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回溯歷史的脈絡,我們需要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用它們來形成我們精神上的血與肉,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遙遠的數千年前,隨著人類不斷的自我進化,抵禦自然災害與自我生產能力增強,文明的火種在廣袤的亞歐大陸上出現,這些火種指引了人類文明前行的方向,照亮了我們的未來。
我們應該慶幸,文明的火種不止一個,它們之間的交相輝映,形成了現如今人類文明的雛形。時光飛逝,往日的輝煌被歲月斑駁在塵土中,我們雖然不能親眼所見柏拉圖與孔子的思想光芒,但不能忘卻那承載人類文明光輝的「軸心時代」。
正如著名的德國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所說:
我們處在忘記過去的危險中,而且這樣一種遺忘,更別說忘卻內容本身,意味著我們喪失了自身的一個向度,一個在人類存在方面縱深的向度。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逝去的人類文明輝煌時代不應該被忘卻,反而應該激勵著我們上下求索,探尋掩埋在歷史塵土中的答案。文明之火在兩河流域、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以及愛琴海升起,誕生了以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古中國為代表的四大文明古國,但為何以愛琴海文明為代表的古希臘不屬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呢?讓我們一起探索未知的答案,尋找當下的力量。
一、什麼是文明古國
蹉跎歲月,滄桑變幻,人類歷史在甘苦交織中不斷地擴展延伸,邁過了石器文明、青銅文明、農耕文明,步入了工業文明與科學文明交織的時代。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遼闊無比,永續發展的文明創造史。沒有力量能割斷人類生命的連續性,那麼也不能動搖人類文明發展的根基。
人們對於文明的解釋各不相同,根據《不列顛百科全書》和《大美百科全書》關於文明理念的綜合內涵,我認為孫皓暉先生關於文明的理論能概括出文明的內涵和外延。
文明是指與「野蠻」狀態相對應的一種人類自覺生存的高級狀態。這種生存狀態,包括了人類在自覺狀態下的一切基本方面,也包括它的整體形態。
上萬年前,分散的人類部落逐漸形成了各不相同但又相對穩定的原始生產方式。他們以不同的物質生產方式為根基,在各個地域形成了穩定的族群,創造了豐富的文明成果。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這些文明先後進入國家時代,形成了人類早期的文明古國。
我們無時不刻不在接受各種各樣的歷史問詢,但這並不能讓我們停下前進的腳步。今天是昨天的延展,昨天不斷在今天重演,而未來在昨天與今天的交織中沉澱和發展。我們應該完成對過去文明的批判性繼承,完成與歷史的精神銜接,對未來的方向做出清晰的判斷。
二、文明古國具備什麼樣的特徵
四大文明古國,是廣泛流傳的關於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地的統稱。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些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愛琴文明則未被包括在內。四大文明古國意義不在於其時間的先後順序,而在於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影響。人們一般認為,形成文明古國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城市的誕生
考古學家認為,對於文明的界定,應當有著足夠大的城市,這是區分原始聚落和文明的關鍵所在。世界四大文明均形成了自身大的部落聚集區,隨著人口的增多,對組織管理的要求也提高起來,這就形成了聚落溝通、行為規範等更高階的命題。
2.作為思想文化結晶的文字
文字是一個文明、一個社會賴以維繫與發展的基礎。有了文字,文明創造的成果能夠記錄、保存與傳播,促進該文明思想以及知識的積累。有了文字,文明之火才能克服人類記憶的短暫性缺陷,得以完完整整的保存下來。
3.象徵性的禮儀建築
象徵性的禮儀建築代表了一個文明精神以及思想上的寄託,這意味著這個文明已經有了維繫文明統一體的物質載體。比如說古埃及的金字塔,它已經不是一個平常的建築,而是法老的權力的象徵,是維繫法老統治的紐帶。
三、古希臘為何不屬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古希臘屬於次生文明,而非原生文明
文明是人類精神發展的外化,沒有人類精神活動的持續發展,便沒有文明的創造。所謂原生文明是指一個地區自然形成的不受外界幹擾的文明形態,按照孫皓暉先生對原生文明的定義:
一個文明具有沉澱、升華穩定化的樞紐時期,這個樞紐時期所形成的生存形態、生存法則,以及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等都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和傳承性,原生文明即為這種具有極大穩定性與傳承性的創始期文明形態。
古希臘文明實際上是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共同影響下成長的一個文明形態,屬於次生文明,在形成時間上比其他文明較晚。中國、埃及以及印度、巴比倫的文字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是本土人民智慧的結晶,古希臘文明則是由徵服他們的蠻族建立的,他們的文字繼承於腓內基人,而腓內基字母則是埃及文字的衍生文字。
此外,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培育、馴服的特色物種。古埃及、印度、巴比倫有著本土文明培育種植的小麥,而中國則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黍的國家。農業生產作物以及動物的種植與培育,說明了這個文明有著自身發展的相對獨立性,更能證明其是原生文明。
2.古希臘屬於海洋文明,其它文明屬於大河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具有著明顯的相似性,它們都處於北半球的北回歸線以北,在北緯 30度與35度。它們又都分別位於尼羅河、幼發拉底與底格裡斯河、印度河和黃河河畔的平原上。由於與大河的明顯聯繫,有人稱其為「大河文明」。大河流域為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錢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提出:
人類文化的最先開始,他們的居地,均賴有河水灌溉,好使農業易產生。人類文化始易萌芽。埃及尼羅河流域,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
在人類社會文明的早期,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較弱,因此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中心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四大文明古國都在河流沿岸。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古希臘文明卻走上了與其他文明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希臘地區沒有肥沃的大河流域一望無際的平原,連綿不斷地山嶺將陸地分隔成小塊,適宜農業生產的土地十分狹小,土地貧瘠限制了糧食的生產,人地矛盾突出。但是希臘海岸線長,港灣眾多,為希臘文明的海上活動提供了條件,它們形成了與大河文明迥異的「海洋文明」。
四、古希臘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
1.思想光輝照耀了人類世界
在哲學上,希臘誕生了「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被譽為希臘哲學的奠基人,其哲學思想成為世界哲學發展的借鑑,柏拉圖寫下了許多的哲學對話錄,其深刻的洞察以及深邃的思想影響了很多後世追求真知的人。亞里斯多德被成為古希臘全能的人,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物理學、詩歌學、邏輯學、動物學等諸多方面,留下了許多相關的著作,成為人類知識寶庫中的瑰寶。
2.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為了擺脫基督教日益腐化的世俗統治以及思想禁錮,開始學習古希臘的思想著作,從中汲取古代的知識,獲得反對思想封閉統治的利器,古希臘的精神遺產深深地影響了文藝復興運動。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學者們打破了思想的禁錮,重新審視和研究希臘文明,學習他們的人本精神,促進了整個歐洲的思想解放。
3.現代民主制度的借鑑來源
古代希臘是民主政治的搖籃,也是最早踐行民主政治的地方。希臘的民主是大多數人的民主,賦予了具有公民權的公民廣泛的民主權利。雖然希臘民主剝奪了奴隸的政治權利,仍然是統治階級的民主,但是它提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生而自由等觀點成為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石,影響了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
觀點
如果一個文明沒有自己的文化,這個文明註定要被歷史遺忘,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一個搖擺不定的部落。文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堙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是他們所象徵的精神,他們所代表的氣質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肉當中,成為我們不能割捨的一部分。人類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要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不斷尋找出符合現代需求的答案,而不是將對於文明的評價和認知固化下來,當做金科玉律一般束縛自己前進的腳步。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我們更要汲取中華文明的影響,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中華文明的強大與不朽,在其正源生成的階段,只有實現對於自身文明的批判性繼承,才能實現文明的延續與跨越。中華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確立起文明話語權,這是當代中華民族復興的條件,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史導論》 錢穆
《古代埃及與古代兩河流域》 日知選
《歐洲文明的曙光》 戈登柴爾德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 孫皓暉
《文明起源的地理分析》 王恩湧
《從四大文明古國興衰看中國文化自信》 陳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