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作為寫在大地上的歷史,地名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內涵。一個臺灣地名,就是一個歷史片段,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猶如陳年老酒,甘醇綿厚,愈久彌香,值得我餘生慢慢品味。」5月16日,與記者聊起新書《臺灣地名溯源》(海風出版社出版),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陳名實的言語中透著幾分謙遜。

  對臺灣歷史文化十分關注的陳名實,對臺灣地名亦有濃厚的興趣。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冠以故鄉地名,以慰思鄉之情

  「臺灣的漢族人口基本上都遷自閩粵兩省,當年他們的祖先到臺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習慣將落腳地冠之以大陸家鄉的地名,以慰思鄉之情。」 陳名實認為,臺灣眾多的地緣村和血緣村,是海峽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的最好體現。

  《臺灣地名溯源》指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第二年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並廢除明鄭時期東寧、承天府等地名,設立臺灣府,隸於福建省,地名均取自然地理名稱,臺灣作為指稱全臺的行政地名至此確立。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後,閩南民眾開始大量遷到臺灣。雍正以後,廣東的客家人開始大批前往臺灣。在對臺灣南部土地的開發中,由於開發者大部分是無資力的佃農,因此以同宗族、同鄉組成村落,藉以有無相通、守望互助,由此形成地緣村和血緣村,其地名有著十分明顯的閩粵情結。

  地緣村也稱冠籍地名。清代部分閩粵人民由於生活所迫遷徙臺灣,他們十分思念家鄉,其安土重遷之情,表現在其移民地所建的新聚落,不少冠以故鄉閩粵兩省各府所轄的地名,形成冠籍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龍巖厝、福州厝、潮州裡、饒平厝等。

  「臺灣有九個地方以泉州為名,其中五個都稱為泉州厝。」陳名實說,「臺北近郊有個風景名勝叫芝山巖,芝山這個名字就來源於福建漳州。明末清初,漳州人黃澄清落腳臺北近郊,便以漳州芝山作為新闢居地的名稱,讓世代不忘大陸祖籍地。」

  陳名實研究發現,這種積澱著海峽兩岸地緣信息的冠籍地名,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家鄉的認同,他們認為在臺灣新開闢的聚落是家鄉的延伸與擴展。

  血緣村也稱冠姓地名。由於清代臺灣治安不穩,移民故以宗族血緣相互集結,藉以合力拓墾。所以,同血緣姓氏關係的,常結合形成一個聚落或聚落的一部分,並在聚居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形成冠姓地名。例如,臺南縣的謝厝寮,迄今謝姓仍佔半數;六甲鄉的三姓寮,就是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的。

  陳名實說:「在當今臺灣的地名中,仍有不少姓後附加厝、厝莊、寮、屋等的地名,如黃厝莊、劉厝等冠姓地名在臺灣聚落髮展史上有許多,這體現了臺灣民眾對大陸宗族親緣的認同。」

  臺北的老街,迷你的大陸版圖

  「地名文化作為臺灣地域獨特的文化外衣,在其形成過程中,

  不同程度地受到大陸的影響,這使得臺灣各地的地名文化中滲透著一股濃厚的大陸情結。」在陳名實看來,氤氳了深厚地域文化情結的臺灣地名,其中有歷史文化的積澱,有民族的感情,有地域的特徵,有生命的孕育。

  1945年臺灣光復以後,臺灣當局強化民族精神教育,廢除都市中的町,改為段,把很多日式地名改為有中國氣息的名字。比如,改花蓮地區的日式地名「日出」為「電光裡」,改「吉野」為「福興村」等,以消除殖民文化影響。

  「臺灣當局在對地名命名的過程中,注重宣傳中華文化,介紹中國大陸地理知識,增強民眾的中國意識。」陳名實說,臺灣地名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文化同一性,說明臺灣的本土文化實際上就是中華文化在臺灣的體現。

  在臺北的老城區,路名儼然就是一個中國大陸版圖的縮影,街道名大致是按照中國城市的東南西北位置去命名。

  比如城市街道,往往東部叫南京路,西部叫長安路,吉林路在東北邊,桂林路則在南面,所以早期在臺北市,只要你熟悉中國地理就不用怕迷路。

  陳名實說,臺北附近有座草山,蔣介石一度住在此地,為避諱「落草為寇」,1950年改地名為「陽

  明山」,因為蔣介石最喜歡明朝大儒王陽明的學說。如今,這座山的名氣比湖南的陽明山大多了。

  從地名溯源可知,釣魚島是中國的

  去年以來,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動作頻頻。對於這種拿別人的東西進行「買賣」的行徑,《臺灣地名溯源》一書有何回應?

  「釣魚島是中國的,從臺灣地名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證據。」陳名實告訴記者,據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的《皇清中外一統輿圖》,在圖中卷六、卷七、卷八的福建臺灣部分,就明確標明釣魚島諸島屬於臺灣管轄。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行為是荒唐的,也是非法的,並且註定是不可能得逞的。」陳名實說,從地名溯源的角度對臺灣地名進行研究,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臺灣的歷史發展進程,對增強民眾文化認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為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學研究所編審、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著有《福建愛國名人》、《閩臺儒學源流》等書的作者,陳名實向記者透露:「我將對臺灣地名作進一步研究,目前正著手出另外一本書——《臺灣地名中的中國意識》。」(本報記者 樹紅霞 文/供圖)

相關焦點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這種積澱著海峽兩岸地緣信息的冠籍地名,是臺灣民眾對大陸家鄉的認同,他們認為在臺灣新開闢的聚落是家鄉的延伸與擴展。在臺灣,大陸移民以宗族血緣相互集結,形成聚落,並在聚居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形成冠姓地名(血緣村)。例如,臺南縣的謝厝寮,迄今謝姓仍佔半數;六甲鄉的三姓寮,就是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的。
  • 大陸學生看臺灣:臺北城區的街道名
    享用完臺北美食之後,偉琦還告訴我們,在臺北的老城區,路名儼然就是一個中國大陸版圖的縮影,街道名大致是按照中國省份和城市的東南西北位置去命名。比如城市街道,往往東部叫南京路,西部叫長安路,吉林路在東北邊,桂林路則在西南面,所以早期在臺北市,熟知大陸地理的人,想要在臺北市迷路,基本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享用完臺北美食之後,偉琦還告訴我們,在臺北的老城區,路名儼然就是一個中國大陸版圖的縮影,街道名大致是按照中國省分和城市的東南西北位置去命名。比如城市街道,往往東部叫南京路,西部叫長安路,吉林路在東北邊,桂林路則在西南面,所以早期在臺北市,熟知大陸地理的人,想要在臺北市迷路,基本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 臺灣:地名習俗留下痕跡 「日本情結」仍在作怪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60周年紀念日。從1895年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到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日本佔據臺灣整整50年。時至今日,在臺灣還有不少日本的痕跡。  地名、習慣的影響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地名。臺北年輕人最愛去的西門町,一聽就知道其名字源於日本;高雄原名「打狗」,日據時代才改為現名。
  • 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比如高雄舊名為打狗,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打狗打貓都是地名,接下來不會有打老鼠吧?」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臺灣士林夜市攤主紮根大陸的「味道」情結
    中新社石家莊9月20日電 題:臺灣士林夜市攤主紮根大陸的「味道」情結  作者 李茜  連日來,每當河北省會石家莊夜幕降臨,來自臺灣的53歲蚵仔煎鋪老闆陳忠雄便格外忙碌,他不僅要照顧自家店鋪生意,還要到其他攤鋪轉轉,看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 看到臺灣的這些路名地名,每一個大陸遊客都感到很親切
    去過臺灣的遊客,都會對城市的路名地名感到親切。走在臺北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路牌不但跟大陸城市的顏色和設計風格很像,而且名字跟大陸城市如出一轍。那麼,臺北的這些路名地名當初是怎麼命名的呢?東西多照城市來分,比如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等等……鄭定邦就照著上海的方法,用了大陸地名做臺北的路名。首先畫出臺北的主幹道,國父孫中山很偉大,所以臺北的南北的主幹道是中山南北路,將其分為南北的是忠孝東西路,兩者在臺北車站動邊的十字路口交叉,這樣臺北就被分成了四大區域。
  • 漲姿勢啊,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比如高雄舊名為打狗,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打狗打貓都是地名,接下來不會有打老鼠吧
  • 臺灣的地名
    最開始浮現的詞彙是另一個地名——「南投」,它們的名字如此接近,讓人覺得它們也許是被人們用同一種命名方法在相近的時間裡創造的。在臺灣,這種由原住民語言或者外來語言音譯而來的名字還有很多。比如臺灣的別名「福爾摩沙」(Formosa)就是如此得來。相傳葡萄牙人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經過臺灣,驚嘆於島嶼之美,不禁大呼「Iiha Formosa」,即葡萄牙文中的「美麗之島」。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採取臺灣元素命名地名,觀音山片區內臺北路等12條新路並非「首吃螃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便設立了臺灣街,並且由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親自題字;2005年,取意於「對臺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鍾宅灣更名為可以更好體現閩臺關係及廈門對臺交流優勢的五緣灣;2006年,小嶝島上離金門最近的一條海邊道路也正式命名為望金路,帶動了小嶝的旅遊。
  • 「打狗」「打貓」有緣由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比如高雄舊名為打狗,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打狗打貓都是地名,接下來不會有打老鼠吧?」
  • 臺灣的地名故事:高雄舊名打狗 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
    臺北寧波西街  原標題: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邰文欣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年01月16日第09版)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臺灣的地名,凝結著荷蘭侵略、鄭成功收復、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統治、兩蔣敗退臺灣等歷史痕跡,夾雜著臺灣各部落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日文等發音,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故事。
  • 臺灣的「日本情結」由何而來?
    臺灣的「日本情結」由何而來? 2016年10月19日 10:24:22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三)經貿交流:臺灣對日經濟地位有所上升  日本在臺灣二戰後的經濟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金門高粱酒成大陸以地名註冊的第一例臺灣商標
    金門高粱酒獲大陸商標註冊   商報訊 金門縣副縣長楊忠全21日在北京領取了商標註冊證書。至此,在大陸銷售多年的金門高粱酒,正式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商標註冊,成為第一例在大陸以地名註冊的臺灣商標。   據金門酒廠(廈門)貿易有限公司執行經理翁延齡說,獲準註冊的商標名稱,是繁體「金門高粱酒」五個字。
  • 臺灣中國國民黨官網仍有「熱河」「察哈爾」地名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範凌志】「西康」、「熱河」、「察哈爾」,這些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大陸地名,目前仍在中國國民黨官方網站中存在,是不是感覺很有「戲劇性」?2日,《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國民黨官網「申請線上入黨及回復原籍」頁面「出生地」一欄的選擇菜單中,所謂「中國35個行省」都赫然在列,而其中的臺灣地名只有三個:「臺灣」、「臺北市」、「臺中市」。
  • 臺北路名傳承中華文化 老城區如大陸版圖縮影
    中華路,仁愛路,廣州街,青島路,和平路……這些或大陸地名,或中華文化濃縮的詞語,讓臺北與大陸,與中華文化緊緊地聯結起來。  熟識了臺北之後,可以清晰地發現,臺北的路名有幾個命名的脈絡,一是中國大陸地名,二是文化地名,三是時代的遺蹟,四是民族地名。這些或歷史或文化的痕跡落在地名上,讓臺北更加文雅與親切起來。  先說說大陸地名。
  • 盤點臺灣那些有關大陸的路名,網友:大陸遊客倍感親切
    臺灣是一個非常適合旅遊的地方,去過臺灣的朋友們都知道,臺灣風景宜人,氣候溫和,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走在臺灣的街道上,很多大陸遊客都會對這座城市的一些路名和地名感到親切,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在臺灣,很多城市建築都跟大陸很像,並且就連路牌的設計樣式以及顏色都很大陸很像,最讓大陸遊客感到親切的應該就是路牌上的名字吧,比如:建設路,南京路,重慶北路…… 那麼這些路名都是因為什麼而命名的呢?
  • 大陸的臺灣情結
    精彩臺灣環島八日遊精益求精 隆重推薦: 品牌服務 值得信賴Ø 甄選酒店:採購當地優質酒店和溫泉酒店,豪華舒適,賓至如歸Ø 饕餮美食:涮涮鍋風味餐、海鮮風味餐、原住民風味餐、牛肉麵風味餐、臺式料理等等,當地夜市 高雄夜市 臺北夜市,三大夜市 一網打盡 暢享舌尖上的臺灣行程贈送
  • 臺北地名濃縮中國,高雄原來叫「大狗」!這是為什麼呢?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比如高雄舊名為打狗,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打狗打貓都是地名,接下來不會有打老鼠吧?」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臺灣的地名,凝結著荷蘭侵略、鄭成功收復、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統治、兩蔣敗退臺灣等歷史痕跡,夾雜著臺灣各部落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日文等發音,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故事。
  • 「大陸霧霾飄至美國西岸」?臺灣初二地理講義大肆抹黑大陸
    臺灣初二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中國臺灣網9月23日訊 繼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史後,臺灣初中地理講義(搭配教科書使用)公然出現大量造謠抹黑大陸的言論。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律師蘇逸修22日在社交媒體發出讀初二的女兒使用的由康軒出版社出版的地理科學習講義,講義中描述大陸的經濟情況是,「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提款機質量不佳」、「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等,引起網友熱議。蘇逸修表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現在不但孩子的中國歷史要自己教,恐怕連地理也是如此,「家長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