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 | 名號度眾生
名號酬因報身,
凡夫出離之佛,
十方眾生之願,
故無一人漏過。
阿彌陀佛也有法、報、化三身,但阿彌陀佛不是以他法、報、化三身同於諸佛的通途功用來救度眾生的。#學佛#
如果跟諸佛通途的功用一樣的話,還是前面三句話:法身是「如如常住之佛,知不知皆無益」,報身是「理智冥合之佛,心念口稱無益」,應身是「隨緣治病之佛,無緣出離無益」。
可是,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報身能救度我們呢?原因是「名號酬因報身」。阿彌陀佛的報身固然有同於諸佛「理智冥合、萬行圓備」的功德,但他同時顯現為名號,這是酬報因地的本願。
如果以諸佛的報身來說,報身是報身,名號是名號。因為報身是「理智冥合」,所以不管怎樣心念、口稱都沒有利益。可是,阿彌陀佛這尊佛,他的名號、他的報身之所以不一樣,就是因為他有因地的本願。他因地的本願,是把十方一切眾生的出離往生作為他成就萬行圓備報佛的前提條件,而誓願說「十方眾生稱念我成佛時的名號,若不來生我的清淨報土,則我誓不成佛」。所以,這樣的大願沒有一個眾生可以漏過,他才成為「凡夫出離之佛」。
如果以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來說,就是阿彌陀佛具有兩種身——實相身、為物身。實相身同於諸佛所證,法身、報身、應身這三身內證都一樣。為物身呢?「物」是指眾生,就諸佛三身來說,法身無特別功能,是依報身應身而起用,報身利益大菩薩,應身固然有三乘解脫,但很有限,為物不普。彌陀佛名號一方面證窮實相,一方面普濟一切凡夫,顯示其超越諸佛。「物」特別指凡夫,常沒常流轉的眾生。
別願超世之名號,他力不思議之力,
但任口稱彌陀名,因聲消滅生死罪。
這首偈子是從前一首來的。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他的特別誓願、超越十方諸佛的誓願所成就的名號。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都收納在這句名號當中,施予眾生,而展現出不可思議的他力救度。既不需要眾生悟得如如常住的法身佛性,也不需要眾生證悟理智冥合的境界,也不需要眾生斷惡修善達到隨緣解脫。只有一個——「但任口稱彌陀名」。任你的力量多少,任你的根機,任你的情形,就這樣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叫「但任口稱彌陀名」。不在乎你是出家在家、有智無智、是罪是福,這一切都不論。在你口稱彌陀名的當下,「因聲消滅生死罪」,聲聲念佛,聲聲滅罪。
所謂「但任口稱」,就好像精神不正常,智力不發達,傻乎乎地念佛;又像《觀經》下品下生的人,「苦逼失念」,失去了憶念彌陀名號的能力,只是善知識教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跟在後面,善知識怎麼教,他就怎麼說,依葫蘆畫瓢地念。只要念出阿彌陀佛的名號,發出這樣的聲音,當下就滅罪。當然,不是說一定要發聲,是說沒辦法在心中憶念,只能口中出聲。一般人都認為這樣念佛沒有用,滅不了罪,但是彌陀的超世本願不一樣,就有這個作用和功能。
《觀經》下品下生說得特別清楚: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善導大師的解釋說什麼呢?
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
又說: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這個作用功能完全在阿彌陀佛那邊,並不是說「我要達到某種功夫,心地要怎樣清淨,我要怎樣專注」。我們固然希望念佛能專注,但是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並不是名號就沒有用。專注,也是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沒有心力,就像《觀經》下品下生沒有心力,不能做到專注憶念,只是隨口散稱,也是聲聲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五逆十惡罪滅除,得以往生:這才是阿彌陀佛的因地本願,是他的誓願超過諸佛的地方,是他的名號救度功德力超過諸佛的地方。
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固然救度一切眾生:救度正法、像法、末法、法滅的眾生;救度九品,上上品的大乘上善凡夫,乃至下下品的五逆十惡、謗法闡提之人。但是,唯有法滅的眾生、下下品的眾生,才能集中鮮明地反映彌陀救度的大悲功能不可思議之力。就是這兩句「但任口稱彌陀名,因聲消滅生死罪」,只要口稱佛名,當下罪業消除。
我們一些蓮友念佛,不管是在道場還是在自己家裡,剛開始很虔誠、很專注地念,後來慢慢地心就散了,口中隨大家念佛,腳步也在繞佛,但是心裡想別的事。
這種情況當然不好,應當專心念。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念佛的名號,是不是就沒有作用、沒有功能呢?不是的,仍然有作用。即使我們專注的時候,也只是心裡的妄想雜念少一些,不是絕對沒有,只是那種比較粗放的、大的妄念沒有,但是小的、細的妄念根本就沒斷絕過。
所以,念佛滅罪在於名號本身,不在於我們自己,說「我念得怎麼好」。就像我們經常打的比喻,比如手電筒,或者家裡的電燈,只要一按開關,它馬上就亮了,這是燈的自然功能。並不是說你非常認真,非常專注,你用功發力,你家的電燈泡就越亮。如果是這樣,誰都不會用這個電燈泡了。
對我們來說,就是歸命彌陀,口稱名號,剩下的都是名號的自然功能作用,我們只管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因聲滅除生死罪。就像點燈,我們只管點上就可以了,燈光自然破除黑暗。這樣就讓我們非常安慰、法喜,就喜歡念佛,聲聲不絕。
選自:淨宗法師《念佛金言錄講記》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