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勇
洞庭湖,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被稱為「長江之腎」,洞庭湖區被稱為「天下糧倉」。
經歷過排汙、治汙的陣痛、承受過乾旱的煎熬,如今的洞庭,究竟是一幅怎樣的容顏?生於斯長於斯的湖區兒女,怎樣保護母親湖?
前不久,記者來到洞庭湖區,感受洞庭的豐盈或蕭瑟,探訪洞庭的今天和明天。
高層聲音
要保護好湖南的「一心一脈一腎」,這「一腎」就是洞庭湖。環洞庭湖區環境優美,區位優勢明顯,自古是天下糧倉。要鞏固洞庭湖汙染治理成果,調整環湖產業結構,加強生態修復,保洞庭湖一湖清水。——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
第一章:大湖之美
經過「十一五」時期5年努力,洞庭湖的水變清了,變好了,漁民可直接用湖水做飯了。
10月中旬的一個早晨,薄霧蒙蒙,曙光初現。
南洞庭湖濱的湘陰縣青潭鄉,漁民吳勝保收拾好漁網,駕船駛向寬闊的湖面,開始一天的勞作。
「下湖捕魚,中飯都在船上做,原來燒飯還得從家裡帶水,現在直接用湖水了。」吳勝保望著一湖清水,滿臉燦爛的笑。
洞庭湖的水變清了
吳勝保感受到的變化,在位於嶽陽市的洞庭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得到印證,該中心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
洞庭湖6個國控斷面和8個省控斷面中,II類水質斷面佔監測斷面總數的64.3%,14個斷面全部達到國家地表水功能標準。
「原來洞庭湖的局部水質是劣V類。」該中心副主任李利強稱,經過「十一五」時期5年努力,洞庭湖的水變清了,變好了。
生態保護治理啟動
憑著對歷史和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省委、省政府果斷啟動洞庭湖生態保護治理,努力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洞庭湖——
啟動環洞庭湖區域造紙企業汙染綜合整治,共關閉234家企業,停產整治60家企業,整治後,受造紙企業廢水汙染的洞庭湖局部水域水質已由原來的V類、劣V類上升到III類;
「十一五」期間,湖區新建20餘座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新增汙水處理能力68.5萬噸/日以上,有效緩解了城鎮生活汙水對洞庭湖的環境壓力;
實施「洞庭湖生態造林項目」、「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及溼地恢復和溼地保護工程項目,改善了洞庭湖區的生態質量,保護了多種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種質資源;
保護洞庭,已成絕大多數湖區人民的高度自覺。嶽陽市君山區六門閘豬場建起了湘北地區最大的生態能源沼氣池,將萬頭豬排出的糞便變成清潔能源沼氣和有機肥料,不讓汙水排入洞庭湖;採桑湖鎮、柳林洲鎮成立了愛鳥護鳥協會,昔日的獵人放下獵槍,行走在愛鳥護鳥第一線……
鳥兒戀上了洞庭
經過多年努力,洞庭湖生態得到了迅速恢復。在漢壽縣青山垸,記者見到了鷺飛鶴舞、沙鷗翔集的景象。
「2008年,我們觀察到的候鳥是2萬5千多隻,2010年有3萬5千多隻,足足增加了1萬餘只。」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張紀祥說,黑鸛、灰鶴、小天鵝、白琵鷺等國家珍稀保護鳥類年年都到這裡棲息、覓食。
而在東洞庭,「冬季到嶽陽來看鳥」,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鳥兒戀上了洞庭。嶽陽市對東洞庭湖6.54萬公頃的大小西湖及壕溝正式實行封閉管理後,「失蹤」10年的白鶴再次回歸。
第二章:護湖之憂
大自然的變化,讓洞庭湖遭遇了近年來少有的生態危機
「春自生,冬自槁,須知湖亦如人老。」結合在洞庭湖行走的一些見聞,再讀清代詩人袁枚的詩句,不免心憂思遠。
洞庭湖「瘦」了
今年以來,受降雨偏少和長江上遊來水減少的影響,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見的持續乾旱,水面面積較豐水期大幅縮減,洞庭湖「瘦」了。
「瘦」到什麼程度?以湖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7月21日13時的衛星遙感監測為例:2011年7月2日11時衛星遙感監測洞庭湖水體面積1499平方公裡;7月21日,洞庭湖水體面積為1120平方公裡,20天時間減少約379平方公裡。而在去年的8月2日,洞庭湖水體面積達2060平方公裡。
乾旱,凸顯並放大了湖區百姓的生態安全問題。
由於地質、水質和季節的原因,北靠長江、東臨洞庭的華容縣原來是「水窩子」,近幾年年年喊缺水,但今年喊得格外「兇」。華容河連接洞庭湖和長江,是華容縣縣城的主要供水水源。 但從2006年開始,長江水和洞庭水位下降,華容河淤積厲害,加之遭遇乾旱,華容河成了「死水」。
華容縣連續幾年成為全國典型缺水區域。今年1月到5月,華容縣境內降雨僅為155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減少65%,該縣大面積春夏連旱,早稻近30%因缺水枯萎,棉花等作物無水移栽,縣城13萬人出現飲水困難。
華容縣水利部門一工作人員稱,唯有實施長江引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矛盾,所需資金約1億餘元。國家水利部已於去年將長江引水工程列入《洞庭湖區治理近期實施方案》中華容河治理工程的組成部分,但一直未獲正式開工建設。
最乾旱的日子,湖泊乾涸見底
大自然的變化,讓洞庭湖遭遇了近年來少有的生態危機。
在最乾旱的日子裡,原本煙波浩渺,氣吞長江的洞庭湖見底了。今年6月,記者曾來到東洞庭保護區內的大小西湖,這片巨大天然湖泊突然不見了,湖底長滿青草,有的地方乾裂開,拳頭大的縫隙裡,有乾死的魚苗和蚌殼。記者站在湖底巨大的裂縫前,憶起兒時在這裡乘船航行洞庭湖中,如同在大海中行駛,水天一色。這滄海桑田的變化,讓每一個洞庭湖邊長大的人感慨萬千。
據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監測,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西洞庭湖水面僅為去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魚類。由於連續乾旱,西洞庭湖1.2萬畝草灘等魚類天然產卵場,3.5萬畝浸水蘆葦地等魚類索餌、育肥場消失,魚類水產品天然捕撈量銳減。
「今年湖裡面的魚比往年少了很多。」漢壽縣巖汪湖鎮漁民陳後秋告訴記者,今年最多的一天也只捕100多公斤魚,大多是鯽魚、刁子、黃牯魚等,平均每天收入僅50元左右。
嶽陽縣鹿角鎮位於東洞庭湖,和陳後秋一樣,鎮上的漁民也在抱怨,「今年的鯰魚都比往年少,魚也不大。去年打魚,做得好能賺三四十萬,今年能夠賺十一二萬就很不錯了。」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張鴻說出了他的擔憂:連續乾旱,使洞庭湖的淺水植被破壞、底棲生物死亡,洞庭湖生態鏈受到嚴重威脅。「底棲生物是候鳥的食物,我們現在很擔心來洞庭湖越冬的候鳥沒東西吃。」張鴻說。
對生物資源的掠殺仍時有發生
電網捕魚、迷魂陣捕鳥……對生物資源的掠殺,在湖區依舊時有發生。
10月21日上午,湘北地區秋陽高照。8隻小黃胸鵐卻再也見不到太陽了。記者見到它們的時候,這種全身色彩鮮明的小鳥,正安靜地躺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派出所的院內。
它們是被不法分子獵殺的——
就在這天早上,派出所民警破獲了一起非法拉網捕鳥案件,收繳了一批捕鳥的絲網和10餘臺誘鳥的收音機。民警們說,黃胸鵐是一種候鳥,從北往南遷,這批非法捕鳥人一直跟著鳥兒遷徙的路線進行捕殺。
兩型行動
第三章:治湖之策
進一步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對洞庭湖綜合治理,實現人水和諧
行走在洞庭湖區,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大家的意見驚人一致——
為了保護母親湖,為了湖南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責任直面難題,做好當前的事,打好今後的基礎。
今後5到10年,湖南將以全面完成總投資128.8億元的洞庭湖近期實施方案項目為重點,加快推進洞庭湖防洪蓄洪及排澇工程建設;以四口河系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強洞庭湖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以河湖水域管理為重點,加強洞庭湖水生態保護。
——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長
沈新平
環保部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鞏固現有成果,防止汙染反彈。「十二五」期間,湖南將「量化」洞庭湖環境承載力,並在此基礎上將汙染整治重點由工業治汙延伸擴展至城鎮生活汙染和農村面源汙染治理,使洞庭湖的溼地生態功能得以逐步恢復和優化。
——省環保廳副廳長謝立
有關研究表明,洞庭湖溼地的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量高達289.6億元/年。國家已在2010年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我省有兩塊溼地納入了試點範圍,「湖南應儘快啟動洞庭湖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發揮政府在解決生態效益「外溢」問題的主導作用,促進不同地區間、不同主體間經濟發展權的平衡,緩解溼地保護資金匱乏等問題。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胡偉林
生態的修復是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現在,洞庭湖修復漁業資源,最好的方式就是休漁。採用放魚苗等方式,可以暫時解決一些問題,但於大局無補。目前整個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劃定4萬畝左右的水域完全禁止捕魚。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張鴻
溼地及其資源的管理涉及到林業、環保、農業、國土、水利、漁政等多個部門。一個湖,管的部門多,都在管,有時候也會有衝突。建議成立統一協調的洞庭湖流域管理機構,充分協調各市、縣和各部門的行動,實現湖區生態保護工作的有序和有為。
——嶽陽市環保局副局長卿漪
兩型人物
張建設:洞庭湖上回收800噸廢油
本報記者 李 勇
[人物素描]
年過半百,兩鬢飛霜,膚色黝黑。嶽陽縣鹿角鎮的張建設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漁民。2003年以來,他在洞庭湖上回收了800多噸廢油,被稱為洞庭湖上「清潔工」,曾獲「全國十大綠色衛士」稱號。記者11月中旬採訪了張建設。
[現場訪談]
記者:您是怎麼想到要回收洞庭湖上的廢油?
張建設:我1989年開始捕魚,發現很多船把廢機油直接倒在湖裡,魚活不下去,漁民也跟著遭殃,這樣我才起了收廢油的念頭。
記者:船隻產生的廢機油有多少?
張建設:一條1000噸的船,開三四百小時就要換一次機油,換下來的廢油有400多公升。倒進湖裡,汙染好大一片湖面。
記者:怎麼回收廢油?您到過哪些地方收?
張建設:我花8000元買了兩臺高壓自吸泵,貸款5萬元買了一艘機動船,做了一個簡單的回收船,然後開著船下湖,看到停著的船隻,就一艘艘船去問,進船艙內回收廢機油,洞庭湖區基本跑遍了。
記者:船老闆配合您嗎?
張建設:最開始那兩年比較配合,後面別人認為我回收廢油賺了錢,就開始找我要東西了,煙啊,洗衣粉啊,米啊,總要給他們一些。沒東西的話,寧願把廢油倒到湖裡,也不給我。我只有每次都「意思」一下,寧願虧自己,也要把廢油收到手。
記者:您能賺點錢嗎?
張建設:我一年回收廢油100多噸,可以賣10多萬元。但是船隻全年的油費開支超過2萬元,還要付幫工的工資、維修費、給船老闆的「意思費」,還有前期投入的本錢,算下來一年到頭剩不了多少,比打魚的效益要差多了!我只能順帶著捕捕魚,撈撈湖裡的廢鐵,補貼生活。
記者:家裡人對您回收廢油是什麼態度?還繼續幹嗎?
張建設:老婆吵過,說「搞環保總要吃飯,不能餓著肚子去搞」。不過說歸說,還是支持我。我是一個普通的漁民,政府給了我這麼多榮譽,還給我配備了一條40多萬的現代化廢油收集船,只要洞庭湖上還有廢油,這件事無論有多難,我都幹下去!我把兩個兒子都發動起來了,還在湘陰縣聯繫了一個漁民,準備把收集廢油的規模搞大。不過,單靠我一家做這個事還真不夠,盼著有更多的人來關心洞庭湖,愛護洞庭湖。
他山之石
日本琵琶湖治理之道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面積約674平方公裡,流域面積3174平方公裡,是滋賀縣1400萬人的水源地。1930年,琵琶湖還清澈見底,能直接飲用。
從1950年開始,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排放到湖體的汙染物大量增加,赤潮、綠藻時有發生,淺水區堆滿了漂浮的各種生活垃圾。1977年,琵琶湖發生了大規模赤潮,震驚日本社會。
為治好琵琶湖,日本政府提出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很多汙染物嚴禁向琵琶湖排放。
控制汙染的措施也非常有效。農民家中廚房裡洗碗池的下水道口用塑料網兜紮起來,不讓食物殘渣進入下水道汙染琵琶湖。農田灌溉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採取浸潤灌溉、噴灌、滴灌等節水措施,並且合理施用化肥、農藥。
在給湖泊休養生息的同時,通過底泥疏浚工程,用蘆葦叢淨化水質,清理湖內青草,促進琵琶湖生態修復。
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的治理,琵琶湖水質好轉,透明度達到6米以上,重新恢復了美麗容顏,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本報記者 李勇 整理
■連結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系雪峰山脈的陷落部分的盆地,經河流長期衝積變化而成,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它跨湘鄂兩省,豐水期面積約為2000多平方公裡,是承納湘、資、沅、澧四水和吞吐長江洪峰的湖泊,在調節江河徑流、溝通船運、繁衍水產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起著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