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說七年之病很難除 ,但三年 以上的陳艾卻有可能治好它。 由此可見 ,大家 對艾草 在防病 中的功效與作用 予以 了高度肯定 。 古話 更是 有「在家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的諺語 。艾草具備祛溼散寒、活血 、健胃強壯 等功效與作用 ,在中國大多數地方 ,每次端午之時 ,常有在家門窗 懸掛艾草或點燃艾草的風俗習慣 。 不管是南方地區或是北方地區 ,很多家裡早已習慣用艾草泡腳的習慣性 ,以做到消毒殺菌安眠的功效與作用 。 在閩南地區和中國臺灣地區盛行的「藥草浴」,大多數也選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所以在坊間 ,三伏天到 ,倘若恰當運用艾草 ,一整年下去 ,人體也會非常的健康 。
一、什麼叫三伏?
三伏天到,標淮的三高症平均氣溫就到來了,分別是:平均氣溫最為炎熱、平均氣溫最高、陽氣最盛。
那麼三伏是什麼?
三伏指的是頭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幹支紀日法」明確的,每一年夏至之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10天),第三個庚日為中伏(10天,有的年份也會是20天),立秋後首個庚日為末伏(10天),合成三伏。
2020年自7月16日開始早已入伏,三伏天正式開始了。
頭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伏後增強:8月25日-9月3日共10天;
三伏是在我國大多數地方最為炎熱的時期,這是由於慢慢夜短晝長,太陽接近直曬。但夏至還並不是最為炎熱的時期 ,由於這時候路面吸納的熱,夜裡又釋放了很大一部分 。 《史記正義》說,「伏者,隱伏避盛夏也」。 伏,表示陰氣受到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這時地表以上為至陽 ,而被迫藏於地下的陰,則成為至陰 。 需要留意的是,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原因 ,當初起名 「伏」是很科學合理 的。 倘若夏季能明白怎麼用艾也是一個很好的調養人體的切入點 。
二、艾草是醫草,三千多年的用艾實踐經驗
艾草,又被稱為香艾、艾蒿、苦艾,味苦辛,性溫。艾草的品種有很多在南方最出名的則為羅浮山紅腳艾。據考證 ,艾葉用於防病已有 三千 多年的歷史文化 。在我國現有的首部方書 、戰國時期 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有艾葉的功效 與使用方法 。 《周禮 》、《詩經 》和《山海經 》常有有關於艾葉的記載 。 《詩經 》是在我國現有文獻中最開始涉及到藥物的書籍 ,記載的植物藥 類有枸杞 、艾葉 、桑葚 等五十 多種 。 《詩經》最膾炙人口的古詩詞裡——「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艾充當了一回相思草,這表明,在《詩經》的時代,艾草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草本植物。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記錄了三百多種中藥材,艾葉被列入上藥。也有一種艾指的是紅腳艾,又被稱作「鮑姑艾」,產自廣東羅浮山及越秀區為主。
三、三伏天用艾草的方法除了我們常見的艾灸之外,三伏天使用艾草也有許多的良方,以下就一起來學一下:
1、艾草泡腳。
如前所言,三伏天實際上是人體溼氣加重的時候,夏天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祛除溼氣,促進睡眠。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的祛虛火等。
2、艾草茶。
取適量艾草茶,以常規衝泡茶的方法,泡茶,能夠消除疲勞。艾草茶自己製作還是有一定的麻煩的,我們能夠自己在市面上選購製做好的艾草茶,而不是我們直接煮水艾草。
3、艾草煮湯。
用法艾草煮湯之後,能夠用來洗頭,給孩子擦身體,止癢,蚊蟲叮咬等。用幹艾草煮湯的時候,能夠恰當煮沸久一會,這樣艾草水會濃一些。
通過上文的介紹後,眾多朋友應該了解在三伏天裡艾草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因此人們不妨把握這個時機,不僅能治療冬天疾病,還能提高人們身體抵抗力,這可是一舉兩得好事,但是做艾灸也要注意相關事項,才能確保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