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2020-12-15 新福建

收錄於話題

惠安

山上的故事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探訪惠安山嶽

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

...

名山大嶽多故事,我們在登山的同時,不僅體驗艱險路途中的酣暢淋漓,也享受在文化氛圍中的觀景之樂。今天我們一起造訪惠安的山嶽,聽聽那些千百年來始終流傳於世的傳說故事吧!

淨峰山上的傳說

Part1

淨峰山,淨峰鎮上一座隆起於一片開闊的田疇平野上的秀美之山。

01

鐵拐李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其實淨峰山還有個稱呼喚做「錢山」,「錢」之一字,沾點俗氣又偏偏大家都喜聞樂見,淨峰山為何又叫「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

鐵拐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首,「八仙過海」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民間流傳這位跛腳拄拐、滿臉鬍鬚的鐵拐仙便在惠安淨峰山羽化登仙。

攝影|康榮彬

相傳鐵拐李祖居中州,唐朝年間因避亂隨父母入閩,定居於離淨峰山東面十來裡的小岞後山村,青年時喪父,只剩母子相依為命。

一年冬天,鐵拐李照常按時起床做飯,飯到半熟卻柴盡草完,屋外下著大雨又無柴可繼,眼看灶火將熄,他情急之下將右腳插入灶膛當做柴塊添火。

李母見到這一幕不由驚呼,卻見兒子竟若無其事地將腳慢慢縮回來。原來鐵拐李孝順的舉動驚動了玉皇大帝,李孝子燒腳時騎青牛而來的太上老君正在旁為他施法,卻因李母的一聲驚呼所擾亂,右腳變瘸了。

話說那鐵拐李欲追尋仙人而去,濟世濟民,又擔憂母親的生計,遂交代李母每天可到淨峰山上的石洞中取錢來過活。他在石洞中安置一枚母錢,每天可生出幾個小錢,足夠母親每天的生活費用。

李鐵拐灑淚拜別母親,在淨峰山羽化登仙,而其母按照兒子吩咐,每日到山中取錢,一日數錢,十分靈驗,自此「錢山」的稱呼便流傳開來。

如今山上的淨峰寺李仙祠供奉的便是淨峰的鎮山仙公鐵拐李,山上的「雲梯」、「仙跡」、「錢洞」等遺蹟相傳均為神仙鐵拐李所留。

青山南麓的故事

Part2

惠安縣東南沿海山霞鎮青山村以北500米處的青山南麓,地勢峭拔、層巒疊翠、林木蒼鬱。

02

青山王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坐落於青山南麓的青山宮始建於北宋初期,比惠安置縣還早,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寺廟供奉的便是惠安的人物神——青山王(青山公)

相傳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惠安置縣時,惠安縣官署在鰲塘埔(今山腰古縣),首任知縣崔某認為並不理想,想遷移又尋不到合適的地方。

一天夜裡,縣令夢到一位身著金鎧金甲的武將,指點他尋找建縣署之地。縣令按照夢中指引,在螺山之陽建縣衙時掘得一銅牌,上刻「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又發現了張悃墓,縣令感覺偈語神機妙算,便將張悃墓遷葬於青山。

張悃將軍何許人也?五代十國時期閩將,屯兵於山霞鄉青山防禦海寇,生前守護一方百姓,功績顯赫,深受愛戴,加之後來的諸多傳說色彩,遂被民眾尊為「惠安境主」,又作「青山王」。

相傳宋端宗趙昰即位期間(1276年)被元兵追殺南逃,船隊在泉州海域遭遇狂風大浪,張悃將軍顯聖相助,被封為「靈安王」;元朝晚年,青山公又再次顯聖幫助常遇春在安徽挫敗元兵,被明太祖賜為「靈安尊王」。

傳說雖有些神秘,但鄉土人物神青山公卻起到了聯繫鄉誼的紐帶作用。舊時人們外出謀生,需要互幫互助以求發展,青山王是人們對鄉土神祗的信仰和感情,人們集資建廟,焚香禱告,迎神賽會,拉近了同鄉友誼,進而發展壯大同鄉組織。

虎嶼巖山巔的趣聞

Part3

位於輞川鎮的虎嶼巖山勢巍峨,四周叢山近百座,中峰獨秀,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構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

03

豬母精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相傳輞川試劍村西郊群山中有個豬母洞,洞通縣城,洞主豬母精時常夜間出沒糟蹋農作物,直到後來楊文廣平定豬母精後,老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傳說中豬母洞所處的山峰便是虎嶼巖。

後來又有個有趣的傳說流傳開來。話說那元朝年間,兵荒馬亂,有位知府看破紅塵來到虎嶼巖開山建寺。由於神靈顯應,寺中香火旺盛,來往的僧尼香客眾多。

如此一來,膳食成了個大問題。傳說豬母洞中的石母豬有所感應,從「石屁股」中放出大米來,供應當天使用。膳食難題終於得以解決,後來一個新來的僧人,出於貪婪便想偷偷把米孔鑿大,多流出些大米,卻不料自此豬母洞中再也不產出大米了。

如今虎嶼巖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山上奇石疊嶂,構成「百雞報曉」、「石狗吠日」、「兩象相爭」等諸多奇觀,景異洞奇,風光旖旎。

筆架山上的雲遊仙

Part4

筆架山現為惠安第一高山,海拔752.3米,樹木蒼蒼,奇石嶙峋,風景秀麗。

04

何氏九仙

攝影|黃論謙

傳說

故事匯

探訪名山

奇聞軼事

始建於東晉的筆架寺坐落於筆架山,舊時也稱為仙公寺,有山有寺即有「仙」,筆架寺內供奉的便是閩中信眾最多的「何氏九仙」。

相傳元始天尊歷觀九州之東南,憫閩地民之苦楚,座下九蓮感之而下凡濟世,此為「何氏九仙」的由來,據說筆架寺便是九仙南下神遊分靈於此。

傳說中,筆架寺建成後,香火鼎盛,興極一時,卻因山勢險峻,空間狹小,無法容納太多人,於是在南北朝時,又於此分靈至仙公山(今洛江區馬家鎮雙髻山)。

攝影|林建祥

如今筆架山上環境優美,筆架寺中「仙憩石」、「一洞天」、「仙腳印」等奇景時常令遊客流連忘返。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四周山巒疊翠、祥雲漂浮,令人望之心胸豁然、神清氣爽。

寫在最後

山嶽裡的民間傳說故事是遊玩途中的談資,豐富了旅途的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惠安當地的傳統文化、信仰習俗等,從側面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傳說故事?下次到惠安遊玩的時候,不妨告訴身邊的小夥伴吧~

參考文獻:

《惠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彙編》

《惠安風物叢書之——惠安風光》

END

福建文旅新媒體矩陣

全福遊智慧服務平臺

gh_17bcf7b3bcac

遇見福州

fztour

花樣漳州文旅之聲

zzlyj12301

海上花園 詩意廈門

visitxm

文旅寧德

ndly12301

中國綠都最氧三明

smta12301

莆田文旅

ptswhhlyj

文旅龍巖

WLLY0597

南平文旅

npwlxc

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qztour

平潭旅遊

ptht61

長按ID複製搜索就能找到我們啦~

滿地金黃!這裡的銀杏迎來最佳觀賞期!快安排!

橫跨江河、屹立千百年不倒的風雨廊橋,承載著別樣的鄉愁!

美翻!福建省內這些足以媲美黃山的壯美雲海奇景,難道藏有神仙?

轉載來源:惠安文旅

收錄於話題 #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來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聲

相關焦點

  • 泉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惠安●山上的故事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探訪惠安山嶽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今天我們一起造訪惠安的山嶽,聽聽那些千百年來始終流傳於世的傳說故事吧!淨峰山上的傳說Part1淨峰山,淨峰鎮上一座隆起於一片開闊的田疇平野上的秀美之山。
  •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三面環山,東西臨海,有會元寺、玉皇殿、萬壽塔等,是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生態園林和山海河田於一體的遊覽勝地。這裡有塔鬥山、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景觀;有始建於五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墓";有蔡京墓、會元寺、朝天寺、蘭友祠、麟山宮、宋代古荔枝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七墩入塔、滄溪古橋、太平陂、楓港碼頭以及海安省級陸島碼頭等名勝古蹟和現代景觀;還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成為國內外遊客爭相觀賞的一大亮點,也為各方遊客展示了"海濱鄒魯"、"文獻名邦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今天,我們就聊聊古人登山的那些事兒。| 一、觀光(登高望遠)      一句'無限風光在險峰「道出山頂看風景,滿目盡秀色,水在天盡頭,人在雲中行的詩情畫意。中國古代文人騷客的詩詞有很多描寫登山的感慨,  當時的一些主流詩人。比如唐代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明四家」唐寅的「空山絕人跡,闃寂如隔世」。再比如梅堯臣「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等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國唯一以神仙命名的景區,多個劇組在此取景
    初中語文課本裡,有著劉禹錫的一篇短文,名為《陋室銘》,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前面開頭的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意思指的就是只要人有高尚的情操,那麼不管去到哪裡都是能夠出名的地方。
  •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些氣象是修養高、功夫高的人才有的,使人一見而心生歡喜,我想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遇見這樣的人傑,但是很多時候都失之交臂了。所以聖賢擇人,遠勝於人尋覓聖賢之迫切。
  • 沉香名城越南惠安尋找惠安老沉香
    前一篇說到,惠安系沉香指的就是蜜香樹所產的沉香。惠安系沉香包括了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印度、西馬等地的沉香。但是有的老香友對一種叫「惠安老沉香」頗為推崇,惠安老沉香也簡稱惠安沉香,以惠安城名為標記以示珍貴。 是沉香的上品,藏家的恩物,不流通於市場。 這種惠安沉香是惠安系沉香的一種,但屬於惠安系的上品。 本文借遊覽惠安講講這神秘的惠安老沉香。
  • 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下半句更精髓,聽懂的受益一生
    導語說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句話的,自然也就知道這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的本意是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是名山;而水也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就有了靈氣。
  • 海拔不足百米,歷史擁有1700多年,九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國慶去的那個時間門票是25元(曾有聽說傍晚5點後免門票,不知是不是真的),門口有停車場,按照每次停車費5元,在進入九日山景區前需要出示閩政通裡頭的健康二維碼進行掃描,確認沒問題後方可放行進入。泉州在歷史上,其本身就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市內建築風格迥異,有萬國建築園之美稱。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嶺山森林公園
    在公園的高山密林中,有許多形象奇特的山石,如插旗石、麒麟石、蓮花石、情侶石,其形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獸、似物,栩栩如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石洞主景區擁有觀音寺、一尊大佛及一座仿古長城。觀音寺向來香火鼎盛,仙氣十足,名聞遐邇;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便開,笑世上可笑之人",誠心一拜,便豁然開朗。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的青藏之行
    如此這般到了半山腰,看著前方越來越多密集的牛糞,拖著自己早已氣喘籲籲地身體,任命般地只能接受不得不踩牛糞前進的事實。近瞧那些經文,雖不能盡明其意,卻會由衷地從心中升騰起一種敬意。恍惚間,祝詞都流瀉到空中,環繞著,低吟著,隨風舞動著。「扎西德勒」「頂多德瓦土巴秀」「南央宗聚悅巴秀」「吉吉!索索!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下寒流曲曲清。《武夷山志》記載,武夷自開闢以來,天造地設,其山之嵌崎險峻,水之曲折瀠洄,若鬼斧神工,莫可窺測。海內山水之靈異,於斯為最,秦漢以來,歷為方士羽客隱遁之所。相傳秦時有神仙降山中,自稱武夷君,受玉帝命,統率諸地仙,於是以「武夷」為山之名。武夷也成為地仙之宅,為各路地仙會聚之所。
  • 南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旺季人雖不少,然而進入山中行至不久,仿佛登時遠離塵世。大概是樹木豐茂之故,不久後便覺身邊已然空無一人,山間風勢較強,在竹林間迴旋,有時一陣罡風破林而來,吹得人心中一驚,不禁側身避開。伴著風聲的還有鳥鳴,二者起起伏伏,山風呼嘯,鳥鳴清脆,聽風而不見風,聞鳥而不見鳥,只見得樹林搖曳,雲捲雲舒,大有探尋秘境之感。
  • 惠安好久不見,你最想念的是?
    道、佛、儒三教並祀一山的獨特宗教文化現象是泉州「世界宗教大觀」的一幅縮影,它體現了泉州人民對不同宗教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 作為「中國最美山湖養生小鎮」,每年都有許多人慕名而來。森林、湖泊、運動、人文、休閒,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 泉州惠安旅遊攻略乾貨分享
    作為一個泉州人,去惠安那肯定起點是泉州,其他地方的可以參考路線自行導航,我的主要交通方式是自駕。 很久一段時間,火過一陣子的「問海」文創園 你在蒼山洱海,我在泉州問海 交通方面:推薦自駕去,理由是惠安本來就很偏,什麼你是來旅遊的沒開車,現在租個車多方便,帶上駕駛證,信用卡,身份證幾分鐘就可以搞定。
  • 泉州德化九仙山,雲霧籠山山滿霧,恍若天堂般的天然絕景
    高山,在古人的想像中,往往是神仙的居所。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表露了古人對「仙山」的嚮往之情。華夏大地,山脈縱橫,風景也各自迥異,雄渾巍峨如五嶽,秀美奇麗如黃山,高聳險峻如張家界……可說是各有千秋。但要論「仙」,還要數泉州的九仙山。
  • 泉州這四座山,有美色又有內涵
    一直聽聞 泉州 是一個山海之城,本人非常喜歡登山,於是踏上了尋找絕美山峰的旅程,去拜訪 泉州 四 大名 山——清源山、紫帽山、九仙山、戴雲山。會一會全國最大的老君造像,到山林中洗滌心靈,看看山上的雲海。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梵淨山很符合這句詩的意境,只是遊客太多了
    山體很符合古人的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意境。
  • 夏天度假在泉州惠安西沙灣
    翻看著照片,才想起原來還是泉州,是泉州惠安的一個小鎮上,這個小鎮叫崇武小鎮。泉州我竟然都去了三次,但都是被切成一塊塊地遊覽,所以對泉州的印象還是沒有廈門那麼貼切。翻看圖片,終於回憶起那次是動車過去的,到過很多地方,住過無數的酒店,但泉州惠安崇武小鎮的西沙灣假日酒店還是給我留下了一些印象。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廬山海拔1474米為何能成納涼勝地和十大名山
    《陋室銘》裡有如此佳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如今,正值南昌等江西低海拔地方炎熱,很多當地人前往山上避暑,山頂即使交通管制也有些擁堵。編輯從山下坐索道前往山頂耗時最短,到達山頂就倍感涼爽,在山頂的別墅村賓館吃了午飯後,參觀了蔣介石和宋美齡三大行宮之一的江西廬山美廬別墅。
  • 福建泉州 惠安十大美食
    1、塗寨肉粽塗寨肉粽是惠安縣的地方小吃,採用傳統製法,糯米等各種食材下油鍋炒,出鍋後淋上精心調製的滷肉湯汁,使得肉粽吃起來柔韌適度,不夾生、不油膩卻又醇厚濃鬱,不用蘸醬都會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