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創領域極富潛力 與珠海共建南方海洋實驗室

2021-01-14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孔繁清

[編者按] 近日,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明確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高校,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和創新發展先進典範。粵港澳高校合作發展已有哪些基礎和經驗?各方未來將如何發揮所長緊密合作?即日起,我們推出「港澳大學校長灣區訪談錄」系列報導,專訪港澳多所高校負責人,展望大灣區高等教育及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藍圖。

「我很高興看到,自2019年起,廣東率先試點向內地高校2020年應屆畢業的港澳學生招錄公務員,目前已有約20名港澳居民通過考試將被錄用了,這將為澳門青年參與區域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施展才能的窗口。」1月4日,澳門城市大學代校長孔繁清在接受南都專訪時,提及這則消息並表達了欣喜之情。

澳門城市大學成立於1981年,現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是澳門同時具有學士、碩士、博士授予權的4所高校之一,該校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成員。今年,澳門城市大學將迎來40周年校慶。

孔繁清現任澳門城市大學代校長。她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專業畢業後留學墨西哥,曾任中國駐墨西哥大使館辦公室主任、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等。據了解,孔繁清為普通話對外推廣和漢語傳播做出大量貢獻,早在上世紀90年代,孔繁清參與了回歸過渡期的澳門公務員中文培訓工作,後亦編寫供澳門地區學生使用的《普通話讀本》。

1月4日,孔繁清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她透露,澳門城市大學參與了珠海市政府開展的「南方海洋實驗室」共建項目,並將與珠海探討開展海洋科學研究人才的聯合培養,助力珠海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城市升級。她也指出,澳門年輕人在粵港澳大灣區企事業單位的歷練,將有助他們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探索與珠海聯合培養海洋科學研究生」

南都:我們了解到,近期澳門城市大學參與了位於珠海的「南方海洋實驗室」共建項目,可以介紹下這個項目合作的目的和目標嗎?

孔繁清:我們認為,海洋經濟在區域競爭和合作中意義重大。我了解到,深圳此前已明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寧波等城市也在積極創建全球海洋城市。珠海和澳門同為濱海城市,且都是因海而興,澳門城市大學參與「南方海洋實驗室」的項目合作,是探索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新嘗試,也將助力提升珠海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城市能級。

澳門城市大學將基於現有的學科優勢和學術積累,具體在海洋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洋旅遊、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科學與濱海城市規劃等範疇,與南方海洋實驗室開展創新性合作,並探討研究生聯合培養。

此外,我們也在學校現有的國家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夥伴的基礎上,考慮下設相關海洋(文化)研究機構,推進與該實驗室的跨學科全面合作,通過整合校內外研究力量,進一步增加及提升與海洋相關的科研成果,為服務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澳門城市大學的作用。

南都:除了與珠海共建海洋實驗室,澳門城市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還會扮演什麼角色?發揮哪些作用?

孔繁清:粵港澳大灣區是祖國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引領區域,而在區域內,引領企業和引領高校是區域參與全球競合的「種子選手」。

近日,在最新公布的「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澳門城市大學躋身百強,位列89名,是繼本年度澳門城市大學旅遊學科位列「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前20%後,再次上榜相關排名榜單,這彰顯了澳門城市大學的能力和活力。

今年,澳門城市大學也將迎來建校40周年校慶,我們將重點構建社科、人文、工科三大學科群,致力打造成為在這三個學科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代表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際教育全球競合。

「認為澳門沒有科創是刻板觀念」

南都: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澳門被納入到包括廣州、深圳、香港在內的科技創新走廊,你如何看待外界認為澳門科創力度不足的觀點?澳門城市大學具體在對培養人才服務科技創新走廊方面,有哪些規劃?

孔繁清:認為澳門沒有科創是一種刻板觀念。如果從絕對數量上看,澳門在大科學裝置、大科研平臺及專利申請絕對總量上,確實尚待提高,但如果從人均及增速角度,澳門在科創領域極富潛力。

過去一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已倒逼澳門社會各界對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緊迫性達成更廣泛的共識,創新驅動也已成為澳門特區政府、業界和高教界的普遍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澳門城市大學會以硬科學和軟科學相結合為抓手,重點培養「複合型科技人才」。

首先,我們會服務澳門發展現代金融業,依託本校金融學院,以個性化的金融學位課程及證書課程,聚焦「澳珠深度合作創建澳門證券交易所」的實際需求,開展深度研究和精準培訓金融人才,並且以錯位發展為導向,重點助力培養擅長開發及運營相關金融產業鏈長尾金融產品矩陣的高端金融人才。

同時,澳門城市大學發揮文理交叉的學科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科研體系,依託本澳高校唯一的國家科技部「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科學中葡聯合實驗室,匯聚跨學科人才梯隊,凝練標誌性科研成果,力爭立足珠江西岸,面向葡語系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科研合作。我們還會依託澳門城市大學已進入全球前20%的旅遊管理學科,結合澳門及大灣區優質旅遊服務資源,開展旅遊承載力、可持續旅遊、智慧旅遊、旅遊大數據等相關研究,結合政府及業界需求,開展精準定向委培,服務澳門國際旅遊休閒中心建設。

「期待未來科教人員流動和數據共享更加順暢」

南都:你認為目前澳門高校與內地在產業、教育、科研合作方面還存在哪些壁壘?未來希望在哪些方面獲得進一步改善?

孔繁清: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目前最大的困難依然是「人和」,即人員流動的困難。我們知道,內地居民前往港澳地區設有商務籤注,但是卻沒有與之對應的「科研籤注」或「文化(教育)交流籤注」;與此同時,澳門由於就業市場小,過去用了偏向保護本地居民的勞工政策,內地教科文衛人員來澳工作的門檻和便利程度,仍待提高。此外,伴隨人員交流和科研交流所需的跨境數據和科研(生物)樣本的共享,仍待兩地政府的溝通協商。我們希望,未來內地和澳門在科教人員及數據交流方面,可以更加順暢。

南都:對於澳門年輕人在新背景下的未來發展,你有何建議?

孔繁清:近期,我很高興看到,廣東自2019年率先試點定向內地高校2020年應屆畢業的港澳學生招錄公務員,目前已有約20港澳居民通過考試環節將被錄用,這將為澳門青年參與區域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施展窗口。我認為,廣大澳門青年在大灣區企事業單位的歷練,將更好地加強其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讓澳門青年人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發揮澳門作用。

澳門青年在新的時代發展機遇中,應該將自身熟悉跨文化交流、跨法律及稅務體系協調,以及精通外語的優勢在澳門本土和大灣區廣闊腹地充分施展。我希望澳門青年更多地了解祖國國情,了解內地的國家治理模式和法律體系,建立起「澳門居民、中國公民、世界公民」的立體身份認同,積極投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

總策劃:梅志清 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採寫:南都記者 餘毅菁

相關焦點

  • 廣東省地震局參加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合作共建...
    12月3日,廣東省地震局應邀參加了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以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合作共建單位交流座談會暨第三批合作共建單位籤約儀式。座談會上,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鄧志輝作為南方海洋實驗室環南海地質過程與災害響應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以「地震活動與災害響應研究進展」為題作了交流報告。省地震局參會代表還介紹了相關工作進展情況,提出以南方海洋實驗室為平臺,開展廣東海域地震區劃等業務領域的合作建議。
  • 國家海洋博物館攜手南方海洋實驗室 推進跨學科全面合作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以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合作共建單位交流座談會暨第三批合作共建單位籤約儀式在珠海隆重舉行。在此次活動中,國家海洋博物館與南方海洋實驗室、中山大學共同籤署了合作共建備忘錄。
  • 國家海洋博物館攜手南方海洋實驗室 推進跨學科全面合作_中國海洋...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以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合作共建單位交流座談會暨第三批合作共建單位籤約儀式在珠海隆重舉行。在此次活動中,國家海洋博物館與南方海洋實驗室、中山大學共同籤署了合作共建備忘錄。
  • 南方日報刊文:港澳青年在珠海可「1元創業」
    創新為核攜手港澳攻關技術尖端領域在高新區科創氛圍的加速孵化下,落戶僅半年多時間,聚焦半導體與攝像頭模組封裝的珠海矽酷科技有限公司如今產值已達數百萬元。近兩年來,珠海高新區不斷完善港澳項目孵化平臺、加快推進政策扶持、以優勢產業聚集項目資源,一批像湯毅韜這樣的港澳科創人才走進珠海、落戶高新。
  • 粵澳深度合作區 珠海可為澳門做什麼
    ●南方日報記者 劉豔婷 梁涵開創新局粵澳深合區將帶來什麼珠江口以西,珠海與澳門毗鄰而居,時間的車輪記錄著兩地攜手發展的印記:2000年,珠澳共建的蓮花大橋通車,閉塞已久的橫琴島敞開懷抱;2003年,全國第一個跨境工業區——珠澳跨境工業區經國務院批准開建
  • 澳門珠海和中山官員學者研討攜手共建「大香山」
    澳門珠海和中山官員學者研討攜手共建「大香山」 2017-07-07、珠海、中山等地的官員、學者和嘉賓,共同探討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攜手共建「大香山」。
  • 「重磅」深圳新世界集團攜手中科院,進軍科創領域
    珠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珠海市委常委、秘書長吳軾,珠海市副市長胡新天,珠海國家高新區管委會黨委書記、區管委會主任蘇虎,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地合作與成果轉化處處長吳小麗,珠海中科先進院院長陳一立,香港商報董事局常務副主席、深圳新世界集團董事長黃偉等領導親臨活動現場,連同政府、投資機構、企業、科研工作者、媒體等逾200人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 廣東「十四五」規劃:強化珠海橫琴先導作用 促進要素跨境流動
    其中,關於珠海澳門融合發展的舉措,《建議》提出要「以共建重大發展平臺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以及「提高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水平」。寄望「十四五」,珠海澳門兩地又將如何協同發展,促進大灣區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深耕珠澳合作的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強化珠海橫琴先導作用,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建議》提出,「以共建重大發展平臺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
  • 珠海吹響奮進「十四五」的號角
    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導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西部地區布局,加強海洋海島保護開發利用,不斷提高,發展平衡性、協調性。 從更大範圍來看,珠海還將推動大灣區三大極點互動互補、強強聯合,以機制創新推動與港澳、深圳、廣州共建合作平臺,探索構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建設。
  • 澳門珠海合辦保護海洋活動響應世界海洋日
    新華社澳門6月8日電(記者 劉暢)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澳門特區政府海事及水務局與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當日合辦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以提高珠澳兩地各界人士保護海洋、愛護海洋的意識,同時藉此推動珠澳海洋事務合作。  當日的活動在珠海吉大海濱泳場前廣場舉行。
  • 珠海澳門長隆海洋王國三天遊
    >    住:珠海市區請各位貴賓於指定時間地點乘車前往珠海,午餐後前往澳門(澳門自由行)。澳門威尼斯賭場(或葡京賭場)、澳門標誌大三巴、盛世蓮花廣場,澳門逛街,指定時間返珠海口岸,入住酒店。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首期總投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全面建成後,預計每年將吸引超過20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 澳門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
    ,尤其是澳門作為一個小政府,在其中疲於應付;其四,雖然本澳有不少科創人才、且政府鼓勵新興產業發展,但是由於澳門的博彩一業獨大,科創人才和新興產業難以在澳門找到賴以生存的產業鏈生態環境,繼而也難以同灣區的發展大局相呼應;基於此,課題組在澳門進行了深入調研。
  • 珠海樓價十年入圍全國TOP20,憑的是什麼?
    從全國來看,南方城市在這10年裡異軍突起,盤踞榜首;與此相對,北方只有不到兩成的城市榜上有名。大家似乎都已經有了一個新的概念——買房,就得到南方去!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如火如荼,作為南方投資的頭排地域,灣區內各個城市樓價都有了不少的漲幅。
  • 共建「一帶一路」 福建澳門「並船出海」
    (經濟觀察)共建「一帶一路」 福建澳門「並船出海」中新社福州11月19日電(閆旭)福建官方近日組團赴澳門參加了第八屆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媽祖信仰發源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福建,更是發揮澳門「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和「葡語國家聯繫人」的作用,與澳門「並船出海」,共建「一帶一路」。福建已連續13年組織經貿代表團參加「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設立福建館,舉辦「福建-澳門-葡語國家經貿交流會」。
  • 珠海高校與澳門企業合作培養跨境電商人才
    廣科院校長李龍圖、珠海保稅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趙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貿易投資促進局、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澳門跨境電商協會、澳門電子商務協會等相關負責人參加。
  • 奇怪研報︱澳門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
    >,雖然本澳有不少科創人才、且政府鼓勵新興產業發展,但是由於澳門的博彩一業獨大,科創人才和新興產業難以在澳門找到賴以生存的產業鏈生態環境,繼而也難以同灣區的發展大局相呼應; 基於此,課題組在澳門進行了深入調研。
  • 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 創新科技點亮澳門城市之光
    近年來,隨著澳門特區政府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不斷發力,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澳門的相繼成立,科技正逐步成為澳門另一張城市名片。  小到電子元件,大到行星宇宙,科技的氛圍在澳門逐步升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創新平臺,更為澳門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 珠海澳門遊
    從小生活在蘇北的沿海,成家後定居武漢,一直非常嚮往南方沿海城市的生活。去年五月底出差珠海,有機會感受這個美麗的海濱城市。 當天乘坐的航班比較晚,加上當天受天氣影響晚點了,到珠海已經晚上十點了。雖然可惜沒有第一時間看到美麗的珠海風景,沿途的燈火通明顯示了這是座繁華的城市。
  • 暨南大學海洋海藻領域關鍵技術研究獲重大突破
    南方網訊 記者從暨南大學獲悉,該校王一飛教授團隊的「大型海藻綜合開發及應用」項目通過建立海藻多糖分離提取純化生產技術,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瓶頸,建立了海藻多糖質控標準,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該項目科技成果評價專家認為,項目成果屬於海洋海藻領域關鍵性、創新性重大科技成果,技術總體達到了海藻行業中的國際先進水平。建立國內首個南海大型海藻電子資源資料庫王一飛教授介紹,傳統的海藻多糖熱水提取方法高耗能、效率低、易破壞多糖活性結構且造成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