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釣魚島
臺灣漁民曾在釣魚島安營紮寨
薩 蘇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臺灣方面對於釣魚島主權有著特別的關注。其實,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臺灣對於釣魚島海域的開發乃至在該島周圍的官民兩方活動始終十分活躍。而日本方面的資料也從不同角度證明,釣魚島為中國固有領土。
在冷戰時期,日本琉球大學曾經數次派出考察船,對當時正被美軍作為「靶場」使用的釣魚島海域進行考察,其帶隊人員為該大學的高良鐵夫教授。這位高良鐵夫教授第一次前往釣魚島考察時,在報告中是這樣描寫自己到達釣魚島海域所見情形的:「當我們的船看到釣魚島時,第一眼便見到一艘臺灣漁船正靠在島岸旁進行作業。」這條日本考察船非法進入中國釣魚島海域進行考察的第一個收穫,也許便是發現中國人正在那裡進行著正常的生產作業。這位高良鐵夫教授參加了琉球大學全部五次對於釣魚島的考察,他也注意到有大量臺灣漁民在釣魚島海域從事鰹鳥的捕獵活動,證明當地正是臺灣漁民的傳統漁場。
鰹鳥這種典型的海鳥在中國的東海南部和南海諸島大量存在,同時它也是造就了財富的一種鳥。這是因為鰹鳥的糞便會在島嶼上大量地積存,並且成為富含有磷酸脂的優質肥料,清末民初日本曾多次試圖入侵中國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其重要目的便是掠奪當地鳥糞礦。
高良鐵夫在1965年初進行考察後描述道,我們不但發現有大量的海鳥在這裡生存,同時還看到了大量的臺灣漁船。在釣魚島和北小島上到處可見正在採集海鳥蛋的臺灣漁民。而在南小島等地,我們不但看到了那裡有大量臺灣人吃剩下的海鳥屍骸,而且還看到一個由60名臺灣工人組成的拆船公司,這個公司在釣魚島的屬島上建立了房舍,並在那裡拆除觸礁船隻,將其轉化為廢鋼鐵銷售。1969年7月11日,日本《朝日新聞》曾經登出照片,拍攝的正是在釣魚島海域活動的臺灣漁船以及正在採鳥蛋的漁民。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日方在採訪著名「臺獨」分子史明的時候,他的話也在客觀上證明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漁民在釣魚島的積極活動。1950年,史明謀刺蔣介石失敗,逃往日本,此後經常往返於日本與臺灣之間,從事臺獨活動,途中正是藏匿在釣魚島。他這樣對日本記者描述1968年潛伏釣魚島時的觀感:「戰前日本人在這裡建造的魚類加工廠早已荒廢,而從臺灣來這打魚的漁民修建了星星點點的臨時小屋,他們常常在那裡休息數日,而後繼續追逐魚群。」
這種說法正無意間反映了戰後日本歸還臺灣等島嶼於中國後,釣魚島海區的變化 ——中國漁民成為這裡的主宰,理直氣壯地將其作為自己的漁場和臨時家園。恰恰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釣魚島海域發現油氣田的消息傳出後,日本方面通過修建燈塔等行為,使臺灣漁民喪失了在自己漁場打魚的條件。
其實,二戰之後,臺灣方面曾短暫地在釣魚島海域有過官方的存在。根據衝繩作家惠龍之介所作《不一樣的衝繩》一書中記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釣魚島海區的中國國民黨軍方勢力甚至曾經攻擊過從衝繩(當時是美國託管狀態)而來的漁船,造成多人死傷。這一事件在日本被稱作「第三清德丸」事件。按照日方描述,這一事件發生於1955年3月2日。當時衝繩漁船第三清德丸進入釣魚島海區作業,遭到懸掛帶有中國國民黨軍旗幟舢板的襲擊,衝突中船長當場被打死,其他人員紛紛跳水逃生。這次事件總共造成2死4失蹤。根據脫險的漁民描述,是國民黨武裝人員對其開火的。或許由於了解這一海區的歸屬情況,當時控制衝繩的美軍對此事採取了默認態度。
各方的沉默讓「第三清德丸」事件真相變成了謎團。直到近年,國民黨退休將領王微將軍才在回憶錄中若隱若現地披露了事件的前後情況。根據王微將軍描述,在釣魚島襲擊第三清德丸的是國民黨從浙東南麂山撤退下來的守軍張希敏部。當守軍發現第三清德丸靠近己方機帆船時,當即由值班排長指揮,用60毫米迫擊炮擊中這艘「沒有國籍標誌」的衝繩漁船,才造成了後來的事件。在臺灣當時「政務次長」時昭瀛的努力下,以衝繩方面默認自己漁民非法侵犯釣魚島為代價,才告結案。由此可見,釣魚島實在不是一個被歷史遺棄的角落,至少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官民都曾活躍在這座小島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