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

2021-01-20 新民晚報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澱澱相連有荷花,綠水碧波蘆花潔」,白洋澱是國內蘆葦的重要產地,有「蘆葦之鄉,甲於河北」的說法,並以皮白質優、數量龐大而享譽全國。

圖說:白洋澱的蘆葦 來源:網絡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春天蘆筍破土,生機盎然;夏天蘆蕩茫茫,碧波翻滾;秋季蘆花飄絮,紛紛揚揚;冬季蘆葦蓋雪,金白輝映。白洋澱蘆葦屬於北方沼澤葦,屬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基本上分為根、徑、葉、種子。成熟蘆葦的高度在2到4米之間,直徑約有1釐米左右,大概有20片葉子,呈披針狀生長。每年9月是蘆葦開花的季節,花絮滿天飛舞,如蒙蒙細雪,非常浪漫。古代曾有詩讚頌蘆花:「蒼茫沙嘴鷺鷥眠,片水無痕浸碧天。最愛蘆花經雨後,一蓬煙火飯漁船。」

「葦是搖錢樹,澱是聚寶盆」,這是白洋澱的一句俗話。蘆葦渾身都是寶,葦絮可以用來填充枕頭,葦穗可以用來做掃帚,鮮嫩的蘆根可以用來熬湯、釀酒,老蘆根可以用來入藥。蘆葦本身還含有大量的纖維,可以用來造紙織布。對於白洋澱人來說,蘆葦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家庭的經濟基礎,更是他們編織美好生活的珍貴資源。「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葦眉子。葦眉子又細又長,在她懷裡跳躍著」,這是孫犁先生在《荷花澱》裡描寫的白洋澱水鄉婦女編葦席的情景。

1981年,在白洋澱附近,容城上坡遺址的商代文化層中就發現了葦席的痕跡,說明遠在3000年前,白洋澱人就開始編織蘆葦了。白洋澱編織和蘆葦工藝畫可以說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藝術,自然古樸,具有白洋澱水鄉風情,記錄了白洋澱的滄桑,守住了白洋澱人的記憶。2009年,安新縣圈頭村的葦編藝術和白洋澱的蘆葦工藝畫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夏菁岑

相關焦點

  •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澱澱相連有荷花,綠水碧波蘆花潔」,白洋澱是國內蘆葦的重要產地,有「蘆葦之鄉,甲於河北」的說法,並以皮白質優、數量龐大而享譽全國。圖說:白洋澱的蘆葦 來源:網絡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
  • 秋風漸起 讓我們撒歡去田野裡看蘆葦(六)
    白洋澱蘆葦蕩 碧浪翻滾四季皆秀白洋澱蘆葦蕩白洋澱自然環境優美,總面積366平方公裡。白洋澱有143個澱泊,3700條溝壕。其中有12萬畝蘆葦。白洋澱是國內蘆葦重要產地。「蘆葦之鄉,甲於河北」,並以數量龐大,皮白質優而享譽全國,但它生於何時,無早期文字記載。20世紀80年代趙北口出土蘆葦化石,證明在遠古時期,蘆葦就在白洋澱安了家。蘆葦在我國有五大區域:南方湖濱區,北方沼澤葦區,西北旱葦區,西南山原葦區,白洋澱屬於北方沼澤葦。白洋澱蘆葦有九種,其中以白皮葦、大頭裁葦、橫草葦、大尖葦和黃杆葦最佳,都可用來織席打箔。
  • 雄安新區對外徵集蘆葦利用方案
    日前,河北省雄安新區管委會發布消息,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針對蘆葦綜合利用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在提升蘆葦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保護白洋澱生態目的。曾是澱區群眾經濟來源蘆葦是白洋澱分布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
  • 心靈四季 美麗中國|訴說風景——白洋澱蘆葦工藝
    蘆葦,又稱蒹葭。《詩經·蒹葭》中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2000多年前的深秋時節,古人望著茂盛的蘆葦吟詠的著名詩句。 而今,白洋澱裡的蘆葦則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一景。不僅如此,蘆葦的經濟價值也很高。
  • 白洋澱裡「打葦」忙!蘆葦的這些新用途你可能想不到
    蘆葦是大自然饋贈給雄安新區人民的禮物,白洋澱自古就有「一澱蘆葦一澱金」的說法。初冬時節,白洋澱裡的蘆葦開始變得輕盈、乾燥,又到了「打葦」的季節。 劉向陽攝   蘆葦是白洋澱分布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近年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絕大部分澱區群眾不再收割蘆葦,蘆葦不斷退化且經濟效益逐漸降低。村民種葦的積極性下降,一些葦田由於疏於管理,蘆葦的品質也大不如前了。
  • 河北白洋澱蘆葦產業遇「寒冬」 12萬畝蘆葦遭棄收
    安新縣端村鎮馬堡村邊,連片的蘆葦被棄收,任其枯敗腐爛無人問津。 於俊亮 攝  中新網保定1月24日電 (記者呂子豪)曾經因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而伴隨白洋澱一起出名的還有白洋澱的蘆葦。  「許多村民的墳地在澱區的葦田裡,現在的蘆葦基本都幹透了,遇火就著,可不能掉以輕心呢!」據劉闖會介紹,該村是白洋澱典型的水區村,全村2000來口人,547畝蘆葦地。  「原來賣蘆葦、葦席、葦箔的收入佔村民總收入的七成以上。」劉闖會說,由於近年來蘆葦價格持續下滑,辛苦一天割葦的錢還不夠工資,導致澱區的蘆葦出現大面積棄收。每到冬季,乾枯的蘆葦圍繞著村莊,安全隱患很大。
  • 白洋澱,澱上波光蕩漾,水鳥互唱,蘆葦婆娑,構成了一幅生態美景
    小島與陸地之間沒有通路,只能通過遊船前往,所以進入白洋澱景區必須乘船遊玩。我們在一個舊碼頭租了一條漁船,由漁夫帶著我們在白洋澱中穿行。雖然現在不是最好的遊覽季節,蘆葦還沒有完全返青,荷花也沒有全部開放,但是看著浩瀚的河面,心情也頓時變得舒暢起來。我們蕩舟在澱子裡,蘆葦層層疊疊,看不到邊。
  • 冬日白洋澱難尋編席人 「一澱蘆葦一澱金」漸成往事
    冬天的白洋澱,蘆花飄飛葦葉黃。還未入白洋澱,走在澱邊上的村莊裡,時不時能碰上幾個打「出口包」的村民,身旁垛著成捆的蘆葦。室外溫度已經零下,打出口包的葦農還坐在地上,脫掉的蘆葦皮成了一個堆,把人的半身都蓋上了。「出口包」的蘆葦都要賣到國外,忙碌的村民們卻終究有些遺憾,「年輕人都不幹這個了,如今只有我們上歲數的人還在打包編席。」
  • 在北京短暫的旅遊——白洋澱的蘆葦蕩和青紗帳!
    在雄安會議結束後,根據安排,第二天上午在白洋澱旅遊。一行六十多人一早就座酒店的擺渡車到進城的停車場集合,汽油車是不能進入雄安新區的,為了環保的要求必須乘座區內擺渡車。九點半左右就到了景區,跟團旅行就不用操閒心了,邁開腿跟上節奏就行。
  • 河北白洋澱蘆葦裡的藏有一隻68米巨鱉,網友:褒貶不一
    還是一隻金鱉,這隻金鱉隱藏在河北白洋澱荷花大觀園內,據了解,金鱉館東西長68米、南北寬46米、高18米,被為世界上最大的黿型建築。對這隻造型奇特的巨鱉,褒貶不一,有的網友說這隻鱉造型好醜!有的網友說這是他為一隻桀驁的大大大王八。也有的網友說,這隻大鱉造型新穎,能給白洋澱景區加分。近距離觀看這座白洋澱金鱉館,門頭上寫:「溼地博物館」五個大字。
  • 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原標題: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近日,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河北日報通訊員王順良/攝記者從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獲悉,為有效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消除冬季澱區火災隱患,按照收割計劃安排,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已於近期拉開帷幕,預計收割蘆葦6.2萬畝。
  • 擁有「四季皆秋」之譽的白洋澱,愜意的景象,堪稱旅遊打卡聖地!
    白洋澱景區大家應該感覺很熟悉,電視劇《小兵張嘎》的美景就是出自這裡,自古就以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聞名於世,素有「日進鬥金」、「四季皆秋」之譽。安新白洋澱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自古就以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聞名於世,素有「日進鬥金」、「四季皆秋」之譽,詩讚「北國江南」,歌詠「魚米之鄉」,看一副圖片回憶一下!荷花大觀園是白洋澱最著名的景點,這裡有幾百種中外荷花,是全國規模最大、荷花數量最多的荷園。
  • 雄安新區白洋澱迎來冰上蘆葦收割季
    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 韓冰 攝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 韓冰 攝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 韓冰 攝圖為雄安新區安新縣冬季冰上蘆葦收割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檢查設備。
  • 白洋澱:蘆葦豐收的季節到了 搖曳一抹淺醉
    白洋澱蘆花。白洋澱百裡葦海一片金黃,銀灰色的蘆花在萬畝大澱隨風飄蕩,蘆葦豐收的季節到了。   秋天,是蘆葦最為豐滿誘人的成熟季節。葦葉漸白,葦穗裹實,亭亭玉立。飽滿的葦穗由淡紫色轉為粉白,蘆花像傘一樣盛開,蓬蓬鬆鬆白花花的一片。風乍起時,風吹花動,此起彼伏。在這蒼茫遼遠、水波漣漪、秋雪飛舞的景致中,葦絮隨風在天空悠悠然地飄飛,白茫茫如雪,輕軟軟似雲,這就是那令人心醉的「蘆花飛雪」。
  • 聚焦雄安新區|白洋澱6.2萬畝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通訊員王順良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吳安寧)記者從河北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獲悉,為有效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消除冬季澱區火災隱患,按照收割計劃安排,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已於近期拉開帷幕,預計收割蘆葦6.2萬畝。
  • 白洋澱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記者從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獲悉,為有效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消除冬季澱區火災隱患,按照收割計劃安排,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已於近期拉開帷幕,預計收割蘆葦6.2萬畝。雄縣於2020年11月底至2021年2月份對七間房鄉1.2萬畝蘆葦實施試驗性平衡收割,主推收割方式為冰上收割和水下收割兩種,採取招投標的方式確定收割企業。據介紹,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將通過中標企業進入施工現場開展收割工作。收穫後的蘆葦如農戶有需求,允許利用一部分自身承包地範圍內的蘆葦。
  • 雄安再發英雄帖:誰為白洋澱蘆葦找到新「婆家」
    人民網雄安9月7日電 (記者張志鋒)蘆葦是白洋澱分布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絕大部分水區群眾不再收割蘆葦,蘆葦不斷退化,經濟效益逐步降低。為此,7日,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發布消息,希望尋找能人,對蘆葦綜合利用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升蘆葦經濟效益,保護白洋澱生態。
  • 人文自然相得益彰的白洋澱,除了蘆葦溼地,還有哪些值得一看
    白洋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雄安境內,這裡曾經是遊擊抗戰的一線戰區,也是擁有著大片湖區和繁茂的蘆葦蕩的自然風景勝地。這裡一直以來都是以湖區內的白花蘆葦為主要觀賞景點,乘起小船,泛舟在大片的蘆葦蕩中,觀看各種珍奇鳥獸,也別有一番滋味。
  • 白洋澱嘎子村
    《白洋澱嘎子村》 2020年10月15日,作者走進白洋澱嘎子村,這裡就是電影《小兵張嘎》故事的發生地。當代著名作家徐光耀,他13歲參加八路軍,親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大小戰鬥100多次,他以白洋澱人民英勇抗戰為背景創作的小說《小兵張嘎》和同名電影,深入人心,成為激勵幾代人的紅色經典。這裡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且三面環水,村邊景色宜人,蘆葦青翠,水清鳥鳴,荷花飄香,水光天色,四季競秀,環境幽靜。
  • 白洋澱孕育了作家孫犁,小說《荷花澱》使白洋澱馳名中外
    白洋澱地處河北省中部,百分之八十五的水域在保定市安新縣境內。白洋澱由九十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三千七百多條溝壕,十二萬畝蘆葦,三十九個島村組成。這些形狀各異的澱泊,最大的有兩萬多畝,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最小的不到百畝,綠葦環抱,恬逸幽靜。 初到白洋澱,映入眼帘的是滿地的翠綠,是柳的綠,葦的綠、荷的綠,還有田裡玉米高粱的綠。伴隨著微微輕吹的一絲涼風,帶一點腥味的氣息撲進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