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020-08-14 市井天涯旅行

于衡山俯瞰南嶽區 | by 小道亦然


走遍五嶽,終究發現,西嶽雖險,岱嶽雖雄,嵩嶽雖峻,北嶽雖幽,終不及南嶽衡山來得親切。


畢竟居所離衡山不遠,這樣說可能有點私心了。誠然,衡山的海拔無法同恆山相比,險峻無法與華山並論,文化淵源無法媲美泰山,文物古蹟亦不及嵩山。然而,衡山的氣息——秀美的,幽深的,宗教的,空靈的,獨樹一幟,無可比及。


(一)秘境


在華夏史的開端,中華文明集中於中原地區。處於黎苗族生活的廣大南方地區,南嶽並未被記載在正史上。唯一可見的最早證據來自戰國時期《慎子外篇》:「(舜)遂南巡,五月至於南嶽」,大概就是衡山。如今衡山上確有一塊禹王碑,或可以為一證。


禹王碑遺蹟拓印。 | by 小道亦然


然後,衡山似乎脫離了眾生。在被列為旅遊景點之前,衡山或為老道高僧所鍾愛,或為南謫士子提供感懷之所,或為罹難之將安置庇護之處,不問塵世,自覓得清淨之處。


經常拜訪衡山。旺季人雖不少,然而進入山中行至不久,仿佛登時遠離塵世。大概是樹木豐茂之故,不久後便覺身邊已然空無一人,山間風勢較強,在竹林間迴旋,有時一陣罡風破林而來,吹得人心中一驚,不禁側身避開。伴著風聲的還有鳥鳴,二者起起伏伏,山風呼嘯,鳥鳴清脆,聽風而不見風,聞鳥而不見鳥,只見得樹林搖曳,雲捲雲舒,大有探尋秘境之感。有時峰迴路轉,突然看見一汪泉水,或是一面峭壁,掛著三三兩兩的綠藤,運氣好時還能遇到一兩句石刻——這種偶遇的欣喜感,大概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得到吧。


衡山號稱四絕: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藏經殿之秀,祝融峰之高。通常人們都會選擇遊覽最為著名的祝融峰,這也使得若選擇直達祝融峰的路,到了山頂時會遇到大量人群。既然古人已經為我們總結好四處勝景,那麼,其他的山路又何妨一試呢?衡山秘境,總有新的景色待人探索。


冬日枯林。 | by 小道亦然


(二)釋道


衡山的建築,多半是近現代重建的,單單從文物價值而言可能略遜一籌。然而,當到了宗教領域,衡山在中華名山中一定擁有一席之地。


道家最早覓得衡山這一處勝地。東漢末期張道陵最早來到衡山,其後鄧紫陽,張太虛,李泌等紛至沓來,求仙訪道。釋家也不示弱,六祖之下,傳道兩家,其中一家便是南嶽,以懷讓法師為代表。


祝融峰聖帝殿,燈火迷離。 | by 小道亦然


令人驚訝的是,佛道兩家並無爭端,反而互相接納。南嶽山中一時寺觀林立,而多藏於深山巨谷之間。有時霧氣升起,寺廟道觀的飛簷若隱若現,誠可謂「禪房花木深」。


雲霧中,廣濟寺仿佛海市蜃樓,僅餘淡影。 | by 小道亦然


曾另闢蹊徑,繞過遊人眾多的大路,朝著廣濟寺方向行走,一路間儘是山石樹木,荒無人煙,走著走著突然有種「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畏懼感,不由得放慢腳步。到了開闊處找一塊石頭落座,正要思忖是否繼續往前攀登,忽然發現對面的雲霧間似乎隱約現出寺廟的灰牆,不由得心中一喜,自然邁動腳步。果不其然,廣濟寺正靜靜地立在紫蓋峰下。寺廟很新,由宗顯法師重建,寺廟中多為磚石結構,屋簷也沒有很好地仿照古代形制,然而在衡山整體自然環境的渲染之下,寺廟與道觀的宗教感便不需年代的加持了。深山藏古寺,我以為,二者取其一便足以有莊嚴之感。南方的獨特自然環境,造就了南嶽的獨特優勢,雲霧繚繞,山色空濛,青苔老樹,自然使得受中國傳統保守思想影響下的宗教覓得方外之地。


南嶽雲海。 | by 小道亦然


(三)食味


私以為,湘南地區的至味,非南嶽莫屬。人皆言衡東所謂「土菜」風味無窮,然而由於食材本身的優質,使得南嶽更勝一籌。


那麼,什麼是南嶽的代表風味呢?衡山的風味,不可以憑藉幾道菜來衡量。山腳下,各家土菜館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戲。但是不論如何變化,辣,在所有菜餚中的分量,是不可忽視的。


不必糾結,拿到菜單,先問出最新鮮的食材,再憑個人第一眼的喜好便可下單,在南嶽,幾乎所有被冠之以「野菜」頭銜的蔬果都是從山中所摘,因此,新鮮度便成為了首屈一指的衡量標準,找準了那幾道最新鮮的菜,這桌將至的佳餚便成功了一大半。點單後,「農家菜」的魅力便凸顯出來——不必拘泥於手機,可能農家房屋後便是一座南嶽小小的餘脈,隨著店家的指引,繞著小山轉轉,看著農家雞犬相聞,菜圃蔬果豐茂,待到稍稍微汗之時,便上桌大快朵頤,真可嘆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包含於飯菜中的,或許不再僅僅是柴米油鹽,更是山村人家的樸實勞動,送入口中,親切之感油然而生。


衡山土菜館,往往就是在那一棟不起眼的小屋,升騰起至味氤氳。 | 圖源網絡


南嶽的魅力,大抵是如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一座山有了所謂的「仙氣」,那麼它必不會受大眾對名山的定義所限制了。就算是最為樸實的農家飯店,當這些低矮的房屋同綠意盎然的山色互相映襯,水村山郭酒旗風的古意頓時襲上心頭,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世俗的仙氣呢?


文|小道亦然

圖|小道亦然

編輯|行止天涯 小道亦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市井天涯」

相關焦點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嶺山森林公園
    在公園的高山密林中,有許多形象奇特的山石,如插旗石、麒麟石、蓮花石、情侶石,其形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獸、似物,栩栩如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石洞主景區擁有觀音寺、一尊大佛及一座仿古長城。觀音寺向來香火鼎盛,仙氣十足,名聞遐邇;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便開,笑世上可笑之人",誠心一拜,便豁然開朗。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的青藏之行
    如此這般到了半山腰,看著前方越來越多密集的牛糞,拖著自己早已氣喘籲籲地身體,任命般地只能接受不得不踩牛糞前進的事實。他在而它在那裡並不言語,不做解釋,靜靜地在那兒等待,等你接近它,了解她的內心。經幡的顏色排列有的獨特的規律,藍白紅綠黃五色,象徵著土、水、火、風、天。
  •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三面環山,東西臨海,有會元寺、玉皇殿、萬壽塔等,是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生態園林和山海河田於一體的遊覽勝地。這裡有塔鬥山、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景觀;有始建於五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墓";有蔡京墓、會元寺、朝天寺、蘭友祠、麟山宮、宋代古荔枝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七墩入塔、滄溪古橋、太平陂、楓港碼頭以及海安省級陸島碼頭等名勝古蹟和現代景觀;還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成為國內外遊客爭相觀賞的一大亮點,也為各方遊客展示了"海濱鄒魯"、"文獻名邦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梵淨山很符合這句詩的意境,只是遊客太多了
    山體很符合古人的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意境。
  • 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下半句更精髓,聽懂的受益一生
    導語說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句話的,自然也就知道這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的本意是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是名山;而水也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就有了靈氣。
  •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八十七神仙卷)其一: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定這個寺院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定這個寺院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文圖丨二指禪掌門正定不算大,一條滹沱河繞城而過。這裡三國時出過常山趙子龍,唐朝時又出了義玄禪師。現在臨濟寺中的澄靈塔是義玄禪師的舍利塔,始建於唐,是一座八角九級密簷式塔,高30.47米。古塔造型挺拔峻秀,雕飾華麗,梁思成先生讚譽為「清晰秀麗,塔中之上品」。說實話,傳說中的臨濟寺並沒有想像中的雄偉壯觀,和其他寺院比起來,也算不上出類拔萃,我想,它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澄靈塔和「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這一說法吧。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最著名八首詩,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首劉禹錫的《陋室銘》,短短81個字,卻以超高的水平寫出了陋室之高潔,為後人所喜歡,傳唱久遠。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曲阜九仙山拜菩薩,欣賞金秋的美
    婆家、娘家都非常開心,自然對我也是寵愛有加!可好景不長,也就三個多月吧,意外發現孩子胎心停跳,已胎死腹中!也不知是什麼時間的事情,醫生也沒法判斷,只能住院進行清宮術!和普通流產不同的是,這是死胎,已在腹中乾結,需要提前輸液,養幾天,才能做手術!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下寒流曲曲清。《武夷山志》記載,武夷自開闢以來,天造地設,其山之嵌崎險峻,水之曲折瀠洄,若鬼斧神工,莫可窺測。海內山水之靈異,於斯為最,秦漢以來,歷為方士羽客隱遁之所。相傳秦時有神仙降山中,自稱武夷君,受玉帝命,統率諸地仙,於是以「武夷」為山之名。武夷也成為地仙之宅,為各路地仙會聚之所。
  • 訪墓記·劉禹錫墓丨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詩人名片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墓在河南滎陽檀山。◆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1178年前,71歲的劉禹錫,在病中回憶過往一生,寫下《子劉子自傳》。其自銘曰:「不夭之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寢於北牖,盡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時兮。」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國唯一以神仙命名的景區,多個劇組在此取景
    初中語文課本裡,有著劉禹錫的一篇短文,名為《陋室銘》,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前面開頭的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意思指的就是只要人有高尚的情操,那麼不管去到哪裡都是能夠出名的地方。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參考
    《陋室銘》流傳至今,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已成為形容高手在人間、臥虎藏龍的千古名句。其實,這句詩不僅寄託著劉禹錫低調中的自信和優越感,而且對現代的買房一族有著啟示作用。
  • 海拔不足百米,歷史擁有1700多年,九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國慶去的那個時間門票是25元(曾有聽說傍晚5點後免門票,不知是不是真的),門口有停車場,按照每次停車費5元,在進入九日山景區前需要出示閩政通裡頭的健康二維碼進行掃描,確認沒問題後方可放行進入。泉州在歷史上,其本身就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市內建築風格迥異,有萬國建築園之美稱。
  • 泉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惠安●山上的故事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探訪惠安山嶽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後來又有個有趣的傳說流傳開來。話說那元朝年間,兵荒馬亂,有位知府看破紅塵來到虎嶼巖開山建寺。由於神靈顯應,寺中香火旺盛,來往的僧尼香客眾多。如此一來,膳食成了個大問題。傳說豬母洞中的石母豬有所感應,從「石屁股」中放出大米來,供應當天使用。
  • 泉州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收錄於話題惠安●山上的故事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探訪惠安山嶽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錢」之一字,沾點俗氣又偏偏大家都喜聞樂見,淨峰山為何又叫「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膳食難題終於得以解決,後來一個新來的僧人,出於貪婪便想偷偷把米孔鑿大,多流出些大米,卻不料自此豬母洞中再也不產出大米了。
  •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你不知道的「茶陵仙境」
    聽說茶陵有數不清的「仙」,聽著都帶勁兒,讓人浮想聯翩,飄飄欲仙,你知道哪些「仙境」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雲 陽 仙 茶陵名山雲陽山也叫雲陽仙,唐初始封為南嶽。素有「神農故邑,南嶽行宮」之美譽。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中國古代文人騷客的詩詞有很多描寫登山的感慨,  當時的一些主流詩人。比如唐代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明四家」唐寅的「空山絕人跡,闃寂如隔世」。再比如梅堯臣「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等等。登高望遠,盡收美景。登山也不在多高的山,但往往遊的是名山大川。山有五嶽,峰在奇駿,大山宏偉,小山秀美,一朵蓮子深藏奇潭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廬山海拔1474米為何能成納涼勝地和十大名山
    《陋室銘》裡有如此佳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廬山有氣象記錄的最高只32℃,最低在-16.8℃。春季是11.5℃,夏季為22.6℃,秋季則為17.4℃,冬季常在1℃左右。,分成並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
  • 和表妹一起去衡山旅遊,真的很漂亮,你們喜歡南嶽衡山嗎?
    南嶽衡山是5A級景區,有很多景點和美麗風光值得欣賞遊玩,因為衡山是道教和佛教名山,所以遊客可以一邊遊玩邊祈福。如果你還沒來過湖南的南嶽衡山,還沒欣賞過這裡壯麗景色風光,有時間的話一定要來看看,大好河山等著你的到來。遊衡山 必備品:水,最好一人一瓶,麵包,自拍杆,手機,水果等,最好帶著好心情,裝備儘量從簡!這裡從每年4月開始就是旺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