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過去時間不長
這個植物
也可以說是中藥材
北方的同學肯定是見過的
北方人
在端午的情況下
用於懸架在大門口上
艾葉草自身是純天然的中藥材
此外
艾草的功效與作用極多
能用來熱水泡腳
散寒、活血止疼等
下邊就實際說一說艾草
艾草別名
艾蒿(《爾雅》、《本草綱目》),白蒿[神農本草經(部分)、本草綱目(部分)],冰臺(爾雅),醫草(名醫別錄),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蘄艾(本草綱目),阿及艾(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家艾、艾葉、陳艾(中藥俗稱),大葉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絨、艾蓬(江蘇、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廣東、四川),黃草(臺灣),野艾(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白陳艾、家陳艾(四川),紅艾、火艾(雲南),「恰爾古斯-蘇伊加」、「荽哈」(蒙語名),「黑陰威」(瑤族土名)。
艾葉的價值
藥用: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經濟:
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食用:
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端午時節很多人經常把艾草、菖蒲、雄黃、檀香等裝在小布袋內做成香囊用五彩線繫著,掛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間認為艾草還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節貼「午時聯」,曾這樣寫道:「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寄託著人們嚮往幸福生活,痛恨貪官汙吏的美好願望。
艾葉草功效作用
淨化室內空氣
艾葉草總面積較為大,由於一片葉片上邊的出氣孔放出來的co2比較多,因此,它在家中淨化空氣的角色一點都沒有懶惰。
去除蟲蟻
由於艾草葉的葉莖具備一種稱為揮發物芳香油,這一香氣可以去除蚊蟲、蟲蟻,淨化室內空氣。並且在中醫學上是具備補氣補血晴和子宮的作用。
預防瘟疫
艾草葉預防瘟疫現有數千年的歷史時間,中草藥材能夠因地制宜,且現代科學的藥理學研究表明艾草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藥物,它對許多病毒和細菌都是有抑止和破壞力功效,對呼吸道病症有一定的預防功效。艾草葉煙薰防疫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防疫法。
理血氣
艾葉草苦燥辛散,能理血氣、溫經絡、逐溼寒、止冷痛,為婦產科要藥。用治脘腹冷痛,經寒失調,宮冷不孕症等證,如艾附暖宮丸。炒炭活血,能用治陰虛內熱性月經量多,崩漏帶下等,如膠艾湯。
緩解急性支氣管炎
能用艾葉油膠丸,對慢性急性支氣管炎乾咳、喘氣有非常好功效。也可以用鮮艾草葉1000g,清洗剁碎,放進4000Ml水裡侵泡4-6鐘頭,煎制過慮約萃取為2500l。每一次服40ml,每天3次,對慢性急性支氣管炎咳嗽有痰、喘氣、肢冷、舌淡者,能合理減輕病症。
以上便是艾草的功效與作用的有關詳細介紹,除開所述提及的作用與功效外,還具備飲食療法作用,艾葉草可作「艾草茶」、「艾葉草湯」、「艾葉草粥」等菜譜,以提高身體對病症的抵抗力。
艾葉的禁忌
用艾草葉泡腳的話需要注意頻率,一周2到3次即可;
陰虛血熱者人群需慎用;
血燥生熱,陰虛火旺,及宿有失血病者禁用;
擴展資料: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
傳統藥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葉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為數不多的幾種藥物之一。中醫名著《傷寒論》、《金匱要略》附方中有兩個用艾的處方:膠艾湯和柏葉湯。
前者為治經寒不調或胞阻胞漏、宮冷不孕症,取艾葉之暖宮止血作用;後方主治出血不止,此二方至今仍是中醫臨床常用之方。艾用於灸法醫病的歷史同樣很早。在《五十二病方》、《靈樞經》中都有關於艾灸的記載。
有關專家講到,近年來對艾葉的研究更趨深入,在化學成分方面發現艾葉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揮髮油外,還含有鞣質、黃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等。
在藥理研究方面發現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在臨床應用方面,艾葉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痛經,治療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肺結核、感冒等。
艾有生熟之分。生艾為艾葉採來自然陰乾;熟艾則是經過反覆揉、搗,做成艾絨,亦或是用醋炒黑,甚至炒成炭,也叫熟艾。艾草作為醫用,入藥多用生艾,灸多用熟艾,又稱陳艾,一般保存一年以上的艾葉謂之陳艾。
《孟子 離婁》云:「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春秋時期,艾草的療效就已被認可,「三年之艾」更是對艾草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艾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三年之艾,並非生長三年的艾,也不是陳放三年的艾絨,而是採摘後儲存了三年之久的艾葉。
對艾葉的分享學習今天就到這裡了。
希望看到的同學,每天開心健康~
(溫馨提示:本文僅供參考,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勿把食療當萬能妙方,緩和病症,無捷徑,而且個人病況有別,病人要治本就應先徵求醫生的意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部分圖片文字來源網絡,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肥城市衛生健康局、市中醫藥協會編輯
原標題:《【中醫健康課堂】艾是純陽之草,能驅逐寒氣「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