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雲南深山中有個小村莊被譽為「人神共居的天堂」,位置在怒江邊上,三面環水,俗稱「怒江第二灣」對面,到過這裡的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因為這裡是心靈呼吸的地方,人神共居的天堂。
01村子簡介
人神共居的天堂,一般說的是丙中洛,丙中洛的桃花島其實不算稱為島,這裡只是三面環水,或許因為旅遊吧,取名為「桃花島」,雖然比不上金庸先生筆下的桃花島,這裡叫札那桶村的地方,猶如世外桃源一般,景色唯美,特別在三四月桃花盛開的季節。札那桶村隨著時代發展,這裡居民增加到了三十戶左右,可以從新怒江大橋進入,或者徒步通過原來的懸索橋進入村子。
02札那桶橋
札那桶橋,是懸索橋,1983年交付使用,這種橋在怒江邊上很是常見,造型幾乎一樣,都是兩岸邊上各有一個門字型橋柱,中間由拉索相連,十分簡易,有的只能通過一人一馬,有的最多只能十人同行等等。札那桶橋是1983年交付使用的這座懸索橋至今還在保留著,徒步的遊客可以通過此橋進入村子。
03札那桶村過往
札那桶村聽導遊哥哥說,解放前是關押麻風病人的地方。瞬即,有一種被世人拋棄的驚恐。深山出美景,札那桶村就是其中之一,幾年前的札那桶村人民還過著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無論是穿衣、還是房屋都能顯現出這裡人民生活艱苦。
這裡的景色在攝影師的鏡頭下顯得十分漂亮,對於都市人來說,是真正的田園風光,民風質樸,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般。
其實對當地人來講,生活艱苦,甚至有的居民家徒四壁一點也不誇張。世外桃源只是美好的聯想,是文字與現實的差別吧。
網友@子梵梅 幾年前來到那裡,說:
村子很貧窮,基本上都是家徒四壁,普遍用一種黑色的石片當屋瓦,雖然牢固卻不利引水下滴,雨水會滲到石片下滴落在屋子裡。
04札那桶村今生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大山深處的人走出後,通過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等手段發展自己經濟,當地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如今的札那桶村內道路基本都是水泥地,村子裡還有活動中心,農家樂的數量也隨之增多,所以不用像以前一樣:發愁住宿條件艱苦。
但是村子的人,並沒有因為生活條件好了,而放棄了原有的手藝和種植莊稼的習慣,家家還是養牛、羊、雞、狗等等,走進村子裡後你都會聽到這些家畜的叫聲,猶如和弦一般美好,也是在都市裡聽不到的。
進入札那桶村,你會看到這裡的房子已經不再是破舊不堪,而是木頭和水泥的混合建築。房子還是保持怒江僳僳族原有的兩層木質結構建築方式,像吊腳樓一樣,下層存放東西,二層住人。
如果站到村子高處可以看到怒江對岸的觀景臺和碧羅雪山,俯瞰村子裡的房子穿插在叢林之間,錯落有致,走在村子的林蔭小路上,你會發現有桃樹、三角梅、板慄樹等,當然還有古樹和原來沒有拆掉的老房子,等等這些美景無不散發出世外桃源般的唯美。
05旅遊時間
關於札那桶村旅遊時間我建議過了九月以後來,要錯過雲南的雨季,至於為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從九月到次年的四月都是適合到此遊覽的季節,不知道你是否選擇對了。
對於這處深山裡的世外桃源,由家徒四壁到水泥新房,從原始到現代化,你認為是否還值得到此遊玩呢?你是否認為這裡的美景因為經濟發展變了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