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有段名言:
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金庸的《笑傲江湖》裡的故事,幾乎就是這段話最生動的註解。
曾經闊氣的華山派挖空心思要「復古」,正在闊氣的少林武當費盡心機但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過的嵩山派拼了命想要搞「革新」。
大致上來說,這就是《笑傲江湖》中正教中你爭我奪,明攻暗算的主要原因。
華山派不但是主角令狐衝出身所在的門派,也是金庸筆下「偽君子」形象刻畫的最成功的嶽不群掌管的門派。
所以這個門派的故事背後蘊含意義,對很多人來說是最深刻,也最值得反思的。
曾經闊氣的華山派
華山派不僅是五嶽劍派曾經的「盟主專業戶」,甚至在原著中五嶽劍派的聯盟也是因華山派而結盟的。
簡單的說,就是華山派曾經有兩位叫嶽肅和蔡子峰的「江湖間諜」,他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得知福建南少林紅葉禪師手裡有本《葵花寶典》。
於是,這二位就以華山派對南少林進行友好江湖訪問為幌子,暗中偷錄了《葵花寶典》的副本。
但華山派畢竟不是軍情六處,嶽肅和蔡子峰也不是007。(其實他們倆加起來更像250。)
對於這種溜門撬鎖,偷拍機密文件的事情,他們倆勇氣可嘉,但技術方面卻嚴重不足。
以至於他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偷錄的《葵花寶典》,回到華山派之後各自偷錄的前後兩部分居然無法互相結合驗證。
這本來就已經夠尷尬了。
然而更尷尬的是南少林紅葉禪師發現了《葵花寶典》被偷錄以後,派自己的徒弟渡元去華山派勸說嶽肅和蔡子峰,說《葵花寶典》威力雖然很大,但命根浪費嚴重,太黃太暴力,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武功。
然而這個渡元卻憑著自己高超的演技,在華山派上演了一出「碟中諜」;借向嶽肅和蔡子峰講解《葵花寶典》的機會,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偷錄走了華山派的《葵花寶典》副本。(後渡元還俗為福威鏢局創始人,偷錄的武功也就是林家的「」闢邪劍法」。)
嶽肅和蔡子峰被渡元和尚耍了還不算完,他們手上有南少林《葵花寶典》副本的事情,還傳到死敵魔教的耳朵裡。
魔教直接齊聚十張老,大舉圍攻華山派,不但搶走了《葵花寶典》的副本,還把嶽肅和蔡子峰都打成了重傷。
五嶽劍派其他的四派,就是看華山派被揍太慘,才同仇敵愾的成立了五嶽聯盟,同氣連枝的對付魔教。
嶽肅和蔡子峰這一波「跨界」的間諜行動,對華山派造成的損失雖然嚴重,但也為華山派的武學注入了「新鮮血液」。
他們根據各自對《葵花寶典》的理解,創建了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
因此華山派在遭受魔教的重大打擊之後,不但沒有衰落,實力還在相當長一個時期迅速攀升。
憑藉著高手眾多,劍法高超,華山派理所當然的成為五嶽劍派之首,「盟主專業戶」。
但好景不長,在外敵的威脅解除之後,華山派很快就因為劍宗和氣宗的理念之爭,發生了嚴重的內訌。
華山派衰落的根源
提起華山派的衰落,大家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氣劍之爭」。
其實,這是一個「坑」,金庸式巨「坑」。
金庸與其他的武俠小說作家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他把「春秋筆法」運用的爐火純青,隱喻、暗喻、留白玩的飛起。
但大家的思維習慣卻都是以先入為主的,在知道是這樣之後,很少去想為什麼會這樣?
華山派衰落的根源就是一個很好例子。
我們都知道華山派的衰落是因為「氣劍之爭」,可是為什麼華山派會發生「氣劍之爭」,別的門派就沒有類似的爭端?
「嵩山十三太保」中鍾鎮人稱「九曲劍」,鄧八公號「神鞭」,費彬人稱「大嵩陽手」。
他們也是同一個門派師兄弟,在武功的側重方向上,遠比華山派重氣重劍的差異更大!為什麼嵩山派沒有掌劍之爭或鞭劍之爭發生?
少林派更有「七十二絕技」,連掌門方證大師都學不齊,為什麼他們不會因為哪一項絕技更能代表「少林正宗」而大打出手?
華山派衰落的根源,其實也是「氣劍之爭」發生的根源,那就是華山派虛偽狹隘的武學觀念。
古語說的好:殊途同歸。
練成上層武學的方式本來就是各式各樣的,每個人的個性體質不同,適合的練功方式也不可能相同。
武學作為門派發展的基石,從來都是取長補短,多多益善,哪有跟華山派這麼狹隘,以「正宗」之名搞壟斷的?
而且不管是劍宗還是氣宗,都是嶽肅和蔡子峰領悟《葵花寶典》殘本,對華山派的本土武學改良而來。
華山武學其實自嶽肅和蔡子峰以後,早就沒了「正宗武學」。
一幫混血兒的後代互相罵「雜種」,虛偽不虛偽?滑稽不滑稽?
所謂的「氣劍之爭」,不過是打著「武學正宗」旗號的爭權奪利。
而且這個「正宗武學」的旗號對華山派的武學觀念造成的摧殘,比「玉女峰事件」中殺雞一樣宰掉二十多名高手更嚴重!
因為武學發展方向是不拘一格的取長補短,而不是抱著陳舊死板的教條不放鑽牛角尖。
所謂的「正宗武學」本身就是一種違反武學發展規律的反智觀念,而且它註定只能用來搞內部鬥爭,而不能用來約束外人。
這種反智觀念直接導致了華山派幾代弟子都養成了對內猜忌毒辣,對外謙謙君子的矛盾風氣。
這種風氣下的華山派有多奇葩?
華山派的狹隘邏輯
華山派在「玉女峰事件」事件之後,劍宗高手基本被氣宗全殲。
氣宗也只有嶽不群夫妻和他死鬼師父三個人出場。
同門相殘到這個份兒上,簡直比魔教中人還狠毒。
嶽不群當上掌門以後,更是把這種「外柔內剛」的風格發揚到了極致。
首先是處理劍宗遺留弟子的時候,嶽不群堅持不和解,不收留的傳統。
以至於封不平,成不憂,叢不棄三個劍宗高手竟然被左冷禪招攬而去。
別人不說,單封不平的「狂風快劍」,絕不比嶽不群的武功低到哪裡去,連左冷禪的副手湯英顎都自忖不敵。
而且封不平並不甘心聽命於左冷禪,對左冷禪也是心存防範的。
如果嶽不群能夠搶在左冷禪前面跟封不平等人達成和解,華山派的戰鬥力至少能翻一倍,雖然未必鬥的過嵩山派,但卻有了足夠的自保之力。
然而嶽不群寧可冒著被嵩山派吞併的危險,也不願意與劍宗同門和解。而封不平寧可冒著受制於左冷禪風險,也不願意跟嶽不群和談。
同門師兄弟做到這份兒上,不管是氣宗嶽不群還是劍宗封不平,觀念都扭曲成了什麼樣了?
雙方都以「武學正宗」為幌子,把個人利益凌駕於門派利益之上,只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不在乎門派的生死存亡。
而華山派的眾弟子,包括令狐衝居然都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這樣的一個門派,怎麼可能會有未來?
令狐衝雖然憑著獨孤九劍擊退了封不平,但卻拯救不了華山派,反而引火燒身招來嶽不群的猜忌。
後來令狐衝被逐出師門,客觀的講對他來說真是一件好事。
因為如果他繼續留在華山派這個牛角尖裡,他要麼只能墮落成對嶽不群惟命是從走狗,要麼飽受冤屈的死在嶽不群手裡。
只有跳出華山派的牛角尖,他才能接觸真正海闊天空的江湖,逃脫華山派非正即邪、非黑即白的邏輯陷阱。
在以江湖散人的身份接觸過少林方證、方生,魔教任我行、向問天,五嶽劍派莫大、定閒等人之後令狐衝才能確信,魔教中人未必便壞,正教中人未必便好。
真正的江湖本就是五顏六色的,並不像嶽不群所言只有簡單粗暴的黑白二色。
在見識到真正的江湖以後,令狐衝才逐漸的解放了自己的思想,看清了江湖的本質,最終獲得了人格的獨立和個性的自由。
而他那些留在華山派同門,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華山派的結局
在嶽不群奪取五嶽派掌門的時候,方證大師曾經跟嶽不群有這麼一番對話:
方證大師低聲道:「嶽先生,此刻嵩山門下,只怕頗有人心懷叵測,欲對施主不利。常言道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施主身在嵩山,可須小心在意。」嶽不群道:「是,多謝方丈大師指點。」方證道:「少室山與此相距只咫尺之間,呼應極易。」
方證和衝虛對左冷禪合併五嶽劍派之事,一直如臨大敵,不惜同往恆山懸空寺勸說令狐衝從中作梗。
但看到五嶽派掌門被嶽不群奪走以後,他卻都不約而同的放下了心,不再對五嶽劍派的合併感到憂慮了。
因為他們都知道,嶽不群掌管了五嶽派,結果只能是在五嶽派內部引發全面內卷,捲來捲去最後必然還是只剩下嶽不群一個孤家寡人而已。
嶽不群不同於左冷禪,他的思維永遠都只適合內卷,不適合對外擴張。
同門手足他尚且容不下,怎麼可能做到像左冷禪那樣黨同伐異,招降納叛的壯大實力?
他執掌華山派的時候是沒有朋友,沒有盟友,甚至連心腹弟子都沒有一個的孤家寡人,執掌五嶽派以後他必然還是沒有朋友,沒有盟友的孤家寡人。
嶽不群也果真不負眾望,剛上任不久就設計借左冷禪之手,把衡山、泰山、嵩山三派的精英引到華山思過崖一網打盡。
原本好生興旺的五嶽劍派,自此一蹶不振。
華山二代弟子中大弟子令狐衝已經被逐出師門,二弟子勞德諾淪為「三姓家奴」,三弟子梁發早已被殺。
餘下高根明,施戴子等人皆不成氣候。
好在風清揚還活著。
雖然他隱居華山不肯出世,但從他能夠在任我行大舉進攻恆山派時,傳訊少林武當等前去支援來看,他在江湖上餘威尚存。
華山派尚存的二代弟子們雖然學藝不精,但同時也沒吃太多嶽不群的「洗腦精」。
經歷了這麼一場驚心動魄劇變之後,應該會轉變思想,革新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