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澱澱相連有荷花,綠水碧波蘆花潔」,白洋澱是國內蘆葦的重要產地,有「蘆葦之鄉,甲於河北」的說法,並以皮白質優、數量龐大而享譽全國。
圖說:白洋澱的蘆葦 來源:網絡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春天蘆筍破土,生機盎然;夏天蘆蕩茫茫,碧波翻滾;秋季蘆花飄絮,紛紛揚揚;冬季蘆葦蓋雪,金白輝映。白洋澱蘆葦屬於北方沼澤葦,屬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基本上分為根、徑、葉、種子。成熟蘆葦的高度在2到4米之間,直徑約有1釐米左右,大概有20片葉子,呈披針狀生長。每年9月是蘆葦開花的季節,花絮滿天飛舞,如蒙蒙細雪,非常浪漫。古代曾有詩讚頌蘆花:「蒼茫沙嘴鷺鷥眠,片水無痕浸碧天。最愛蘆花經雨後,一蓬煙火飯漁船。」
「葦是搖錢樹,澱是聚寶盆」,這是白洋澱的一句俗話。蘆葦渾身都是寶,葦絮可以用來填充枕頭,葦穗可以用來做掃帚,鮮嫩的蘆根可以用來熬湯、釀酒,老蘆根可以用來入藥。蘆葦本身還含有大量的纖維,可以用來造紙織布。對於白洋澱人來說,蘆葦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家庭的經濟基礎,更是他們編織美好生活的珍貴資源。「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葦眉子。葦眉子又細又長,在她懷裡跳躍著」,這是孫犁先生在《荷花澱》裡描寫的白洋澱水鄉婦女編葦席的情景。
1981年,在白洋澱附近,容城上坡遺址的商代文化層中就發現了葦席的痕跡,說明遠在3000年前,白洋澱人就開始編織蘆葦了。白洋澱編織和蘆葦工藝畫可以說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藝術,自然古樸,具有白洋澱水鄉風情,記錄了白洋澱的滄桑,守住了白洋澱人的記憶。2009年,安新縣圈頭村的葦編藝術和白洋澱的蘆葦工藝畫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夏菁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