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1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晚,在澳門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的京劇《鍘美案》謝幕時伴隨著掌聲與叫好聲,觀眾久久不願離場,這是澳門多年不見的戲曲演出盛況;全國觀眾也通過CCTV"空中劇院"的直播,共同見證了此次演出的熱烈。隨著大幕拉下,"海上風韻--上海文化全國行"港澳站戲曲展演就此圓滿落幕。
盛況:近1萬人次現場觀摩
自9月2日起,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承辦的"海上風韻--上海文化全國行"港澳站戲曲展演,率上海京劇院、上海崑劇團、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淮劇團、上海評彈團,相繼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沙田大會堂、香港油麻地劇院、澳門文化中心獻上了11臺演出,其中京劇、崑曲、滬劇、越劇共8臺大戲、1臺評彈專場、2臺京劇折子戲。CCTV-11套《空中劇院》欄目對其中的4場演出進行了直播。
此次演出雲集上海六大戲曲院團的名家名角尚長榮、陳少雲、安平、奚中路、黎安、餘彬、茅善玉、錢惠麗、單仰萍、章瑞虹、華怡青、梁偉平、秦建國、高博文等,對於港澳觀眾來說,是群星璀璨的戲曲盛宴,更是難得一見的文化盛事。此次演出檔期恰逢中秋佳節,除了香港觀眾,還有許多觀眾從各地慕名而來,以看戲的方式和親友共度佳節。據統計,有近1萬人次現場觀摩了此次戲曲展演。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對此次演出給予了大力支持,並表示會繼續關注並支持內地來到香港的戲曲演出。
意外:新編戲照樣有知音
此次上海京劇院的《成敗蕭何》、上海崑劇團的《景陽鍾》、上海越劇院的《風雪雨樵記》、上海淮劇團的《千古韓非》等都是首次去香港,《大公報》等香港媒體給予了專業評論,不少戲迷則表示耳目一新。
"我們開始還擔心,香港觀眾會不會更偏重於傳統戲,對新戲不是很接受。"上昆團長谷好好受訪時談到,自己在演出前曾經有過顧慮,但當天《景陽鍾》上座率和觀眾的熱情,令演職人員們放心,也感動不已。《成敗蕭何》是上京新編戲中的翹楚,演出結束後,主演安平很激動,"香港觀眾非常懂戲"。後臺的化妝間,剛剛卸完裝的"蕭何"陳少雲,迎來了香港戲迷要求籤名的隊伍。"新編戲累,節奏、表演和體能的付出都要比傳統戲加倍,但很值得,以後可以經常帶新編劇目來,跟觀眾交流,這對上海京劇來說,也是再高興不過的事。"老先生這樣說。
的確,在這次赴港澳演出的作品中,新戲不少,即使傳統老戲,也是特意拿出新排的版本,令港澳的戲迷既陌生又熟悉。上海滬劇院的新版《雷雨》是繼1989年老版演出之後首次赴港,拿手的"西裝旗袍戲"勾起了定居香港的不少老上海的思鄉之情,看著倍感親切。上海越劇院集10位國家一級演員的明星版《孟麗君》、新版《風雪漁樵記》,作為老戲新排的作品,闊別多年後亮相香港舞臺,這兩臺演出被邀請作為香港文化中心25周年慶的慶典節目。評彈專場也是集眾家之經典,匯集了上海評彈團諸多中堅力量,選取了不少難得一聞的經典書目,此次香港票房爆棚,一票難求。
感慨:港人觀劇機會太少
"票房十分理想",這是記者昨天從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得到的消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相對於習慣了觀看傳統戲的香港觀眾和近20年來鮮少看戲曲演出的澳門觀眾,此次演出票房飄紅。
香港和澳門的觀眾為何會如此熱情?採訪中,記者發現當地戲迷觀看傳統戲曲演出的機會極少,生在上海、七八歲就開始看京劇,之後移居香港的汪先生在看完《成敗蕭何》後生出很多感觸:"表演非常好,演員非常投入,陳少雲的《狸貓換太子》、《徐策跑城》我都看過,但可惜宣傳太少,我們差一點就錯過了。香港還是粵劇為主,本地京劇演出幾乎沒有,每年都是踩著中國戲劇節赴港演出的點,才有機會看一兩次京劇。以後希望多一點這樣的演出。"
觀眾反響如此強烈,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和市場的開拓,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與港澳戲曲演出市場的連接以後會更加緊密。目前,計劃2015年赴港演出的京劇院、崑劇團商業演出協議已在籤署中;此外,今年11月,"海上風韻--上海文化全國行"臺灣站戲曲展演將相繼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地上演13臺精彩劇目。據悉臺灣站將延續港澳站的強大陣容和優選劇目,尚長榮、蔡正仁等老藝術家和京、昆、滬、越四大院團十多名梅花獎、白玉蘭獎獲得者將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