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29日電(記者孫麗萍)西施、昭君、貂蟬、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悲歡離合,以京劇、崑曲、滇劇、花燈四個傳統劇種演繹,這是雲南省參演首屆中國(上海)小劇場戲曲展演暨2019第五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創新劇目。
讓傳統戲曲走進小劇場的「黑匣子」空間,大膽探索、自由自在講故事……這是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創舉。而今年,這一活動影響力擴展,從涉及19個劇種的37部申報劇目中精選出京、昆、越、滇、紹、豫、花燈、高甲、黃梅戲等9部戲曲作品,於11月29日-12月5日在上海長江劇場舉辦。
據介紹,今年的實驗戲曲內容豐富,既有老戲新編,也有新穎創造。京劇《赤與敖》受到魯迅小說《鑄劍》啟發,崑劇《桃花人面》重述「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唐詩傳奇,黃梅戲《薛郎歸》則把薛平貴和王寶釧的故事解讀為「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以此探索黃梅戲走向現代的新路。
「小劇場戲曲就像是實驗『黑匣子』,讓熱愛戲曲的人將自己的創意盡情呈現。」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說。同時,小劇場戲曲節也是多稜鏡,讓當下的戲曲人看到觀眾的反應、戲曲的效果。
據悉,自2015年創辦以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秉持「深耕傳統文化、符合當下審美」的宗旨,逐步成長為全國戲曲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青年戲曲創作人才的孵化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