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月4日消息:2009年10月30日下午,昆明市公安局「打拐」專案組將近期解救的兩名兒童送到了他們親人手中。此次行動中,警方還抓獲了10餘名涉嫌拐賣兒童的犯罪嫌疑人。這也是昆明警方在今年全國「打拐」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取得的又一「打拐」戰果。
記者調查發現,東莞、昆明等地,存在著一個規模龐大的拐賣兒童行業。為了嚴厲打擊拐賣兒童犯罪,早在2004年6月,昆明警方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了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專業隊伍。2005年,雲南省公安廳就建立了自己的「打拐DNA資料庫」。
據報導,雲貴川地區是我國兒童的主要「拐出地」。而這幾年究竟整個昆明有多少兒童失蹤?昆明當地的公安機關沒有能給出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他們承認形勢確實嚴峻,也為此組織了一次又一次專項打拐行動。
這其中,2006年的一次打拐行動頗具代表性。
2006年元月1日,雲南省昆明市警方得到一條消息:一名雲南籍的女子要帶一個小孩從昆明賣到福建,已經約好在廈門火車站交接。昆明市公安局盤龍分局的警察們尾隨這名女子上了昆明開往廈門的火車。
在火車上,偵察員發現了那名拐賣孩子的婦女。為了便於監控,偵察員把座位調到這名女子的旁邊。
時任昆明市公安局盤龍分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康繼宏說:「這名女子還是高度地戒備,上火車到下火車將近40個小時,沒有離開過座位。」
在火車上,偵察員發現,這名婦女不停地給懷裡的孩子餵東西,根據經驗,偵察員判斷她餵給孩子的絕不是一般的食品。
康繼宏告訴記者:「他不斷地在車上向這名男嬰餵服鎮定藥,有時候這個男嬰哭泣一下,她還自言自語地說,『哎呀你別哭了,馬上就可以見到你媽媽了,我是帶你去找你媽媽』。」
服用了大量的鎮定劑之後,這名三歲多的男孩昏沉地睡去。為了不打草驚蛇,偵察員並沒有行動,而是選擇了繼續跟蹤。
40多個小時之後,火車到了廈門站。這名婦女抱著孩子下了車,偵察員緊緊地跟了上去。
康繼宏說:「到了車站以後,她在站臺上不斷用公用電話和那邊來接貨的人聯繫。」
過了將近20分鐘,另外一名婦女出現了,偵察人員判斷,她正是前來接頭的。正當兩人交接孩子準備離開時,警方決定立即行動,實施抓捕。
後來發現他們駕駛一輛轎車來接,車上還有一個這名女子的丈夫叫王生雲,警方把他們全部現行一起抓獲。
經審訊得知,這名叫王生雲的男子,是福建泉州市安溪鄉的農民,而來接頭的女子名叫陳光俠,是王生雲的老婆。抱孩子的婦女名叫楊士芬,雲南昭通人,孩子就是抱來賣給王生雲的。
一個販賣兒童的上家和下家落網了,警方原以為可以鬆口氣了,然而,讓所有的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發現的只是冰山一角。這起販嬰案背後竟然還隱藏著一個龐大的販嬰網絡。這起案件的起因,還要從一個普通的家庭說起。
「貨源」從何而來
金蘭榮,雲南宣威人,他和妻子長期在昆明打工,住在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2005年4月29日,三歲半的兒子金國正因為生病沒有上幼兒園,金蘭榮和妻子就把兒子獨自放在家裡。
像往常一樣,金蘭榮夫婦沒有鎖門,讓兒子獨自躺在床上睡覺。
中午11點半左右,金蘭榮夫婦回到家,卻發現孩子已經不見了。
在住所附近尋找了一天也沒找到孩子,金國正夫婦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於是他們馬上報了警。
接到報警之後,警方在附近的轄區內開始緊張尋找小國正。
小國正遲遲沒有音訊,金蘭榮夫婦心急如焚。
到了2005年8月1日,金蘭榮再次到昆明市公安局去反映孩子丟失的情況。這個時候,昆明市公安局已經接到了好幾起孩子丟失的情況通報。這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很快他們就成立了專案組。
孩子已經丟失了3個多月,茫茫人海中,到哪裡去尋找孩子的蹤影呢?就在警方的尋找陷入困境的時候,金蘭榮提供的一條線索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據金蘭榮反映,在兒子失蹤前,曾經有人看見他和同住在樓上的鄰居老海在一起,而這個老海幾乎沒有正當職業,平時行蹤詭秘。在掌握這一線索之後,警方馬上對老海進行調查,但是並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發現。
就在警方苦苦尋找證據時,案件突然出現了轉機。據云南保山警方抓獲的一名毒犯交代,尋甸人傅海中、劉國華等人在昆明專門從事拐賣兒童活動,而這個傅海中很可能就是金蘭榮提到的老海,警方立即對付海中和劉天榮的住處進行嚴密的監控。
在警方對其實行監控期間,付海中和劉天榮居然開起小賣部,做起了正當生意。
此時,線索再一次中斷。而就在這時,昭通警方傳來消息,一個叫常巧蘭的婦女因拐賣兒童在昭通落網。她無意中提到,和他一起拐賣兒童的人中間,有付海中和劉天榮兩人。
得到這一消息,警方立即對傅海中、劉天榮實施抓捕。經過連續突審,二人承認,正是他們拐走了3歲的小國正。
犯罪嫌疑人劉天榮交代:「傅海中也是鄰居,他發現這個孩子的父母不在家,就把這個孩子帶出來,打電話告訴我,我就帶走賣給了田井中。」
實際上,從2001年開始,他們就建立了這條販賣兒童的路線,被拐的孩子全部賣給了田井中。
人口販子也玩「家族生意」
在掌握了老海等人的罪證之後,警方立即趕赴四川西昌抓捕田井中,但卻撲了個空。
警方經過多方尋找,終於在田井中的老家——雲南昭通找到了他。
在對田井中的審訊中,警方吃驚地發現,田井中倒賣的孩子遠遠不止小國正一個。
犯罪嫌疑人田井中交代:「有20幾個。」
隨著警方調查的深入,有了更為驚人的發現,原來田井中家族的很多人都參與了販賣兒童的活動。他的妻子孔令芬,是田井中最得力的助手,小舅子孔令中負責與在昆明的劉天榮進行聯絡。
據田井中交代,這些年他從昆明、昭通等地買來的20多個孩子全都由他親自送到福建,並且賣給了一個叫「王老闆」的人,小國正也在其中。
田井中的落網,這條販賣兒童的路線圖又從四川延伸到了福建,那麼,福建的這個王老闆究竟是誰呢?田井中只記得王老闆50多歲,住在福建廈門安溪縣的長坑鄉,找到了王老闆,就能找到孩子的下落。雲南警方根據這條線索,幾經周折,終於查到這個王老闆真名叫「王金木」。於是他們立即趕往福建,繼續追蹤王老闆。
然而,尋找王金木的難度遠遠超出了警方的預料。由於語言不通,他們不能到村子裡去挨家排查,而陌生人在村子的出現,也容易引起懷疑,打草驚蛇。很快一周過去了,他們一無所獲。
就在雲南警方苦苦尋找王老闆下落時,從福建泉州警方那裡傳來了一條重要線索:2006年1月1日,雲南一名婦女將從昆明帶一個小孩到福建賣給「王老闆」,約好在廈門火車站交貨,這成了警方抓獲王老闆最好的一個機會。
於是,昆明警方尾隨楊士芬在廈門抓獲的王生雲成為警方重點核實對象。他和田井中交代的王老闆之間是否有關係呢?
康繼宏說:「對他的戶籍資料進行排查,發現他的父親跟田井中所描繪的年齡段和住的地方比較相似。我們就把他父親王金木的照片傳回昆明,讓關在看守所的田井中進行辨認,田井中認出王金木就是王老闆。」
事情的進展再次出乎昆明警方的預料,沒想到廈門落網的王雲生的父親,居然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王金木。有了這條關鍵線索,在泉州警方的配合下,雲南警方很快就抓獲了這個一直躲在幕後的王老闆,並從他的家中抄出了3個記滿了電話號碼的小本子。
在這個電話號碼本中,警方看到了田井中、孔令中等人的電話。這些號碼都被劃上了橫線,這些橫線又意味著什麼呢?
據他兒媳婦交代,這些被劃線的表示孩子已經成交。
警方還在王金木家中發現了兩張手寫的和議書和和約。
王金木說,寫這樣的保證書是為了向買主證明孩子不是偷來的,好賣出個好價錢。 「我們那邊的人做生意很講信譽,如果是偷人家的,我們不能幹,我跟我的上線說,千萬不要幹,這個是殺頭的問題。」
據王金木交待,2000年他認識田井中和孔令中、孔令芬後,一共從他們手上買過20多個孩子,全部賣到了附近的村鎮。
發現電話號碼本,為警方破獲這起特大販賣兒童案,提供了鐵的證據。可是,在這20多個被倒賣到福建的孩子當中,誰又是金蘭榮夫婦苦苦尋找的小國正呢?王金木向警方交待,他把小國正賣給了當地一名叫王蘭的婦女,於是,警方立即調出王蘭的戶籍進行追查。
警方經過排查,終於確定了其中一位王蘭很有可能買走了金國正,然而在警方對其進行調查時,她卻拿出醫院的證明,說自己不能生育,家裡根本就沒有孩子。
民警賀鵬介紹:「我當時沒有什麼證據,然後就把她放走了。」
警方再次進行調查時,發現這個王蘭確實買過一個孩子。
經過反覆做工作,王蘭終於承認他曾經買過一個男孩,但是卻拒絕交出。
她說:「你要把我帶走可以,反正我不交這個小孩。」
在當地派出所的協助下,經過20多天的努力,王蘭終於同意把小國正交到派出所,而這時,王蘭的親屬們卻堅決阻止。
賀鵬回憶到:「全部親屬,大概有四五十人,就圍這個派出所,不讓我們把小孩帶走,後來當地公安給驅開一條道,我們才上了車,像逃跑一樣。」
2006年4月25日,在被拐走一年之後,金國正終於回家了。
高昂的尋親成本
每一起丟失、販賣孩子的事件,往往跨越省份,而且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為躲避追捕往往把他們拐到很遠的外地。這樣,給孩子的父母留下的就不僅是心靈的痛苦,還有尋親路上沉重的負擔。
在王金木一案中,警方最後解救了28個孩子,花費了上百萬元,這些經費平均到每個孩子身上,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參與解救的民警李寧說:「差不多3到5萬吧,解救一個孩子,成本還是很高,而且大家都比較節約了,出去經常吃點快餐,吃方便麵。」
在昆明最容易丟失孩子的城中村,記者了解到,這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孩子多,平均每家都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由於父母忙於打工和做小生意,許多孩子幾乎無人看管,處於放養狀態。而這往往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近年來,城中村就有200多名孩子丟失,雲南警方調動了上萬名警力,花費了600多萬元,全力尋找。但由於這樣的案件大多是跨省進行販賣,而尋找孩子的途徑單一,成本較高,找回孩子的比例依然很低。
面臨尋找失蹤兒童難題的不僅僅是昆明。2004年8月,福建警方歷時兩年多,解救了44名被拐賣的嬰兒,而這次尋親行動動用了上百名警力,耗資近500萬元。而2006年廣西柳州警方破獲的9起販嬰案中,找回的失蹤嬰兒也只有9名,不到當年失蹤兒童的十分之一。缺乏有效的尋親網絡,尋親成本極為高昂已經在嚴重製約著全國各地尋找失蹤兒童的效率和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