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塔鬥山風景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021-02-19 楓亭通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三面環山,東西臨海,有會元寺、玉皇殿、萬壽塔等,是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生態園林和山海河田於一體的遊覽勝地。楓亭鎮,自古是閩中沿海興化府莆田縣、仙遊縣與泉州府惠安縣交界處的商貿重鎮,暨今莆田市荔城區、泉州市泉港區、仙遊縣等三縣區交界處的交通要鎮,是聯繫湄洲灣南北岸的中樞和紐帶,是包含原泉州港、興化港在內的大湄洲港中心。塔鬥山上,天中萬壽塔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站在塔邊,環顧四周,可瞭望仙遊楓亭、莆田靈川、惠安南埔三地景象,盡收眼底。

     相傳漢元狩年間,來自安徽廬江的何氏往九鯉湖修仙,曾留駐於此,結楓為亭,楓亭因此而得名。從而使這個千年古鎮更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

 千百年來,八方遊客、文人名士絡繹不絕,來此觀光遊覽。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塔鬥山設壇講學;宋朝端明學士蔡襄、宰相蔡京、元朝狀元林亨、明朝布政司右參議陳遷等,都曾在此讀書,並題詩留字;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曾二度在太平港避風;歷史名人陳洪進、王十朋、戚繼光、陸秀夫、林蘭友、鄭紀也曾在塔鬥山詠詩作賦,讚譽楓亭塔鬥山景區的秀麗風光。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風光優美。這裡有塔鬥山、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景觀;有始建於五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墓";有蔡京墓、會元寺、朝天寺、蘭友祠、麟山宮、宋代古荔枝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七墩入塔、滄溪古橋、太平陂、楓港碼頭以及海安省級陸島碼頭等名勝古蹟和現代景觀;還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成為國內外遊客爭相觀賞的一大亮點,也為各方遊客展示了"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獨特風採。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以塔鬥山、蔡襄陵園、蔡京墓為主要景點,連接30多處景觀。塔鬥山形似麒麟,以天中萬壽塔作為麒麟之角,稱為"麒麟獨角"。塔之東有仿古建築的"天中玉皇殿";塔之西有始建於宋代的會心書院、文昌閣;山腰中有始建於唐代的會元寺。垂亭、石望柱、石雕和碑林石刻等組成。陵園碑林以楷、行、草、隸鐫刻蔡襄手跡詩文及古今名人頌文,全長134米,計12600多字,是迄今為止全省規模最大的碑林。陵園匯集古今文化、美術工藝之精華,建築造型巧奪天工。登山遠眺,縱覽山海河田,無限風光盡收眼底。蔡襄陵園由蔡襄墓、石儀門、端明樓、四垂亭、石望柱、石雕和碑林石刻等組成。陵園碑林以楷、行、草、隸鐫刻蔡襄手跡詩文及古今名人頌文,全長134米,計12600多字,是迄今為止全省規模最大的碑林。陵園匯集古今文化、美術工藝之精華,建築造型巧奪天工。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發展潛力。福廈公路、福泉高速公路、楓亭碼頭、海安省級陸島碼頭和正在興建的福廈鐵路、濱海大道、仙港跨海大道,使這裡成為東南沿海的重要交通樞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拔118米的塔鬥山就印證了我國古代的這一名言。

相傳漢代何氏九兄弟避亂由贛入閩,自福州輾轉南下,到仙遊的第一站就是塔鬥山。他們先是在山上伐楓架亭而居,懸壺濟世為生,後又相攜來到九鯉湖煉丹修道,乘鯉登仙。美麗的地名出自美麗的傳說。後人把塔鬥山周圍的一方土地叫做楓亭,而更廣大的區域叫做仙遊。仙遊縣山清水秀,人文鼎盛,山海川原兼備的楓亭鎮更是獨擅其勝。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和轉發。楓亭通聯繫微信號:ttgg0594

相關焦點

  • 塔鬥山印記
    山如眉黛,傲然挺立,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喧囂中,它給了我們一個釋放身心的棲息地——塔鬥山,是屬於你的,我的,我們的。天成一座山,山裡有座寺,寺裡有故事。從楓亭南大門出發,經過紅綠燈直走對面村道約摸300米,就到了塔鬥山一側的會元禪寺,楓亭二十四景中的第三景。
  • 塔鬥山公園對聯開始徵集啦!
    塔鬥山古蹟風景眾多,既有國家級文物天中萬壽塔、更有唐代的會元禪寺、會心書院、元代的肖妃墓、清代名家的書刻楹聯及天中玉皇殿和觀音巨像等景觀,是楓亭鎮集儒、釋、道於一體的名山。千百年來,關于楓亭人文的歷史幾乎不離塔鬥山,西漢時何氏九仙曾在塔鬥山折楓結亭,避秋寒霜露。南宋理學家朱熹在隱晦臺講學,手書「敬義堂」匾額。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有仙,仙指的是山神土地。不是所有的山都是有山神的,也不是所有的有水的地方都有可能有龍。山高不一定有山神,但山不高,就一定不會有山神。同樣,水深不一定會有龍,但是水不深,一定不會有龍。山神,按照玄學界幾千年來形成的共同認知,山神不是一座山,而是整條山脈的所有精華孕育而成的一種特殊的存在。
  • 仙遊楓亭加快推進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掠影
    該項目毗鄰麒麟山公園、塔鬥山風景區,採用新現代主義的歐式風格,集居住、商業、休閒、文化、娛樂、教育於一體,是楓亭鎮在引進現代城市建設項目中的重要一筆。 該項目分為三期,佔地約 550 畝,每一期都各具特色,一期以大型商業綜合體為核心,二期以塔東路林蔭商業為主線,三期以大型建材城為主題,整個項目的建設是楓亭在「三舊」改造中的經典案例。此外,中央公園三期、濱海財富廣場等一批重點商住項目也進展順利。
  • 莆田:塔鬥山公園竣工
    記者昨日獲悉,經歷7個多月的建設,塔鬥山公園二期工程已竣工。塔鬥山公園一期工程去年6月份竣工,二期工程建設按照「四季常綠、每季有花」的規划進行綠化美化,花果遊樂休閒區保留龍眼林現狀,適當點綴桃、柑橘等,在山腳平緩區套種油菜花、向日葵、百香果等,使得遊賞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慢道串聯原有的會元寺、觀音閣等景點,涵蓋人文、宗教、自然等元素。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詩就是說的這座山,老子特意趕來之地
    #創作一夏#人們經常會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麼你知道這裡所說的山是指哪裡嗎?今天小編就要說一下,這個有「仙「的山,他就是位於河南省欒川縣城東區的洛陽老君山,老君山風景區,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園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等一系列重要風景區。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山,指的哪座山?
    劉禹錫的「陋室」在安徽,「山不在高」的山為何在河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山,指的哪座山?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學生時代,能熟讀志誦的古文並不多,如果有,那麼,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絕對在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古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詩句到現在真是想忘都忘不掉。那這句千古流傳的名句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嗎?而且劉禹錫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這句千古名句。
  • 【周周有得玩】快來「塔鬥夕霞」, 這個夏天去這裡!
    哈嘍,小夥伴們,愉快的周末又將如約而至,對於在城市喧囂中生活久了的你來說,周末是否渴望去探訪一下城市周邊的古鎮,去感受豐富的人文古蹟,品嘗最特色的美食,正好廣電君有個好介紹,那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楓亭,它的名字因西漢何氏九仙結楓為亭的美麗傳說而得。
  • 肖妃故裡——仙遊楓亭輝煌村歡天喜地鬧元宵!
    元順帝嬪妃肖麗蓉,系福建仙遊楓亭塔鬥山後肖氏(今屬輝煌村)人。據《仙遊縣誌》記載:「元時連江裡(今楓亭)肖家女,選為妃。女方產時,屋後班枝花開,一樹花如芙蓉,今後肖即地也」(卷53·叢談)。  塔鬥山位于楓亭鎮東北面,處于楓江與大海之間,是楓亭出海的門戶,山上的「會心書院」,培養了不少人才,其中傑出的代表有陳洪進,蔡襄及胞弟蔡高,蔡京及弟蔡卞,元狀元林亨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走進和縣陋室
    唐代和州(今屬馬鞍山市)州署所在地歷陽鎮東南,有一處不起眼的房舍,是時任和州刺史劉禹錫所建,為其取名:「陋室」,又以陋室為題作了一首駢體銘文《陋室銘》。陋室規模不大,並未引起時人的注意,但《陋室銘》寫得極佳,被人爭相傳誦,陋室也隨之聲名遠播,以致於後世時有修葺。
  • 真正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因寺而出名
    古蹟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壽塔、法海洞、妙高臺、楞伽臺(又名蘇經樓)、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等。金山是江南佛教聖地,金山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總共有81位方丈。清朝時期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清康熙帝曾親筆題寫"江天禪寺"。金山寺之所以歷久不衰,並非因為其奇特的建築格局,而是因為它深厚的歷史積澱。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起武夷山的文化,有一個人名必然會提及。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嶺山森林公園
    在公園的高山密林中,有許多形象奇特的山石,如插旗石、麒麟石、蓮花石、情侶石,其形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獸、似物,栩栩如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石洞主景區擁有觀音寺、一尊大佛及一座仿古長城。觀音寺向來香火鼎盛,仙氣十足,名聞遐邇;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便開,笑世上可笑之人",誠心一拜,便豁然開朗。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白居易
    據說,白居易自家釀的酒品質十分高,即使與那些名揚四海的好酒相比亦毫不遜色。裴度對白居易有知遇之恩,因此白居易對裴度一直非常尊敬。因此,每次喝酒,白居易一定會把裴度奉為座上賓。除了裴度之外,還有一個人就是劉禹錫。自從元稹去世後,白居易便少了一個可以與他喝酒應和的人,而劉禹錫的出現卻恰恰彌補了這種空白。劉禹錫的才情比之元稹也絲毫不遜色。
  • 南懷瑾老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俗語說人不要做官,一做官就有『案牘之勞形』。」我怕他不懂就寫給他,他一看懂了,我說:「此文出處在哪裡?我想你不知道。很短一篇文章,我們從小背的,背了一輩子有用處的,叫做《陋室銘》,唐朝的文人劉禹錫作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南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旺季人雖不少,然而進入山中行至不久,仿佛登時遠離塵世。大概是樹木豐茂之故,不久後便覺身邊已然空無一人,山間風勢較強,在竹林間迴旋,有時一陣罡風破林而來,吹得人心中一驚,不禁側身避開。伴著風聲的還有鳥鳴,二者起起伏伏,山風呼嘯,鳥鳴清脆,聽風而不見風,聞鳥而不見鳥,只見得樹林搖曳,雲捲雲舒,大有探尋秘境之感。
  • 書法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譯文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於深,有蛟龍潛藏就顯示神靈。這雖然是間簡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