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在白洋澱展開了生態資源調查巡護、愛鳥宣傳、網箱圍欄清理、打擊電魚、打擊捕鳥和毒鳥、水區村垃圾廢水環境治理、納汙坑塘清理整治等多項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白洋澱生態環境特別是白洋澱野生鳥類棲息環境的改善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記者 張偉亞
春風拂面,蘆葦吐綠。白洋澱經過一個冬天的等待,再次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候鳥遷徙期。3月22日,安新縣白洋澱溼地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在進行生態巡護過程中,在白洋澱的一處荷塘裡,觀測和拍攝到13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白琵鷺。這是該管理處今春首次拍攝到白琵鷺,也是近幾年來觀測和拍攝數量最多的一次。
春季是野生候鳥由溫暖的南方飛回北方的重要遷徙時段,白洋澱作為野生候鳥重要的遷徙驛站之一,每年春季都會有諸多的野生候鳥來到白洋澱棲息、覓食、築巢、繁衍。白琵鷺是䴉科琵鷺屬的大型涉禽,體長為70—95釐米,體重2千克左右。黑色的嘴長直而上下扁平,前端為黃色,並且擴大形成鏟狀或匙狀,很像一把琵琶,虹膜為暗黃色、腳黑色。據相關調研數據顯示,白琵鷺在中國存量不足1000隻,十分珍貴。
管理處工作人員在觀測到這群白琵鷺的同時,還在附近拍攝到55隻省級保護鳥類小白鷺以及一些黑翅長腳鷸和鳳頭麥雞等野生鳥類正在覓食,這些珍貴候鳥的出現再次證明了白洋澱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在白洋澱展開了生態資源調查巡護、愛鳥宣傳、網箱圍欄清理、打擊電魚、打擊捕鳥和毒鳥、水區村垃圾廢水環境治理、納汙坑塘清理整治等多項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白洋澱生態環境特別是白洋澱野生鳥類棲息環境的改善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今年1月24日,記者曾跟隨該管理處工作人員參加生態巡護。該管理處資源保護股股長齊明和主任科員李國航,在黎明時分背起帳篷出發,在白洋澱保護區內燒車澱畔「守株待兔」,一個小時後,發現了數隻黑水雞出現在不遠處的一片活水中。
「像那樣的巡護,我們每周進行數次,每次用鏡頭記錄觀測到的各種鳥類,都讓我們感到非常興奮。」齊明表示,去年底,在一處翻耕的玉米地裡,觀測到15隻正在覓食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管理處加強巡護密度與廣度,之後又分別在不同區域觀測到幾個大鴇族群。2018年共觀測到65隻大鴇,這也是管理處近5年來觀測到的同時段內大鴇個體數量最多的一年。
為消除巡護死角,安新縣有關部門採取了公務車船與租賃民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高密度巡護,對往年公務船隻難以到達的淺灘、沼澤等水草密集區域也進行了系統巡護觀測,並取得了重要科研數據。
2018年5月,在白洋澱拍攝到2隻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後,隨著跟蹤觀測,在當年5月至10月,連續觀測到青頭潛鴨在白洋澱固定區域覓食,基本確定青頭潛鴨這一瀕危物種已經在白洋澱開始了棲息繁衍,觀測數量最多達到過120餘只。
在燒車澱觀測和拍攝到數量達3000多隻的紅頭潛鴨群,這是近幾年來拍攝到的單群數量最多的一群野鴨,為白洋澱野生鳥種類數量的增長,提供了新的證據。對須浮鷗、黑水雞、骨頂雞等白洋澱優勢物種深入開展鳥類個體築巢、生育、孵化、哺餵等情況的跟蹤拍攝和記錄研究工作,為白洋澱的生物科研提供了新數據。
安新縣白洋澱溼地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劉東臣表示,在巡護和觀測中取得如此成果,主要是因為強力治汙,白洋澱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隨著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的全面發力,白洋澱必將展現出一幅清新明亮、環境優美、植被繁茂、鷗鷺齊飛的瑰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