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衡山俯瞰南嶽區 | by 小道亦然
走遍五嶽,終究發現,西嶽雖險,岱嶽雖雄,嵩嶽雖峻,北嶽雖幽,終不及南嶽衡山來得親切。
畢竟居所離衡山不遠,這樣說可能有點私心了。誠然,衡山的海拔無法同恆山相比,險峻無法與華山並論,文化淵源無法媲美泰山,文物古蹟亦不及嵩山。然而,衡山的氣息——秀美的,幽深的,宗教的,空靈的,獨樹一幟,無可比及。
(一)秘境
在華夏史的開端,中華文明集中於中原地區。處於黎苗族生活的廣大南方地區,南嶽並未被記載在正史上。唯一可見的最早證據來自戰國時期《慎子外篇》:「(舜)遂南巡,五月至於南嶽」,大概就是衡山。如今衡山上確有一塊禹王碑,或可以為一證。
禹王碑遺蹟拓印。 | by 小道亦然
然後,衡山似乎脫離了眾生。在被列為旅遊景點之前,衡山或為老道高僧所鍾愛,或為南謫士子提供感懷之所,或為罹難之將安置庇護之處,不問塵世,自覓得清淨之處。
經常拜訪衡山。旺季人雖不少,然而進入山中行至不久,仿佛登時遠離塵世。大概是樹木豐茂之故,不久後便覺身邊已然空無一人,山間風勢較強,在竹林間迴旋,有時一陣罡風破林而來,吹得人心中一驚,不禁側身避開。伴著風聲的還有鳥鳴,二者起起伏伏,山風呼嘯,鳥鳴清脆,聽風而不見風,聞鳥而不見鳥,只見得樹林搖曳,雲捲雲舒,大有探尋秘境之感。有時峰迴路轉,突然看見一汪泉水,或是一面峭壁,掛著三三兩兩的綠藤,運氣好時還能遇到一兩句石刻——這種偶遇的欣喜感,大概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得到吧。
衡山號稱四絕: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藏經殿之秀,祝融峰之高。通常人們都會選擇遊覽最為著名的祝融峰,這也使得若選擇直達祝融峰的路,到了山頂時會遇到大量人群。既然古人已經為我們總結好四處勝景,那麼,其他的山路又何妨一試呢?衡山秘境,總有新的景色待人探索。
冬日枯林。 | by 小道亦然
(二)釋道
衡山的建築,多半是近現代重建的,單單從文物價值而言可能略遜一籌。然而,當到了宗教領域,衡山在中華名山中一定擁有一席之地。
道家最早覓得衡山這一處勝地。東漢末期張道陵最早來到衡山,其後鄧紫陽,張太虛,李泌等紛至沓來,求仙訪道。釋家也不示弱,六祖之下,傳道兩家,其中一家便是南嶽,以懷讓法師為代表。
祝融峰聖帝殿,燈火迷離。 | by 小道亦然
令人驚訝的是,佛道兩家並無爭端,反而互相接納。南嶽山中一時寺觀林立,而多藏於深山巨谷之間。有時霧氣升起,寺廟道觀的飛簷若隱若現,誠可謂「禪房花木深」。
雲霧中,廣濟寺仿佛海市蜃樓,僅餘淡影。 | by 小道亦然
曾另闢蹊徑,繞過遊人眾多的大路,朝著廣濟寺方向行走,一路間儘是山石樹木,荒無人煙,走著走著突然有種「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畏懼感,不由得放慢腳步。到了開闊處找一塊石頭落座,正要思忖是否繼續往前攀登,忽然發現對面的雲霧間似乎隱約現出寺廟的灰牆,不由得心中一喜,自然邁動腳步。果不其然,廣濟寺正靜靜地立在紫蓋峰下。寺廟很新,由宗顯法師重建,寺廟中多為磚石結構,屋簷也沒有很好地仿照古代形制,然而在衡山整體自然環境的渲染之下,寺廟與道觀的宗教感便不需年代的加持了。深山藏古寺,我以為,二者取其一便足以有莊嚴之感。南方的獨特自然環境,造就了南嶽的獨特優勢,雲霧繚繞,山色空濛,青苔老樹,自然使得受中國傳統保守思想影響下的宗教覓得方外之地。
南嶽雲海。 | by 小道亦然
(三)食味
私以為,湘南地區的至味,非南嶽莫屬。人皆言衡東所謂「土菜」風味無窮,然而由於食材本身的優質,使得南嶽更勝一籌。
那麼,什麼是南嶽的代表風味呢?衡山的風味,不可以憑藉幾道菜來衡量。山腳下,各家土菜館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戲。但是不論如何變化,辣,在所有菜餚中的分量,是不可忽視的。
不必糾結,拿到菜單,先問出最新鮮的食材,再憑個人第一眼的喜好便可下單,在南嶽,幾乎所有被冠之以「野菜」頭銜的蔬果都是從山中所摘,因此,新鮮度便成為了首屈一指的衡量標準,找準了那幾道最新鮮的菜,這桌將至的佳餚便成功了一大半。點單後,「農家菜」的魅力便凸顯出來——不必拘泥於手機,可能農家房屋後便是一座南嶽小小的餘脈,隨著店家的指引,繞著小山轉轉,看著農家雞犬相聞,菜圃蔬果豐茂,待到稍稍微汗之時,便上桌大快朵頤,真可嘆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包含於飯菜中的,或許不再僅僅是柴米油鹽,更是山村人家的樸實勞動,送入口中,親切之感油然而生。
衡山土菜館,往往就是在那一棟不起眼的小屋,升騰起至味氤氳。 | 圖源網絡
南嶽的魅力,大抵是如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一座山有了所謂的「仙氣」,那麼它必不會受大眾對名山的定義所限制了。就算是最為樸實的農家飯店,當這些低矮的房屋同綠意盎然的山色互相映襯,水村山郭酒旗風的古意頓時襲上心頭,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世俗的仙氣呢?
文|小道亦然
圖|小道亦然
編輯|行止天涯 小道亦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市井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