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4月2日晚,倫敦在1小時內發生了兩起槍擊事件。一名17歲的女孩在倫敦北部的託特納姆區街頭遭槍擊身亡,另有一名16歲的男孩在倫敦東部遭槍擊受傷後被送往醫院,目前仍未脫離生命危險。
今年以來,倫敦社會治安狀況較往年有所惡化。一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增多。2018年元旦,有4人在倫敦遭到持刀攻擊後身亡,襲擊者均為青少年。警方分析稱,英國法律對青少年犯罪的「豁免」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許多青少年犯罪者認為,自己即使觸犯法律也不會受到嚴厲審判,僅僅在監獄關上幾個月就能了事。
還有分析認為,近年來倫敦社區為青少年提供的活動場所不斷減少,這些孩子失去了正規的活動場所,有可能被暴力團夥吸引。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倫敦共關閉了81所青少年活動中心或活動項目,對青少年服務方面的援助經費也削減了至少3900萬英鎊。對此,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於今年2月宣布,每年將投入1500萬英鎊用於支持「弱勢兒童」的教育、體育以及社會文化活動,以減少青少年暴露於不良文化繼而走向犯罪之路的可能。
二是惡性刑事案件數量高企。倫敦警方近日公布的數字顯示,2018年以來已著手調查的謀殺案件數量就達到46起。1月份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持刀犯罪案件數量從2015年起激增;截至2017年9月,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持刀犯罪案發生率環比增加了21%。此外,倫敦「潑硫酸」襲擊數量也在上升。去年4月,倫敦一對華裔夫婦推著兩歲的兒子在街頭散步時突然遭人潑強酸襲擊,一家三口均不同程度受傷。
分析認為,倫敦社會治安狀況不斷惡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當地個別地區失業率和貧困率居高不下。女孩遇襲地託特納姆曾是繁榮的工業製造業中心,但如今卻是倫敦失業率最高的地區之一,1985年和2011年兩次席捲倫敦乃至英國全境的騷亂「原點」就在這一地區。一名當地居民在此次槍擊事件後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表示:「這裡有太多的毒品、持刀傷人和謀殺。」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在傳播暴力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倫敦一名警長表示,人們在網絡上習慣於惡語相向,很容易導致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衝突後喪失理性,一些黑社會組織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暴力內容甚至「美化暴力」。去年9月,倫敦南部克羅伊登區的一名議員也表示,社交媒體「助燃了英國青少年之間的暴力行為」。
英國《獨立報》稱,今年以來,平均每3天就有1個人在倫敦被殺,倫敦正在經歷「犯罪潮」。儘管警方表示將「高度關注倫敦的謀殺案增多趨勢」,但嚴重刑事案件數量居高不下,已引起當地民眾的焦躁和不安。
(本報倫敦4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