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清
[編者按] 近日,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明確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高校,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和創新發展先進典範。粵港澳高校合作發展已有哪些基礎和經驗?各方未來將如何發揮所長緊密合作?即日起,我們推出「港澳大學校長灣區訪談錄」系列報導,專訪港澳多所高校負責人,展望大灣區高等教育及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藍圖。
「我很高興看到,自2019年起,廣東率先試點向內地高校2020年應屆畢業的港澳學生招錄公務員,目前已有約20名港澳居民通過考試將被錄用了,這將為澳門青年參與區域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施展才能的窗口。」1月4日,澳門城市大學代校長孔繁清在接受南都專訪時,提及這則消息並表達了欣喜之情。
澳門城市大學成立於1981年,現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是澳門同時具有學士、碩士、博士授予權的4所高校之一,該校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成員。今年,澳門城市大學將迎來40周年校慶。
孔繁清現任澳門城市大學代校長。她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專業畢業後留學墨西哥,曾任中國駐墨西哥大使館辦公室主任、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等。據了解,孔繁清為普通話對外推廣和漢語傳播做出大量貢獻,早在上世紀90年代,孔繁清參與了回歸過渡期的澳門公務員中文培訓工作,後亦編寫供澳門地區學生使用的《普通話讀本》。
1月4日,孔繁清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她透露,澳門城市大學參與了珠海市政府開展的「南方海洋實驗室」共建項目,並將與珠海探討開展海洋科學研究人才的聯合培養,助力珠海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城市升級。她也指出,澳門年輕人在粵港澳大灣區企事業單位的歷練,將有助他們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探索與珠海聯合培養海洋科學研究生」
南都:我們了解到,近期澳門城市大學參與了位於珠海的「南方海洋實驗室」共建項目,可以介紹下這個項目合作的目的和目標嗎?
孔繁清:我們認為,海洋經濟在區域競爭和合作中意義重大。我了解到,深圳此前已明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寧波等城市也在積極創建全球海洋城市。珠海和澳門同為濱海城市,且都是因海而興,澳門城市大學參與「南方海洋實驗室」的項目合作,是探索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新嘗試,也將助力提升珠海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城市能級。
澳門城市大學將基於現有的學科優勢和學術積累,具體在海洋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洋旅遊、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科學與濱海城市規劃等範疇,與南方海洋實驗室開展創新性合作,並探討研究生聯合培養。
此外,我們也在學校現有的國家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夥伴的基礎上,考慮下設相關海洋(文化)研究機構,推進與該實驗室的跨學科全面合作,通過整合校內外研究力量,進一步增加及提升與海洋相關的科研成果,為服務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澳門城市大學的作用。
南都:除了與珠海共建海洋實驗室,澳門城市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還會扮演什麼角色?發揮哪些作用?
孔繁清:粵港澳大灣區是祖國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引領區域,而在區域內,引領企業和引領高校是區域參與全球競合的「種子選手」。
近日,在最新公布的「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澳門城市大學躋身百強,位列89名,是繼本年度澳門城市大學旅遊學科位列「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前20%後,再次上榜相關排名榜單,這彰顯了澳門城市大學的能力和活力。
今年,澳門城市大學也將迎來建校40周年校慶,我們將重點構建社科、人文、工科三大學科群,致力打造成為在這三個學科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代表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際教育全球競合。
「認為澳門沒有科創是刻板觀念」
南都: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澳門被納入到包括廣州、深圳、香港在內的科技創新走廊,你如何看待外界認為澳門科創力度不足的觀點?澳門城市大學具體在對培養人才服務科技創新走廊方面,有哪些規劃?
孔繁清:認為澳門沒有科創是一種刻板觀念。如果從絕對數量上看,澳門在大科學裝置、大科研平臺及專利申請絕對總量上,確實尚待提高,但如果從人均及增速角度,澳門在科創領域極富潛力。
過去一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已倒逼澳門社會各界對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緊迫性達成更廣泛的共識,創新驅動也已成為澳門特區政府、業界和高教界的普遍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澳門城市大學會以硬科學和軟科學相結合為抓手,重點培養「複合型科技人才」。
首先,我們會服務澳門發展現代金融業,依託本校金融學院,以個性化的金融學位課程及證書課程,聚焦「澳珠深度合作創建澳門證券交易所」的實際需求,開展深度研究和精準培訓金融人才,並且以錯位發展為導向,重點助力培養擅長開發及運營相關金融產業鏈長尾金融產品矩陣的高端金融人才。
同時,澳門城市大學發揮文理交叉的學科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科研體系,依託本澳高校唯一的國家科技部「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科學中葡聯合實驗室,匯聚跨學科人才梯隊,凝練標誌性科研成果,力爭立足珠江西岸,面向葡語系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科研合作。我們還會依託澳門城市大學已進入全球前20%的旅遊管理學科,結合澳門及大灣區優質旅遊服務資源,開展旅遊承載力、可持續旅遊、智慧旅遊、旅遊大數據等相關研究,結合政府及業界需求,開展精準定向委培,服務澳門國際旅遊休閒中心建設。
「期待未來科教人員流動和數據共享更加順暢」
南都:你認為目前澳門高校與內地在產業、教育、科研合作方面還存在哪些壁壘?未來希望在哪些方面獲得進一步改善?
孔繁清: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目前最大的困難依然是「人和」,即人員流動的困難。我們知道,內地居民前往港澳地區設有商務籤注,但是卻沒有與之對應的「科研籤注」或「文化(教育)交流籤注」;與此同時,澳門由於就業市場小,過去用了偏向保護本地居民的勞工政策,內地教科文衛人員來澳工作的門檻和便利程度,仍待提高。此外,伴隨人員交流和科研交流所需的跨境數據和科研(生物)樣本的共享,仍待兩地政府的溝通協商。我們希望,未來內地和澳門在科教人員及數據交流方面,可以更加順暢。
南都:對於澳門年輕人在新背景下的未來發展,你有何建議?
孔繁清:近期,我很高興看到,廣東自2019年率先試點定向內地高校2020年應屆畢業的港澳學生招錄公務員,目前已有約20港澳居民通過考試環節將被錄用,這將為澳門青年參與區域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施展窗口。我認為,廣大澳門青年在大灣區企事業單位的歷練,將更好地加強其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讓澳門青年人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發揮澳門作用。
澳門青年在新的時代發展機遇中,應該將自身熟悉跨文化交流、跨法律及稅務體系協調,以及精通外語的優勢在澳門本土和大灣區廣闊腹地充分施展。我希望澳門青年更多地了解祖國國情,了解內地的國家治理模式和法律體系,建立起「澳門居民、中國公民、世界公民」的立體身份認同,積極投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
總策劃:梅志清 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採寫:南都記者 餘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