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文學院師生1941年秋季在本部大樓前合影。(港大檔案館館藏)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學籍記錄上的證件照。
許鞍華將張愛玲的《第一爐香》改編成電影,引發無數張迷引頸期盼。《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在香港讀書兩年半後回到上海,回望香港的經典代表作。
1939年,張愛玲在上海參加倫敦大學在遠東區的入學考試,得第一名被錄取但因二戰爆發,轉到港大入學。在當年港大秋季開學前夕的8月,張愛玲到達香港,1942年5月離開回上海,張愛玲在港大的兩年半時間,對她的生活、創作影響都不小。尤其是1941年12月港大因為戰爭停擺後的在香港五個月時間,對張愛玲有著「切身的、劇烈的影響」(出自張愛玲《燼餘錄》)。
戰爭對校園毀壞巨大,但也並非如張愛玲所言的「學校的文件記錄統統燒掉,一點痕跡都沒留下」(出自張愛玲《我看蘇青》)。2020年9月,由香港大學文學院和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主辦的「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在線上展出。展覽介紹說,「我們此番發掘和梳理的資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將這些零散的文字和影像融合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港大的人文教育以及香港之戰帶給張愛玲的衝擊,直接影響到她日後的一舉成名。港戰前的張愛玲是個安靜的、不太引人注目的年輕學生。」
戰爭的到來,給張愛玲帶來劇烈的心理震動,港戰的爆發是重要的契機,使她萌生要以最個人的方式書寫亂世眾生相的強烈願望,並在一夜之內脫穎而出:「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出自張愛玲《燼餘錄》)。離開香港後,無論是上世紀40年代初回上海,還是1955年去美國以後,張愛玲在文章中多次寫香港,她會寫在香港大學的生活,寫日軍進攻,寫淺水灣海灘,寫巴丙頓道……在張愛玲的早期代表作《傳奇》裡,有《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等篇,故事都發生在香港。著名學者許子東說,「張愛玲的文學道路,從上海起步,在香港轉折。雖然她一些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史意義學界有爭論,但風格轉變卻是顯而易見。」學者李歐梵在《張愛玲在香港》中也提到,無論在小說還是現實中,香港時光「標誌著張愛玲的成長過渡期。她因目睹『戰爭的殘酷和人類無謂的執著』,在返回故鄉上海之前已然脫胎換骨。」
「百年愛玲,人文港大」以原始檔案中張愛玲及其師友的資料文獻來全面呈現她的港大生活與因緣。首次面世的文件與圖片包括有張愛玲、許地山等人在內的文學院師生的集體合影,列有張愛玲在大學二年級獲得的獎學金的原始檔案紀錄,張愛玲所住的港大女生宿舍的文字和影像記載,歷史講師諾曼·佛朗士的照片和檔案資料,文學教授許地山的珍貴手稿,好友炎櫻及家人在港大就讀的相關文件等。
除學籍記錄和成績單之外,港大還保存了其他與張愛玲有關的檔案資料。文學院師生1940年和1941年秋季在本部大樓前留下的大合照裡均有張愛玲的身影。1941年秋季的合照,時間恰是港戰爆發前的幾個月,此時的張愛玲已是三年級學生了,許地山教授於當年八月倏然離世,合影裡沒有了他的身影。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在第三排的女學生中找到當年的張愛玲。仍然是那一副厚厚的圓圓的眼鏡,披著長發,臉型瘦削,沒有一絲微笑。《對照記》裡有她一張戴著同一副眼鏡的單人照,邊上的文字說,大學時代的自己是「醜小鴨變成醜小鷺鷥」,總是脫不出「尷尬的年齡」。
在該線上展覽上可以看到,帶有張愛玲證件照的學籍記錄以及兩個學年的成績單都保存完好。在香港大學兩年多裡,張愛玲修的課程有英文、歷史、中國文學、翻譯、邏輯和心理學,成績優秀,尤其是英文和歷史的成績勝出其他科目。英文97分,心理學96分,歷史則高達100分。展覽上還描述張愛玲「是不缺課的學生,考勤幾乎完美」。
學籍記錄上的證件照裡,她穿著深色旗袍和深色針織外衣,戴著圓圓的眼鏡片,含著微笑,「是即將從上海聖瑪利亞女中畢業的高中生模樣」。
張愛玲在散文《童言無忌》中回憶道:「我到香港去讀大學,後來得了兩個獎學金,為我母親省下了一點錢,覺得我可以放肆一下了,就隨心所欲做了些衣服,至今也還沉溺其中。」港大此次展覽相關策展人士,在檔案館裡找到了張愛玲在大學二年級得到兩項獎學金的準確的文字證明。1941年5月香港大學文學院議會中教員們集體做出了授予她何福獎學金的決定,並說明是獎給考核成績優異的學生。幾天後的校級參議會通過了文學院的決定。
展覽說明顯示,這個線上展覽只是一個開始,相關梳理和研究還將繼續,「在外界條件允許的時候我們會在馮平山樓舉辦一個更全面的文獻展。將這次挖掘的文獻資料與張愛玲筆下的港大和戰時香港並置對照,我們希望能重構一個重要的歷史場景,還原作家早期生活的一些片段,並為下一階段的張愛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靈感。」封面新聞記者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