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供好信息,歡迎您關注、轉發和點讚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徽州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說徽文化少不了要說徽州的歙硯、徽墨等文房四寶。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黃山市的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探訪該館的「鎮館之寶」。該館副館長、研究館員章望南稱,對於博物館而言,其收藏的每件藏品都十分珍貴,如果一定要按「鎮館之寶」來評定藏品,該館的國家一級文物——北宋「文府」墨錠,可以算是鎮館之寶了。
文府墨
積水中發現文府墨
「『文府』墨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出土唯一的北宋時期墨錠。」黃山市的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章館長用這句話涵蓋了「文府」墨的歷史價值。
這錠墨長8.3 釐米,寬2.7 釐米,厚0.9 釐米,重18.2 克。看起來不起眼,卻是從千年前的北宋時期墓葬中出土的,是在文物界聞名遐邇的徽墨珍品。
據知,1978 年,祁門縣城區的茶科所基建工地施工中,施工人員發掘出了一座古墓葬,立即層層上報,引起省文物部門高度重視,省考古所、省博物館及徽州地區博物館及時派員趕到祁門縣,立即對這座古墓進行勘察和清理。
文府墨 出土的大致區域
在墓葬清理中發現了金絲楠木棺槨,說明了墓主的身份非同一般,不是官宦就是富貴人家。清理中,發現了一枚「崇寧重寶」大錢,兩枚「太平通寶」小平錢,一把木尺,這些文物能基本確定該墓葬大致是北宋時期的。
最後,挖掘人員在棺底積水裡竟發現了一錠墨。墨呈扁長方形,墨的上端殘缺五分之二,中部裂為兩截,由於正面殘留楷書「文府」二字,故命名「文府」墨。
經專家考證,這錠「文府」墨為北宋時期製作,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而墨歷經千年並在水中浸泡而不損,形狀大體未變,堪稱罕見,同時作為水中出土文物,在我國墨業也是首例。
年代久遠彰顯珍貴
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是安徽省內繼省博物館之後的第二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安徽省內目前地市級唯一的一家一級博物館。目前收藏有國家一級文物34 件、二級文物144 件、三級文物3913件,件件都是「寶物」。那麼,文府墨在這些珍寶之中,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章館長稱,目前國內出土的墨最早的應該是漢代的,在新疆地區有發現,墨呈條狀,曾在安徽博物院新館展出過。而我省收藏的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徽墨。文府墨作為徽州本地出土的北宋時期墨錠,年代久遠而顯其珍貴,更因其具有地方代表性,特色鮮明。而且,這也是目前為止國內考古發現出土的唯一的北宋時期墨錠,稀有而獨特。
「文府」墨出土時,因墨上的字跡難以辨識,曾有人認為是「大府」墨。後來,專家經過仔細鑑別後認定「大」字應該是「文」字,於是正名。
據《徽州府志》記載,徽墨始創於唐末,河北著名墨工奚氏因避戰亂帶全家逃至歙州(徽州前身),看到這裡有茂密松樹林和清澈的新安江,在這定居,重新開始制墨,不久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後主李煜視為珍寶,賜奚廷圭為墨務官,賜奚氏一家為李姓,從那以後世間便流傳著「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說,1121 年歙州更名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更名為徽墨,徽墨之名相傳至今。北宋開寶八年,南唐後主李煜被宋軍俘獲押往開封時,他隨身只攜帶兩件物品,一件是歙硯,一件就是徽墨。
曾經東渡日本展出
1985年4 月,安徽省文房四寶東渡日本展出,徽州的「文府」墨因為其很高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引起了日本文化界的極大興趣, 同時也萌發出諸多疑問,尤其是千年不變的徽墨究竟是如何生產、製作出來的。
章館長介紹,徽墨在選材和製作技藝上都達到了極致。最早的松煙墨是從松枝中提取松煙,加入動物膽、純皮膠、珍珠粉、冰片、純金銀箔等十幾種名貴藥材,所以徽墨又可入藥。製作出來的徽墨「堅如玉、紋如犀、色如漆」,「落筆如漆,萬載存真」。「文府」墨能在積水裡保存千年的奧妙,也就在於精選了上等材料和採用了精湛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正因為有了墨,我國歷代書法名家的珍貴書畫品得以保存,光耀千年,奠定了中國書畫的特殊風格和地位,眾多的典籍和拓片得以流傳於世,才有了我國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可以說,徽墨以其堅挺的身軀和純正的墨彩,書寫了中華文明的人文歷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吳永泉
提醒:
通過微信「歷史消息」查找,或在微信「搜一搜」輸入 新安眼及想獲取內容的關鍵詞,即可查詢閱讀 新安眼 發布的往期信息。
往期熱文,點擊藍色標題即可閱讀
來黃山看花海,走古道,還能爬西海大峽谷和天都峰了
李修松: 文化生態保護不妨樹個「徽州樣本」
黃山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黃山北站及新機場片區概念性規劃在推進
捐款倡議書︱請幫幫黃山這位警嫂
黃山要引進50名人才,這511人「入圍」,有你熟悉的嗎
池祁高速、黃千高速初步設計雙雙獲批,計劃今年開建
今年油菜花海何時最美?黃山氣象部門給答案,看這...
公安部交管局稱「扣分新政」被誤讀,處理流程沒變
黟縣這段新建公路將下穿兩條規劃高鐵,相關招標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