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
柬埔寨全名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寮國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佔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內有湄公河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薩湖(又稱金邊湖),首都金邊。
柬埔寨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1世紀建立了統一的王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柬經歷了長期的戰爭。1993年,隨著柬國家權力機構相繼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實現,柬埔寨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
柬埔寨位於中南半島西南部,佔地181,035平方公裡,20%為農業用地。全國最南端至西邊區域地處熱帶區域,北方以扁擔山脈與泰國柯叻交界,東邊的臘塔納基裡臺地和Chhlong高地與越南中央高地相鄰。西邊是狹窄的海岸平原:面對暹邏灣的西哈努克海。扁擔山脈在洞里薩流域北邊,由泰國的柯叻臺地南部陡峭懸崖構成,是泰國和柬埔寨國界。
柬埔寨礦藏主要有金、磷酸鹽、寶石和石油,還有少量鐵、煤。林業、漁業、果木資源豐富。盛產貴重的柚木、鐵木、紫檀、黑檀、白茆等熱帶林木,並有多種竹類。森林覆蓋率61.4%,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部山區。木材儲量約11億多立方米。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淡水漁場,素有「魚湖」之稱。西南沿海也是重要漁場,多產魚蝦。生態環境失衡和過度捕撈,水產資源正在減少。
2000年來,柬政府大力推行「開放天空」政策,支持、鼓勵外國航空公司開闢直飛金邊和吳哥遊覽區的航線。2002年,柬政府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修復古蹟,開發新景點,改善旅遊環境。2012年,柬埔寨共接待外國遊客358萬人次,同比增長24.4%。前五大外國遊客來源國分別是:越南(76.3萬人次)、韓國(41.1萬人次)、中國(33.4萬人次)、寮國(25.4萬人次)和泰國(20.1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2.1億美元,同比增長11.1%,約佔GDP的14.2%,直接或間接創造了約35萬個就業崗位。東協國家來柬遊客人數增勢明顯,達151.4萬人次,佔接待外國遊客人數的42.2%,同比增長37.5%。2013年柬埔寨共接待外國遊客421萬人次,同比增長17.5%,旅遊收入達25.5億美元,同比增長15.4%,佔GDP的15.5%,吸引62萬個就業崗位。沿海地區逐步成為繼吳哥景區之後又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在柬旅遊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12年,沿海地區接待接待外國遊客27.8萬人次,同比增長44.1%,尤其是西哈努克省共接待外國遊客21.3萬人次,同比增長38.3%;接待國內遊客65.8萬人次,同比增長17.8%。自2011年7月柬沿海四省被納入世界最美海灘俱樂部以來,柬政府高度重視沿海各省旅遊業的發展,努力推動國內旅遊鏈條延伸,開展了「清潔、綠色」為主題的清潔旅遊城市競賽和「一名遊客一棵樹」等活動,制訂了2015年實現「無廢棄塑膠袋海灘」的目標,積極宣傳推介旅遊項目,加強沿海區域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禁止汙染項目進入,改善旅遊設施,成立旅遊監督隊伍,提高旅遊質量。柬政府正在制訂「暹粒吳哥和金邊至西南沿海地區和東北生態旅遊地區」的旅遊產品多樣化戰略,籌備2013年12月世界最美海灘俱樂部第九次會議和2013年海洋節,開發自身獨具優勢的旅遊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金邊
金邊是柬埔寨的首都,柬埔寨最大城市,為柬埔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貿易、宗教與各方面中心。金邊面積375平方公裡,人口約200萬(2006年)。坐落在湄公河與洞里薩河之間的三角洲地帶。
金邊是一座古都。1431年,暹羅入侵高棉,由於不堪忍受侵犯,高棉國王蓬裡阿·亞特於1434年將首都從吳哥遷往金邊。定都金邊後,他修築了王宮,建了6座佛寺,加高了塔子山,填平了窪地,開挖了運河,使金邊城初具規模。1497年,由於王室鬧分裂,當時的國王又遷出金邊。1867年,諾羅敦國王再次遷都金邊。
隆邊區的著名旅遊景點為新街市(中央市場)和塔仔山,是金邊市最著名的旅遊區及地標和象徵。建於1937年的法國殖民時期新街市,曾是全亞洲最大的貿易市場,也是金邊市的地標,傲立在柬埔寨首都的市中心。現今正在進行的工程共耗資500萬美元,是由法國開發署贊助,工程共分三期,首期工程於去年1月動工,三期修復工程預計將在今年全部完工。
隆邊區還有很多著名景點,比如,有「美麗寶石石」之稱的「四臂灣劇院」、金黃色的國家王宮、文化古物之庫的國家博物館、白色河畔、水淨華橋、舊市場、金邊港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