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雄安新區管委會發布消息,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針對蘆葦綜合利用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在提升蘆葦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保護白洋澱生態目的。
曾是澱區群眾經濟來源
蘆葦是白洋澱分布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春季,蘆筍破土、生機盎然;夏季,蘆蕩莽莽、碧浪翻滾;秋季,蘆花飄絮、雪舞無寒;冬季,葦垛澱邊、布陣蜿蜒。
白洋澱蘆葦有九種,其中以白皮葦、橫草葦、大尖葦和黃杆葦最佳,都可用來織席打箔。白洋澱自古以來就有「一澱蘆葦一澱金」的說法,蘆葦編織產業一度是澱區群眾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在計劃經濟時代屬國家統購統銷物資,銷往大江南北,在歷史上蘆葦曾發揮了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功能。
近年來,蘆葦編織產業嚴重萎縮,收割蘆葦的人工費與其市場價值出現倒掛,蘆葦因收割、管護不到位,退化嚴重,部分蘆葦殘體倒伏在水中腐爛,直接汙染白洋澱水質,造成水質富營養化,蘆葦不興利反而生害。另外,目前白洋澱地區的蘆葦利用形式比較單一,質量較好的蘆葦可以製作葦箔、蘆葦畫等,但每年直接丟棄或作為燃料燒掉的有近5萬噸,對水體和大氣同樣造成汙染。白洋澱蘆葦面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12萬畝,據2014年衛星遙感統計,白洋澱現有蘆葦面積已縮減到7.6萬畝。
正尋求長效利用機制
據介紹,蘆葦渾身都是寶,蘆葦的花穗可作掃帚,花絮可填枕,五月的鮮葦葉可用來包粽子,鮮嫩的蘆根可熬糖、釀酒,老蘆根可入藥。蘆葦自身含有大量的纖維,是造紙的理想原料,可代替優質木材。據統計,一噸蘆葦可頂兩方木材,白洋澱一年產的蘆葦可抵15萬立方米木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何萍表示,蘆葦作為一種挺水植物,對湖泊水質有淨化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好,比如不能按時收割,長久會造成蘆葦退化使其淨化功能減弱。
如何更好地將蘆葦資源化利用,讓其不僅為水質淨化做出最大貢獻,同時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何萍表示,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蘆葦資源化利用技術是成熟的,比如製作板材、燃料、食品包裝甚至直接用作新型食品原料等,但由於投入產出存在倒掛,這一產業化的過程需要政策推動。
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蘆葦的管護、收割、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新區管委會將堅持政府主導、財政適度補貼、市場運作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激發葦農管護、收割蘆葦的積極性,建立蘆葦收割、管護及資源化利用的長效機制,保證企業有微利、農民有收益。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能夠深度挖掘蘆葦綜合開發利用潛力,並提出可行性實施方案。相關方案可發送至xastjs@163.com,屆時會有專人聯繫,共商蘆葦綜合開發利用有關問題。
目前,中節能(保定)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和凱迪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新區管委會表示,擬利用雙方的技術、裝備和管理優勢,共同組織收購和高效利用,考慮將蘆葦主要作為生物質燃料用於垃圾焚燒發電,實現蘆葦利用的資源化、無害化。
連結
首筆佔地補償款發放到群眾手中
9月9日,河北雄安新區在容城縣馬莊村舉行臨時佔地補償款發放儀式,將首筆佔地補償款逐戶發放到群眾手中。
圍繞新區規劃建設需求,雄安新區依法依規啟動臨時辦公區建設前期臨時佔地工作,佔用容城縣馬莊村、白塔村、東關村部分土地,約1000畝,總共涉及240戶農民。
鑑於新區徵地拆遷政策體系尚未出臺,此項目臨時佔地費為每年每畝1500元,籤訂協議後先行兌付被佔戶的半年佔地費。墳墓遷移等也制定了詳細標準。秋季大田作物補償費為每年每畝1500元,正在掛果林木補償費按當年產值評估作價計算。待新區徵地拆遷政策體系出臺後,再籤訂正式徵地協議,按程序和標準兌付補償款,並落實相關政策和待遇。
在臨時佔地補償款發放儀式現場,容城縣馬莊村村民姜俊明第一個與政府籤署了《臨時佔地補償協議書》和《臨時佔地地上附著物補償協議書》,中國銀行工作人員現場為他辦理銀行卡後,通過電子轉帳將4147.5元補償款劃到他個人銀行卡中。
據雄安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政府向群眾發放臨時佔地補償款的同時,勘探隊已開始全面進場進行施工勘探。臨時辦公區將採用現代建築產業化的快速裝配與模塊化技術,建築外部和內部空間上展現簡約美、樸素美,突出艱苦創業精神,通過智能建築、共享辦公、自主超市等功能,打造創新、開放、綠色、低碳、智慧、時尚的城市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