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茶友對白茶的印象都是甜。
憑著記憶回想,我對荒野白茶的甜記憶深刻。
(▲茶百科2019年荒野白茶)
荒野白茶,甜的驚豔,現在想起來都驚嘆不已。它不是清甜,或者說它不僅僅是新茶的那種清甜,也不是老茶的濃甜。而是像放了白砂糖一樣,比白砂糖的甜更加細膩、清爽。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糖。
糖的分類
糖類包括單糖、寡糖、多糖和複合糖。
單糖是不能再分解為更小分子的糖,其中含量最多的為戊糖(五碳糖,如核糖、脫氧核糖)和己糖(六碳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寡糖是能被水解成(2~6個)單糖分子的糖。其中以雙糖(蔗糖、麥芽糖、乳糖等)的存在最為廣泛。
多糖是可以水解為多個單糖分子的糖。其中以澱粉和纖維素最為重要。
與非糖物質結合的糖稱為複合糖,如糖蛋白和糖脂(其中單糖和寡糖能溶於水,多有甜味。)
茶葉中的糖類
茶樹鮮葉的75%~78%為水分,22%~25%為乾物質。糖類佔乾物質的20%~25%(宛曉春,2003)。
茶鮮葉中的糖類物質,包括單糖、寡糖、多糖及少量其他糖類。單糖和雙糖是構成茶葉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茶葉中的多糖類物質主要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等。茶葉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複合多糖,一般稱為茶多糖。
茶葉中具有甜味的物質有很多,其中主要的甜味物質可溶性糖類和部分胺基酸,如果糖、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甘氨酸、丙氨酸、絲氨酸等。
為什麼說白茶甜?
那為什麼白茶的甜這麼與眾不同呢?先來看一組數據。
湖南農業大學楊偉麗教授等(2001) 採用同地點、同品種、同嫩度的鮮葉,同時加工成六種茶類的茶樣,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差異,見下表:
結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兒茶素總量以綠茶中最高,紅茶中最低。胺基酸、黃酮類和可溶性糖,則以白茶含量最多,紅茶中最少,這些差異與加工過程中影響生化成分變化的機制有關。
也就是說,白茶獨特的加工工藝,造就了白茶獨特的甜。
為什麼每人感受到不同的甜度?
那又是為什麼,明明就坐在一張桌子上喝同樣的白茶,你的比較甜呢?
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喝可能感覺不同。
當有人感嘆「哇塞,這個茶居然這麼甜!」「你看這個茶甜吧?」時,你是不是有時候會反問自己:「很甜嗎?」
很多愛探究茶葉滋味的茶友可能會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其實這是正常的。
味覺與溫度的關係很大。即使是相同濃度的同一呈味物,也會因溫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感覺。
最能刺激味覺的溫度在10~40℃之間,其中以30℃時味覺最為敏感。也就是說,接近舌溫時對味的敏感性最大,低於或高於此溫度,各種味覺都稍有減弱。如甜味在50℃以上時,感覺明顯地遲鈍。
坐在一起喝茶的人,因為喝茶時間的不同,導致對茶的滋味感覺不同。
不同年齡的人對呈味物質的敏感性也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覺逐漸衰退。據研究報導,50 歲左右開始味覺敏感性明顯衰退,甜味約減少1/2, 苦味約減少1/3,鹹味約減少1/4,但酸味減少不明顯。
還有一種可能,喝茶之前吃的東西,影響了你的味覺感受。
這也是喝茶之前建議不要吃味道重的東西、換茶的時候要重新燙一下杯並且喝點白開水的原因。
綜上,不要喝溫度太高的熱茶,避免傷害口腔的同時,還可以品嘗到茶最美好的滋味,何樂而不為?
參考資料:《茶葉審評與檢驗》第四版 施兆鵬 主編 黃建安 副主編。
相關美文
2019年春高山壽眉收藏版散茶推出
龍珠老白茶,美如珠,圓如詩,清冽甘潤
明白留根、坐杯、悶泡,泡出茶好喝多倍
白茶選購指南,這6個方面一定要注意
這類茶和笑話一樣,有「梗」才是好的!
茶百科.等閒堂,愛茶,愛上一種生活方式!
○訂閱茶百科微平臺: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淘寶店鋪名:茶百科精選茶館
http://chabaike.taobao.com(長按網址複製)
○茶百科賈留華私人微信:jialiuhua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連結訂購茶百科的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