重視,時常寫一些詠贊節氣的詩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觀田家[唐·韋應物]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賞析:從春雨春雷寫起,點出春耕。
  • 最壯麗的驚蟄詩:春雷驚蟄戶,海日浴鯨波
    陸遊晚年的驚蟄詩,寫盡了他收復失地,慷慨的愛國情懷 「學道無多事,消陰服眾魔。 春雷驚蟄戶,海日浴鯨波。 大勇收全勝,靈襟襲太和。 何妨會稽市,取酒獨酣歌。」
  • 關於驚蟄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臨沂人你聽過打小人嗎
    再過幾天就是驚蟄了,驚蟄是一年當中比較重要的節氣,我們臨沂的老百姓都比較重視這天,尤其是農民,過了這天也意味著地裡開始忙了。驚蟄這個節氣由來已久,也有很多傳說故事,你聽過幾個?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
  • 年年過驚蟄,不知道原來驚蟄和英語會碰撞出這樣的火花!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驚蟄的到來預示著氣溫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作為農曆的第三個節氣,顧名思義,驚蟄意味著冬眠的動物被春雷喚醒,大地上萬物復甦。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的季節。今天小步就帶著我們的小朋友一起好好認識一下我們的傳統節氣:驚蟄吧!驚蟄1.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3月5,6或7日。
  • 驚蟄的含義 驚蟄養生要注意這些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代表著春天的來臨以及萬物復甦的開始。驚蟄的含義是非常多的,在生活中驚蟄如何養生呢?人們常說驚蟄的時候適合吃梨,那除了吃梨,驚蟄與飲食還有哪些關係呢?小編給大家一一講解。驚蟄的含義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6日左右。此時地球已經到達太陽黃經345度。從這一節氣起,氣溫上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 驚蟄 | 春天的起床號
    驚蟄 · 春雷響,萬物長傳說雷電在秋天藏入泥土,春耕時農民一鋤地雷電就會破土而出。於是,一聲春雷使蟄蟲驚而出走,喚醒多少沉睡的生靈,這就是驚蟄。驚蟄,原叫「啟蟄」,因避漢景帝劉啟諱而改名。但比起原名,「驚」字更帶著萬物生長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