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絕句02-鬥酒學士王績《過酒家》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飲酒詩

2020-12-14 老街味道

前言

觀塘絕句的第二篇說一下王績,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大約生於590年,比上一篇所說的虞世南(公元558~638年)晚了幾乎半個世紀。但是在644王績就去世了,只比虞世南多活了6年,這時才注意虞世南竟然活了80歲,真是古代的長壽之人了。關於虞世南是題外話,這裡按下不表。

隋朝大儒王通

王家是真正的儒學世家、書香門第,其父王隆是河東古絳人,河東王氏一族因王隆父子開始顯赫於世。單說王績大家可能會記不住,先說一下唐朝的幾個開國功臣: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叫做王通,王通去世以後其門生諡其號為「文中子」。這個人影響有多大呢?宋朝王應麟的《三字經》把他列為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隋文帝仁壽三年(公元603年)王通19歲,考中秀才後西遊長安。在太極殿覲見了隋文帝,可惜其官運和同樣少年成名的賈誼一樣,因受人排擠只好離開長安專門做學問了。後來朝廷曾經四次徵召,王通看到隋朝天下動蕩而不應。34歲時(617年)王通因病去世,第二年隋朝就滅亡了。這一年王績27歲,這個王通是王績的親哥哥。

英年早逝的孫子

王家最有名的子弟還不是王通,而是王通那個27歲就英年早逝的孫子。《舊唐書》記載其孫「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清英邁」,其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寫下《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

因酒聞名的鬥酒學士

王績本人也是少年得志,隋煬帝大業中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史書記載:性簡放,嗜酒不任事,以世亂還鄉裡,著書東皋,自號「東皋子」。王績在李世民貞觀初年以疾罷歸,以琴酒自娛。55歲時預知終日,命家人薄葬,自為墓誌。

唐朝格律詩的先聲

王績在隋唐兩朝為官,因為不拘禮教、嗜酒誤事,屢次受人彈劾。其常常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等人,這也表現在了他的作品風格上。王績的詩作有魏晉之風,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憂世的感慨,與唐初「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的詩風有明顯區別。特別是王績在格律詩的成熟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中學生的教材中王績的《野望》是必背詩篇,這是唐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也是王績山水詩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詩意就不講了,比較淺顯好理解而且隨便能夠搜索到,說說作為格律詩的特點。首先這首詩是標準平起仄收的五言律詩,首句「東皋薄暮望」平平仄仄仄是三仄尾,這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之一。三仄尾在整個唐朝很常見,是不需要救拗的格律詩句式,可以當做正格看待。押韻是嚴格的五微韻。第二聯和第三聯都是非常工整的對仗: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要注意的是薄、犢、識三個字是入聲字,今天都是平聲了,在古韻裡是仄聲。

唐朝的格律詩在初盛唐時期還有大量的出律現象,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說到了一個古律的概念,例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通篇不對仗,其《登金陵鳳凰臺》失粘、崔顥的《黃鶴樓》半首是古體半首是律體。格律詩發展到初唐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王績這種嚴謹的五言律詩相對來說就比較難得。雖然在南朝後期就有了標準的格律詩出現,但是真正奠定基礎的還是初唐詩人,王績之後的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人開始大力推廣格律詩,另外那個時期五言格律詩開始成為科舉內容,大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吧。

王績的飲酒詩不簡單

王績好飲酒,唐高祖武德八年,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其弟問:「待詔快樂否?」回答說:「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這句話被他哥哥王通的學生陳叔達聽到了,於是他的配給量由三升提高到一鬥,時人稱之為「鬥酒學士」。唐太宗貞觀初(公元627年),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於是王績自求任太樂丞。這和世說新語中阮籍的故事很相似: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

據說王績一次能飲五鬥,因此還自作《五鬥先生傳》 ,並撰寫 《酒經》 、《酒譜》,其自比的阮籍、嵇康、劉伶、陶淵明等幾乎都是仕途不順的愛酒人物,因此他的詩作了自然也少不了飲酒詩。下面是王績的五首絕句組詩《過酒家》:

1. 洛陽無大宅,長安乏主人。黃金銷未盡,只為酒家貧。2.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3. 對酒但知飲,逢人莫強牽。倚爐便得睡,橫甕足堪眠。4.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5. 有客須教飲,無錢可別沽。來時長道貰,慚愧酒家胡。

其中的第二首被選入我閱讀的《全唐詩鑑賞辭典》: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這是一組古體絕句,基本不用律句。結合內容來看應該是王績早期的詩作。

這首詩化用了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何忍」二字又加深了一層,這組詩明顯是表達了索靖「銅駝荊棘」之憂。詩人報國無門不如避世隱居買醉,「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哀嘆。從詩意來看應該是寫於隋朝末年,這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期。百多年以後的安史之亂前,詩聖杜甫也寫過「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詩人對於政治的敏感度往往體現在其作品之中,王績的《過酒家》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飲酒詩。

從詩背後所蘊含的意義來說,老街用王績原韻的這首詩就淺薄得多,少了士子的心懷天下之深意:

莫學劉伶醉,莫學屈子醒, 醒醉不關酒,自是真性靈。

註:觀塘絕句系列是老街味道寫的一組絕句,2017年3月12日至10月13日期間一共作了是168首。當時閱讀唐詩鑑賞辭典時為了加深印象,所以決定每一位詩人參照其代表作寫一首詩,寫這些詩的原因第一是為了練筆,第二算是小小的閱讀筆記吧。

@老街味道

觀唐絕句01-漸開唐朝詩風的虞世南以及歷代詠蟬詩淺說

紅樓夢林黛玉教香菱作詩,曹雪芹的意思真得是寫詩不用學格律嗎?

學習詩詞不僅僅是多讀書,還要知道讀什麼書 按照什麼順序讀書

相關焦點

  • 觀唐習律01 王績《野望》告訴我們五言律詩應該怎麼寫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即使每天寫關於詩詞的文章,但是自己不動手作詩也同樣會生疏。在作自媒體以前,斷斷續續寫了上千首詩詞,因此在過往的文章中隨時可以用自己的作品作為詩例,不過最近感覺不太夠用了。前年曾經根據《唐詩鑑賞辭典》順序作完了《觀唐絕句》160多首,根據《宋詞鑑賞辭典》順序作詞近60首。
  • 王績的兩首飲酒詩,曠達不羈,讀完更想與之隔空對飲
    古代很多詩人都喜歡飲酒,晉代的陶淵明隱居山林,時常自斟自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竹林七賢的劉伶,天生海量,一飲一斛, 五鬥解酲。唐代的詩仙李白更是無酒不成詩,鬥酒詩百篇,一杯醇酒下肚,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不過初唐時還有一位詩人,雖然名氣不如李白,可是酒量絕對不差。
  • 你能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同主題的詩嗎?王維王績的表現大相逕庭
    曬曬同題異體詩?其實同樣立意的詩,用不同詩體來表達,在古人詩詞作品中很常見,例如同樣是詠梅,各種詩體的佳作都有。即使是現代人,做到這一點也並非難事,有就見過有人同題作詩,一定要作一首詞、作一首詩。當然詩詞的質量水平就不一定了。說到同題作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維和王績的作品。
  • 全唐閒話:從《古意》看詩人王績的第二次仕與隱
    無疑,《古意》組詩創作於同一時期,且有理由相信是在王績第二次出仕之前。王績一生三仕三隱,早年對入世頗為用心,《晚年敘志示翟處士》一詩自述「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不過擔任的都是小官,王績的一仕不久也因隋亡世亂戛然而止。寫下了那首瀟灑的《解六合丞還》之後,王績掛冠告歸。隨後的一段經歷史料缺載、語焉不詳,恐怕要比單純的隱居複雜很多。
  • 觀唐絕句系列5首51-55 用耿湋戎昱冷朝陽張潮戴叔倫原詩韻
    老街味道原創詩詞5首,觀唐絕句系列第51-55 篇 用耿湋戎昱冷朝陽張潮戴叔倫原詩韻。觀唐絕句51-代園中老人(用 耿湋韻 )@老街味道莫惜皤皤力役身,羈遊何似種瓜人。時賒酒債過梅市,閒掃山雲送暮春。觀唐絕句52-移家(用戎昱移家別湖上亭韻)@老街味道欲尋詩思向湖亭,亭外黃鶯三兩聲。春色撩人無好句,楊花撲面是離情。.................
  • 琴棋書畫詩酒花:大唐特有的酒仙與詩仙們
    詩人把飲酒、吟詩作賦兩項活動融為一體。盛唐的詩中有詩仙、詩聖、詩丐、詩魔,詩中皆有酒;酒中有酒酒聖、酒仙,更有酒中八仙,酒中蘊有詩。錦繡文章要伴著甘醇美酒,這是杜甫嚮往的,就如同他一生的偶像——李白。只可惜他後一生窮困潦倒,:"街頭酒價常苦貴",最終沒能暢飲如李白,而在生命的盡頭,他竟是在飢腸轆轆中酒醉而長眠。他一生視李白為知己,一生都想追逐著李白,做一位快意人間的酒仙詩仙。
  • 詩詞原創 觀唐絕句86-90 從此詩家出塞曲,長安城外即邊頭
    今天才發現,我去年寫觀唐絕句時竟然有兩個88,所以今天是6首絕句,介紹了6個中唐詩人。依舊例前邊是老街詩,後面是唐人原作。觀唐絕句86·邊詞(用姚合窮邊詞韻)@老街味道漁陽鼙鼓動神州,舞破霓裳歌正柔,從此詩家出塞曲,長安城外即邊頭。..........姚合 775?—855?
  • 王績這首詩,不僅徹底表達了情感還寫盡了落日餘暉的絕美晚景
    這首詩是初唐詩人王績歸隱故裡時所作,不僅是他的詩歌中最好的一首,也是初唐詩壇最為成功的五律之一。很多人講詩,都打著孟子「知人論世」的幌子,實際上是以己意解詩,講出了許多連作者本人可能都不知道的興寄情懷。
  • 品讀唐詩《野望》,王績
    詩人王績不太出名,這樣來介紹他恐怕會好一點:他是隋朝大教育家、思想家王通(「雲中子」)的弟弟,初唐天才王勃的叔公(王勃是王通的親孫子)。詩、詩人和酒關係密切。要說最好酒的詩人,不是詩仙李白,而是本詩作者王績。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
  • 詩詞原創 老街味道觀唐絕句26-30盛唐篇
    詩詞原創 老街味道觀唐絕句26-30盛唐篇,張謂、劉長卿、錢起、杜甫、李華觀唐絕句26-人心(用張謂題長安壁韻)@老街味道落日江頭沙似金,相交能幾辯真心。狂沙淘盡風波定,卻道人心似海深。唐絕句27-宦遊(用劉長卿重送裴韻)@老街味道君鬢星星我白頭,青山未改水東流。宦遊已慣風波惡,滄海一杯雪滿舟。
  •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王績的《秋夜喜遇王處士》賞析
    王績這個人詩名不顯,但是研究詩史的人都會知道他。目前有記錄的第一首五律就是他的《野望》,所以王績是公認的五律的奠基人。他是隋朝大教育家王通的弟弟,和侄孫王勃一樣,是個神童,甚至比王勃更早出名,十一歲就遊歷京都長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
  • 新詩舊詩自由詩和格律詩搞不清楚,詩應該如何分類?
    古體詩不僅僅在隋唐以前,包括隋唐以後的不合律的詩都是古體詩。2、近體在唐朝格律詩定型,符合格律的詩我們稱之為近體詩,也叫今體詩,不符合格律的詩我們稱之為古體詩(古風)。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奠定唐朝格律詩的三個重要任務時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早於他們的王績有一首五律《野望》,常常被各種選本錄入,最為初唐格律詩的代表作: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還,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 王績很經典的一首詩,隱居寫景不輸王維,中間10字直接封神
    他的名字叫做王績,這個名字,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是很熟悉吧。嚴格的說,他並不算一個純正的唐朝詩人,而是活動於隋唐之際,由隋入唐。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他的故事,看看他最著名的一首詩歌,他的詩裡,知名度高的不多,但是唯獨這一首,真的是驚採絕豔,推薦大家一讀!
  • 王績:有錢人的隱居生活
    說到王績是誰,你可能沒什麼印象,但初唐四傑之一,那個寫了《滕王閣序》的王勃應該認識吧?王績的哥哥王通就是王勃的爺爺,所以論輩分王勃得管王績叫一聲叔公。王通作為隋朝末年的著名大儒,雖然身在山野卻志在廟堂,和哥哥相比,弟弟王績剛好相反,他的隱士精神似乎來得更猛烈些。
  • 觀唐習律五 夢想歌舞入長安的詩人 在小朋友那裡比杜甫白居易出名
    這個名字其實很講究,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詩文雙絕,絕句、五律、古風均有一流名作傳世,文章更以《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天下聞名。 性格決定命運,用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評價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
  • 賞析王績的田園詩《秋夜喜遇王處士》
    王績(589?——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王勃之叔祖。很多中學生認識王績,大多是從初中語文課本中王績的《野望》了解到的。今天之所以賞析他的這首《秋夜喜雨王處士》,另一個目的就是豐富大家對王績形象的另一認識,增強中學生朋友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以便培養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 汾河原上想三唐
    多年前,我曾有絕句一首:「詩家旗鼓陣堂堂,南壯蒲州北晉陽。長使汾河原上月,水流雲卷想三唐。」那是因為,每讀唐詩,總想到唐代詩壇以山右(註:山西)詩人為多,且多著名詩人。蒲州,即蒲州河東郡。晉陽,一說為太原古稱,唐之并州太原府。
  • 觀唐習律三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不是山是個和尚
    前言中唐詩人張繼曾經寫過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小時候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總是在想,寒山是什麼山?可見歐陽修貴為一代文壇盟主也有讀不到的詩,竟然不清楚唐人不僅僅張繼一人說過寺廟裡的半夜鐘聲。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有一個不知真假的小故事。傳說蘇軾有一次看到王安石的一首菊花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認為菊花哪有被風吹落滿地的情況呢?
  • 詩詞3個誤解,絕句一定是律詩,曹雪芹不學格律,孤篇壓全唐
    我這裡說說3種現象,您看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過:第一,絕句一定是近體詩( 格律詩);第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林黛玉教香菱學詩的一段話,被人用來作為學詩不需要學格律的證據;第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認為「孤篇壓全唐」。
  • 絕句應該怎樣創作?先讀李商隱一首七絕,再慢慢說
    一、李商隱1首絕句的情況簡析話不多說,直接先看這首詩:唐·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我曾介紹過數首李商隱律詩刻意使用拗句,並使用大量抝救的情況,甚至在同一首詩中都會出現相同類型的拗句,以此來特意營造一種抝救的現象,比如其五律作品《落花》,首聯與頸聯出句俱拗,而在對句則同時作了相應的抝救。但在今天的這首絕句中,詩人沒有使用任何技法,完全是一首正格律絕,只是在我們常見的正格形式相應可平可仄的位置作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