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安溪深度轉型 茶鄉譜寫新篇
金羊網 2018-12-15
全國媒體聚焦安溪「晉級百強」之路從國家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
12月3日至6日,由福建省安溪縣、泉州晚報社聯合主辦的「跨越四十年 晉級百強路」全國媒體總編(記者)看安溪大型採風活動在安溪舉辦,全國近40家媒體的50多位社長、總編、主任、記者參加活動。
採訪團實地走訪了聚豐工藝品公司、中科生物植物工廠、天電光電、尚卿鄉灶美村(中國淘寶村)、藤雲驛站創客空間(國家級星創天地)、尚卿鄉物流集散中心、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智造產業園、弘橋智谷(泉州)電商產業園、雲嶺茶莊園等地,感受安溪發展巨變和茶鄉之美。
從貧困縣到百強縣
一提起福建泉州安溪縣,很多人立刻會聯想起「一古三鄉」來。「一古」指安溪是千年古縣,縣誌記載於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迄今已有千多年歷史。「三鄉」,一指「名茶之鄉」,二指「藤鐵工藝之鄉」,三指「著名僑鄉」。
安溪曾是福建省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歷經改革開放的多年發展,從2002年起就邁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門檻,而且排名逐年上升。2017年,安溪位列綜合實力全國百強縣第65位、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第25位。
轉型升級,雙業齊飛
茶葉、家居工藝是安溪的兩張名片,也是安溪的富民之本、民生之基。
安溪開全國茶界先河,百萬重金獎勵制茶工藝大師,全國首創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推動安溪茶產業「二次騰飛」。安溪鐵觀音被納入中歐地理標誌協定談判目錄,在35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商標註冊,成為廈門金磚會晤、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重大外交活動用茶。
家居工藝業方面,安溪堅持緊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做足品牌、技改、人才「三項提升」,突出培育上市、搭建載體、營銷宣傳「三大重點」,獲評中國家居工藝產業基地、中國藤鐵工藝之都。2017年,全縣家居工藝產業總產值超130億元。
新興產業,千帆競發
安溪人意識到「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正大力改變「唯茶是農」和「一茶獨大」局面,加速產業轉型步伐。
安溪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在全省率先實現石材、黏土磚、造紙等全行業退出,引進並打造了湖頭光電產業園、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湖裡園、思明園、弘橋智谷電商園等現代專業園區,著力構建光電、生物科技、信息技術、高端智能製造等產業發展新格局。
其中,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屬於商務部與福建省政府共建項目,是福建省已建成的最大數據中心。
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安溪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過程中,探索總結出「三個首創」「三個落實」的成功經驗,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充分肯定。
「三個首創」,即首創縣鄉扶貧協會、首創鄉村講師團、首創「百企聯百村幫千戶」行動。通過縣鄉扶貧協會籌集社會資金,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通過鄉村講師團,面對面培訓、手把手指導,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通過「百企聯百村幫千戶」行動,發揮智力、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市場等綜合優勢,幫助困難戶等實現脫貧。
「三個落實」,即落實幫扶力量、落實長效機制、落實工作責任。解決好扶貧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真正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守住青山綠水,就是守住金山銀山。」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安溪在福建率先推行山長制,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制,與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融為一體,從「山頭一滴水」到「河裡一朵浪」,持續深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今年以來,全縣下達各種造林綠化任務22150畝,新增完成荒山或疏林地造林補植10500畝,完成造林任務32650畝。
30年前,安溪400多個行政村還沒有一寸水泥道路。現在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去縣城還通了高速公路。驅車行走在安溪境內的深山僻谷當中,坡連坡,嶺連嶺,滿目青翠,茶園飄香,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圍繞「慢生活」理念,安溪目前已投入5億多元,新增城市慢道22公裡和建設休閒廣場14萬平方米;先後投入十多億元,建設一批公園,公園綠地231萬平方米;投入3億多元,建設大龍湖詩詞長廊、茶都木棧道、灣美景觀長廊、茶文化長廊、自行車道、步行道。而今,全長約20公裡的綠道山線首期工程綠道北線建設施工順利推進,預計明年春節前部分綠道就可以向市民開放。
(文/圖 泉婉)
編輯: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