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021-02-19 雪山飛龍

(八十七神仙卷)


其一: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山大川自不少見,聖真仙佛很難得見。最近我也遊歷了名山大川,也參拜了有名的寺廟。熙熙攘攘俗眾不少,奇異人中龍卻難得一見。如果沒有真仙佛在那裡,也就是個觀光的地方而已,難免使人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蒼涼感受。是啊,人傑地靈,如果沒有了人傑,地還能靈嗎?

古人通過修持自我的身心,都能具備超凡脫俗的莊嚴寶相和良好的精神狀態,這也是我們這些修真學子非常嚮往的。但是現實生活卻讓我們疲於奔命,迷失在衣食住行的奔波追逐之中,而難有泰然自若的從容心態。非但不能「無事於心出迷恍,一炁衝霄演真情」,反而有「世故紛紛漫白頭,欲尋歸路更遲留。」的感受。

人生就是這樣,很難停下奔波的腳步,生活、工作和學習都要消耗很大的精力,使人慾罷不能。其實修真的人應該氣定神閒,有鮮明清透的氣色,有超然物外的灑脫。有些氣象是修養高、功夫高的人才有的,使人一見而心生歡喜,我想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遇見這樣的人傑,但是很多時候都失之交臂了。所以聖賢擇人,遠勝於人尋覓聖賢之迫切。


(許由洗耳不聞世事)

其二:


《悟真篇》云:「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黃庭經》云:「授者曰師受者盟,」「金書玉景乃可宣。」可見師徒授受之不易。

如果不是有幸得到師真的教化,我也可能是渾渾噩噩地迷失在俗世的生活之中,而失卻了追求人生智慧的靈明心智。也正因為有師真的教化,才有了樹立修真志向的自己。師徒如父子,有時候師真收徒弟和教學生就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尤其是收徒弟,徒弟們的業力有時候也會加在老師的身上,就如同父母親要承擔起養育子女的責任一樣,無論好事壞事都要掛心。如果說我有一點真知內得的話,其實也都是恩師直接給的,他用內力加持於我,才有我對真如智慧的體會。同時也是因為我始終心向恩師,信心堅定的緣故,恩師才放心地加持於我。有些徒弟雖然得到了師父的加持,但是因為自己的原因丟掉了原有的功夫;也有一些人始終不能覺悟,雖然師父也加持了他們,但是由於他們心地不真實,感應不到,直令真師也無可奈何。修真本是在師徒間血脈相傳,需要師徒之間心心相印,做為學員弟子,如果自己的心與金剛上師的心印不上,合不上拍子,師父想傳也是傳不過去的。

所以李真陽老師對我說:「咱們的功夫是心意神功,心意到功夫就得。」是啊,修真是心意神功,心龍意虎、降龍伏虎,「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修真其實就是修持道德,身心符合道德,心意才能真實,也就是守乎中道,不偏不倚。心意真實了,功夫自然也就得到了。但是言行符合道德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經歷《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的磨練,也就是「十萬橫磨」的砥礪。有人將修為看得太簡單了,以為只要努力練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能結合心性修為,還是會迷失在追尋外相上面,因為不是心上求法,沒有做到以心行氣。例如那些追求功夫的人,還有那些追求神通的人,其實都是沒有正確地領會到修真其實是修持真如智慧,是為了如實知自心,是為了覺悟自性真如,而不是執著於追求其它的外相。


(修真的本質是如實知自心)

很多人的心意是不真實的,是不純真的,或者是三心二意的,最後肯定是會迷失掉的。就像那些半途而廢的人們那樣,本來有著美好的初心,但是經不住修為過程中的各種歷練,九九八十一難還沒有經過幾難呢,就如同孫悟空一氣之下跑回花果山那樣,半路打道回府了。

很多人經不住修真路途上的種種考驗,最終迷失在修為的中途了。所以才說修真就是修心,練功容易修心難,人的心易受外界牽引,很難靜定下來。其實練功也很難,但是修心比練功還要難以把握。修為要遠俗而近道,李老師在《禪詩百卷精舍》一書中指出:禪之大要在於練之心性。也就是說修心才是修禪定,心安定了才能進入到禪的境界裡。

修為也需要學識上的積累,沒有哪位祖師不是鴻儒碩士,弘法大師空海的漢詩文水平和書法的水準,即使當時唐朝的文人也讚嘆有加。所以讀書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修為手段,可是有些人不喜歡買書和讀書,覺得是浪費錢和浪費時間,認為只要練功就可以了,由於真如智慧得不到應有的啟發,就容易迷失在練功的過程當中。就好比開船的人不知道船要開向何處,就拼命地開船一樣,結果可想而知。要知道人是需要通過後天的讀書學習才能逐漸悟徹先天自性的,不學習的人很難有真如智慧的靈性閃光。其實,很多時候人的智慧都是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被開發出來的,人的心靈也是在生活的實踐當中伴隨著讀書而逐漸圓滿起來的。世上的人們都汲汲乎於名利,而忘記了讀書可以治愚,有些人即使被迫地去讀一些書,也都是在功利化的前提下進行的,這也是為什麼眾生難以教化的原因所在。


(李真陽繪《真如明月圖》,圖中人物是弘法大師空海)

其實對於心地純真的人來說,修為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卻難於上青天,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受到後天的汙染太嚴重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既有後天的差異,也有先天的差異在裡面,所以去教化別人、試圖改變別人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只要反觀我們自身就可以明白,眾生不好度,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融會貫通,沒有相應的學識和實踐也是難以做到的,所以古仙慨嘆:神仙自有神仙做,哪有俗人會成仙?所以古人說修真是大丈夫事,不是見識短淺的人能發心舉步的。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汝也。

這也是目前的現實寫照,少有精恆丈夫,多是一遇到困難就退卻、稍有不符合心意就轉變之人。因此,修真的道路雖然是真實不虛的,但是卻不是小根器的人能升起堅定信心的。所以,他們迷失在修為的半路上也就不稀奇了。人心非我心,天壤有別之。聖真仙佛是純真心地,但是俗世眾生是迷妄心地,如同觀看哈哈鏡一樣,只看到了被自心的執著扭曲的鏡像,而看不到自己本心真實無偽,看不到自性本自清靜無礙,所以眾生迷失在紅塵中不肯出離,仙佛也莫可奈何。古人說:書到今生讀已遲,修為也是累世的艱辛磨礪才能有所覺悟和精進的,非有勇銳之志向難以參悟。修真是天下第一大事,是大丈夫事,可惜的是行百裡者半九十,很多人都在中途迷失掉了。這也難怪,《西遊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不是為俗人準備的,而是為勇於探索真如自性的人們所準備的考試題目,讓普通人去答卷怎麼會及格呢?


(李真陽書:萬古雲光)

相關焦點

  • 南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旺季人雖不少,然而進入山中行至不久,仿佛登時遠離塵世。大概是樹木豐茂之故,不久後便覺身邊已然空無一人,山間風勢較強,在竹林間迴旋,有時一陣罡風破林而來,吹得人心中一驚,不禁側身避開。伴著風聲的還有鳥鳴,二者起起伏伏,山風呼嘯,鳥鳴清脆,聽風而不見風,聞鳥而不見鳥,只見得樹林搖曳,雲捲雲舒,大有探尋秘境之感。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梵淨山很符合這句詩的意境,只是遊客太多了
    山體很符合古人的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意境。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的青藏之行
    如此這般到了半山腰,看著前方越來越多密集的牛糞,拖著自己早已氣喘籲籲地身體,任命般地只能接受不得不踩牛糞前進的事實。他在而它在那裡並不言語,不做解釋,靜靜地在那兒等待,等你接近它,了解她的內心。經幡的顏色排列有的獨特的規律,藍白紅綠黃五色,象徵著土、水、火、風、天。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嶺山森林公園
    在公園的高山密林中,有許多形象奇特的山石,如插旗石、麒麟石、蓮花石、情侶石,其形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獸、似物,栩栩如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石洞主景區擁有觀音寺、一尊大佛及一座仿古長城。觀音寺向來香火鼎盛,仙氣十足,名聞遐邇;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便開,笑世上可笑之人",誠心一拜,便豁然開朗。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最著名八首詩,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首劉禹錫的《陋室銘》,短短81個字,卻以超高的水平寫出了陋室之高潔,為後人所喜歡,傳唱久遠。
  •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楓亭塔鬥山風景區,三面環山,東西臨海,有會元寺、玉皇殿、萬壽塔等,是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生態園林和山海河田於一體的遊覽勝地。這裡有塔鬥山、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景觀;有始建於五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墓";有蔡京墓、會元寺、朝天寺、蘭友祠、麟山宮、宋代古荔枝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七墩入塔、滄溪古橋、太平陂、楓港碼頭以及海安省級陸島碼頭等名勝古蹟和現代景觀;還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成為國內外遊客爭相觀賞的一大亮點,也為各方遊客展示了"海濱鄒魯"、"文獻名邦
  • 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下半句更精髓,聽懂的受益一生
    導語說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句話的,自然也就知道這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的本意是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是名山;而水也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就有了靈氣。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今天,我們就聊聊古人登山的那些事兒。| 一、觀光(登高望遠)      一句'無限風光在險峰「道出山頂看風景,滿目盡秀色,水在天盡頭,人在雲中行的詩情畫意。中國古代文人騷客的詩詞有很多描寫登山的感慨,  當時的一些主流詩人。比如唐代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明四家」唐寅的「空山絕人跡,闃寂如隔世」。再比如梅堯臣「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等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廬山海拔1474米為何能成納涼勝地和十大名山
    《陋室銘》裡有如此佳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毛主席的七絕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就是說的錦繡谷景色。,分成並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
  • 訪墓記·劉禹錫墓丨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策劃 體娛文創部 支持 產品創意部【訪墓記·開篇的話】中原自古人文薈萃,歷代湧現出的詩文大家不勝枚舉。■詩人名片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墓在河南滎陽檀山。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定這個寺院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定這個寺院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文圖丨二指禪掌門正定不算大,一條滹沱河繞城而過。這裡三國時出過常山趙子龍,唐朝時又出了義玄禪師。現在臨濟寺中的澄靈塔是義玄禪師的舍利塔,始建於唐,是一座八角九級密簷式塔,高30.47米。古塔造型挺拔峻秀,雕飾華麗,梁思成先生讚譽為「清晰秀麗,塔中之上品」。說實話,傳說中的臨濟寺並沒有想像中的雄偉壯觀,和其他寺院比起來,也算不上出類拔萃,我想,它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澄靈塔和「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這一說法吧。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曲阜九仙山拜菩薩,欣賞金秋的美
    婆家、娘家都非常開心,自然對我也是寵愛有加!可好景不長,也就三個多月吧,意外發現孩子胎心停跳,已胎死腹中!也不知是什麼時間的事情,醫生也沒法判斷,只能住院進行清宮術!和普通流產不同的是,這是死胎,已在腹中乾結,需要提前輸液,養幾天,才能做手術!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下寒流曲曲清。《武夷山志》記載,武夷自開闢以來,天造地設,其山之嵌崎險峻,水之曲折瀠洄,若鬼斧神工,莫可窺測。海內山水之靈異,於斯為最,秦漢以來,歷為方士羽客隱遁之所。相傳秦時有神仙降山中,自稱武夷君,受玉帝命,統率諸地仙,於是以「武夷」為山之名。武夷也成為地仙之宅,為各路地仙會聚之所。
  • 山不在高,有水則靈——山谷中的格倫達洛
    如果說山是剛的,水就是柔的;如果說山是陽的,水就是陰的;如果說山是實的,水就是虛的;山依水而常青,水傍山而長流,山是水的形體,水是山的靈魂。今天探訪的位於愛爾蘭威克洛山脈中的格倫達洛(Glendalough)就是這樣一個山水相依、陰陽互補、剛柔並濟、虛實相生的人間仙景。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國唯一以神仙命名的景區,多個劇組在此取景
    初中語文課本裡,有著劉禹錫的一篇短文,名為《陋室銘》,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前面開頭的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意思指的就是只要人有高尚的情操,那麼不管去到哪裡都是能夠出名的地方。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參考
    《陋室銘》流傳至今,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已成為形容高手在人間、臥虎藏龍的千古名句。其實,這句詩不僅寄託著劉禹錫低調中的自信和優越感,而且對現代的買房一族有著啟示作用。
  • 海拔不足百米,歷史擁有1700多年,九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國慶去的那個時間門票是25元(曾有聽說傍晚5點後免門票,不知是不是真的),門口有停車場,按照每次停車費5元,在進入九日山景區前需要出示閩政通裡頭的健康二維碼進行掃描,確認沒問題後方可放行進入。泉州在歷史上,其本身就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市內建築風格迥異,有萬國建築園之美稱。
  •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來到這個茫茫林海,峰巒疊嶂,有水皆清,萬壑鳥鳴的好地方,方知這裡是森林的世界、動植物的王國。
  • 泉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惠安●山上的故事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探訪惠安山嶽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後來又有個有趣的傳說流傳開來。話說那元朝年間,兵荒馬亂,有位知府看破紅塵來到虎嶼巖開山建寺。由於神靈顯應,寺中香火旺盛,來往的僧尼香客眾多。如此一來,膳食成了個大問題。傳說豬母洞中的石母豬有所感應,從「石屁股」中放出大米來,供應當天使用。
  • 泉州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收錄於話題惠安●山上的故事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探訪惠安山嶽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錢」之一字,沾點俗氣又偏偏大家都喜聞樂見,淨峰山為何又叫「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膳食難題終於得以解決,後來一個新來的僧人,出於貪婪便想偷偷把米孔鑿大,多流出些大米,卻不料自此豬母洞中再也不產出大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