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壯麗的江西戲曲文化

2020-12-20 騰訊網

□ 張志勇

宋元北雜劇和南戲催生江西戲曲

北宋雜劇是在繼承歌舞戲、參軍戲、歌舞、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在現存40套的北宋大曲中,最為人們稱道的兩套,就是出自江西作家的手筆——曾布(江西南豐人)創作的以馮燕故事為主題的《雙調?水調歌頭》;董穎(江西德興人)創作的以西施故事為主題的整套大曲《道宮?薄眉》。

宋室南渡後,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雜劇又盛行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它在諸般伎藝中已居於首要地位。大約在同一時期,南戲出現。南戲是「南宋戲文」的簡稱,明代祝允明《猥談》裡又謂之「溫州雜劇」,另有稱「永嘉雜劇」。顧名思義,此雜劇起源於今浙江溫州一帶。南戲盛行一段時間後便由贛東北饒州一帶進入江西,在鹹淳年間流傳到贛中腹地南豐,並日益興盛,逐步在南豐紮下根,江西戲曲由此產生。南戲給了「汴都正音」的北雜劇巨大壓力,但由於南戲的民間價值取向與官方或主流士大夫的價值取向相悖,因此被謂之「淫哇盛,正音歇」,一度被南宋朝廷禁唱。

元朝統一中國後,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形成的元雜劇在北方盛行,同時迅速風靡南方。這一時期,江西出現了幾位雜劇作家以及一批北雜劇著作和散曲作品。其中有:汪元享(江西鄱陽人),作雜劇《斑竹記》《仁宗認母》《桃源洞》;趙善慶(江西樂平人),作雜劇《孫武子教女兵》《唐太宗驪山七德舞》《村學堂》《醉寫滿庭芳》《燒樊城糜竺收資》。此外還有散曲作家劉時中、王階、鄧學可、虞集、陳克明等。周德清(江西高安人),不僅是著名的散曲家,更是傑出的曲韻學專家,所著《中原音韻》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刊行,《中原音韻》為明清兩代曲韻學的奠基之作,無論是在音韻學方面,還是曲學理論方面,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戲曲史和音韻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元統一中國促進了北曲雜劇和南戲兩個劇種的匯聚和交流借鑑,一些雜劇作家開始關注和涉足南戲的創作。有元一朝,雖然雜劇及散曲被奉為「樂府」正宗,並且以其新鮮的內容和精練的形式,獲得觀眾的喜愛。「語多塵下」的南戲,較之相形見絀,南戲便一度衰落,但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太久。元雜劇由於受一人主唱和一本只能四折限制的先天性體制缺陷,至元末式微。南戲在體制上較雜劇更合於戲劇的本質並且吸取了雜劇的優點,由粗轉精,最終贏得觀眾的喜愛。

南戲的勝出——明代江西戲曲四大唱腔

當歷史走進明初,雖然當時分封在南昌的寧王朱權寄情於戲曲,創作了《卓文君私奔相如》《淮南王白日飛升》等北曲雜劇12種,並著有《太和正音譜》,但並沒有改變南戲取代北曲成為戲曲舞臺霸主的態勢。自明初開始,弋陽腔、青陽腔、海鹽腔與崑腔為代表的南戲先後在江西廣為傳唱。四大唱腔有的形成地在江西,有的形成和發展與江西籍人士有重要聯繫,對江西地方戲曲產生深刻影響。

元末明初,南戲在江西產生了弋陽腔。弋陽縣地處贛東北信江中遊,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之處。弋陽在南宋時期便是軍事要地,又是西南諸省與南宋都城臨安商業往來和藝術交流的必經之路。這為南戲在贛東北以及贛中地區的流傳創造了條件。南戲《目連戲文》傳入江西之後,頗受弋陽及贛東北地區群眾的喜愛,人們在目連戲的基礎上,不斷吸取當地民間藝術成分,以及北曲雜劇的唱腔發展而成一種特殊聲腔——弋陽腔。弋陽腔在曲牌音樂形式上以南戲曲牌為主,兼用部分北曲雜劇曲牌。弋陽腔採用「一唱眾和」的人聲幫腔形式,「不入管弦」「其節以鼓,其調喧」。伴奏用大鑼大鼓,因此聲調高亢、粗獷,派生出一種「滾唱」形式。

早期弋陽腔班社在江西建立了上饒、南昌、吉安三大活動中心,明永樂年間傳入雲貴地區,至嘉靖遍及北京、南京、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和安徽等地。弋陽腔稱為「高腔」鼻祖。京腔、樂平腔、青陽腔、川劇高腔、湘劇高腔、廣東正字戲、潮劇和福建四平戲等都是弋陽腔的流裔。

明嘉靖、隆慶年間,弋陽腔流入安徽省南部青陽縣一帶,經過與當地流行的民歌俗曲結合和改調,產生了青陽腔。青陽腔繼承了弋陽腔「一唱眾和」等特點,並在弋陽腔「滾唱」的基礎上產生一種穿插於曲牌之中,或獨立於曲牌之外的新的表現形式——「滾調」。這種滾調打破了過去戲曲曲牌聯套體的音樂結構和長短句格式,將戲曲文學從「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的表演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唱腔變化多樣、戲曲語言通俗易懂,提高戲曲的通俗性和表現力。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一個重要腔種。青陽腔的形成地——皖南池江青陽一帶和贛東北交界,當時這片區域商業往來頻繁,帶動了戲曲班社的活動。青陽腔形成後從皖南往回向江西發展,給江西戲曲帶來巨大影響。青陽腔深刻影響了黃梅戲,徽劇,贛劇、川劇等戲曲的發展。

海鹽腔產生於元末,明嘉靖年間由江西宜黃人譚綸從浙江帶入江西宜黃。譚綸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舉薦和提拔了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戰將。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譚綸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知府,治兵於浙江台州和寧波等地抗擊倭寇。譚綸其人酷愛戲曲,尤其是柔軟的海鹽腔,對青陽、樂平等高腔戲「聞而惡之」。嘉靖末年,譚綸把唱海鹽腔的伶人帶到故鄉宜黃,不僅命海鹽藝人將海鹽腔傳授給家鄉子弟,而且「凡梨園度曲皆親為教演」。海鹽腔進入江西後,由宜黃班演出,吸收當地鄉音土語,夾雜弋陽、青陽諸腔,「舊腔一變為新調」。海鹽腔清柔婉折,悅耳動聽,頗受上層士大夫階層喜愛。

「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大力推動了海鹽腔在江西的發展,同海鹽腔宜黃班藝人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身邊聚集了一支戲曲演出隊伍——「宜伶」,主要搬演湯氏《四夢》。湯顯祖應宜黃當地人的要求,撰寫了《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該書不僅記述了弋陽腔、崑山腔、海鹽腔等演唱情況,而且對戲曲的演出藝術發表了精闢見解,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崑腔即崑山腔,起源於明萬曆末年的江蘇崑山,為明代戲曲家魏良輔所創。魏良輔,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時寓居江蘇太倉。魏良輔初習北曲,應覺難有突破,便發奮改習南曲。魏良輔對舊的崑山腔進行改革,在唱腔和伴奏兩個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使得崑腔音色豐富,體現出南曲的輕柔舒緩、婉轉有致和北曲的激昂慷慨,增添了崑腔的韻味和意趣。為了以示區別,改良後的崑腔也被稱為「崑曲」,一躍成為「新聲」力量逐步取代了海鹽腔,成為南戲正宗,後被稱為「雅部」。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湯顯祖的好友,江西金溪人謝庭贊罷官寓居揚州,將崑腔戲班帶回家鄉演出,開創崑腔在江西演出的先河。明崇禎年間,江西巡撫解石帆重修滕王閣時在閣的左側特意增加了一個「環清閣」,成為崑腔在滕王閣的演出場所。清初,崑腔在江西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江西人(姓名不可考)撰寫的《觀劇日記》,對乾隆三十八(公元1773年)至五十九年(1794年)這二十年間崑腔在江西的活動,做了詳細的記述。其中昆班有四個:宜黃敘倫部、宜黃集秀部、江西江義部、贛州華玉部。

四大聲腔的「後裔」——贛劇

清初至乾隆年間,隨著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弋陽腔有所復甦,同時宜黃腔和花部亂彈也開始勃興,江西戲曲迎來一次迅猛發展,產生了一批地方劇種。這些劇種有宜黃戲、東河戲、旴河戲、寧河戲、撫河戲、西河戲、饒河戲和信河戲等。其中饒河戲和信河戲形成了後來江西的主要劇種——贛劇。

贛劇聲腔基礎為弋陽腔,融合了清代中期傳入江西境內的崑腔與亂彈而形成。贛劇的前身饒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亂彈腔為主。其中饒河班以景德鎮、鄱陽、樂平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劇目,藝術風格也比較古樸、粗獷;信河班則是以貴溪、玉山為中心,沒有高腔,它的亂彈唱腔相較而言婉轉流利,舊時也統一稱作「江西班」。1950年,饒河、信河兩個分支合併,正式更名為贛劇。贛劇的表演風格古樸厚實,親切逼真,歌舞結合,聲腔體系十分豐富。贛劇角色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的角色舊制,分老生、正生(掛須)、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稱「九角頭」。彈腔興起後,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贛劇劇目分弋陽、青陽、亂彈三類。弋陽腔劇目有所謂「十八本」之說。青陽腔劇目大多出自明朝傳奇,保存較完整的大小劇目有80餘出。亂彈劇目有清道光年間38種,大部分稱為「老路戲」,另有二黃撥子戲《萬裡侯》《打金冠》等,因無準詞,稱為「水路戲」。

傳承發揚戲曲文化,續寫戲曲文化絢麗篇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對文化建設做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長遠目標和今後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以及重點任務。江西作為古代戲曲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應準確把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充分挖掘並利用好地方戲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不竭的發展動力。

史書、志書等古籍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關於戲曲,地方志多有記載。例如,《玉山縣誌》(清道光三年刻本,卷十一)記載有:「紈絝子弟,操三弦琴、弄笙笛,以檀板羯鼓為之節,所尚必昆音也,謂之清客。」《鄱陽縣誌》(清道光四年刊本)風俗類記載有:「東關外沿河一帶,多商賈集會公所。時喚昆弋兩部演劇祭神。」這些記載跨越時空,生動形象地還原了當時戲曲演出時的情形。與之對應的是,江西境內古戲臺數不勝數,僅樂平市就有大小戲臺400餘座,有的至今還在使用。它們不僅是一種建築形態,更是一方韻味悠長、歷久彌新的文化平臺。文化的傳承,必先要做好古籍古蹟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就地方戲曲來說,就是要對相關典籍、唱本、史料及時進行整理、點校、保存,保護好建築、服飾、樂器等相關文化實物,做好人才的傳幫帶,讓文字不斷代,文化不斷層。

傳承不是孤芳自賞,而是為了戲曲文化的交流和發揚光大。戲曲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和演出導向,與時代同步伐,在交流傳播中不斷推陳出新。一是推動戲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旅遊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文化豐富了旅遊的內涵。戲曲要緊緊依託旅遊平臺,緊密結合當地文化,「搭臺」唱戲,使旅遊更具特色和文化底蘊,在相關產業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二是善於在年輕人群體中推廣戲曲文化。時下漢服熱、國學熱、戲腔新唱等在年輕人群體中悄然興起,傳遞出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依然有濃厚興趣的強烈信號。我們要從年輕人的角度,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提振他們對於戲曲的興趣,並從中發現好苗子。三是深入挖掘戲曲的教育功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演繹好傳統戲曲善惡忠奸的故事,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開發新劇目,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四是利用好現代化的傳播媒介。依靠數位化、智能化、信息化、影像化的傳播手段推進戲曲文化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改進傳播方式。

相關焦點

  • 芬蘭羅瓦涅米現壯麗極光 絢爛璀璨閃耀夜空 (1/3)
    芬蘭羅瓦涅米現壯麗極光絢爛璀璨閃耀夜空 (1/3) "← →"翻頁
  • 芬蘭羅瓦涅米現壯麗極光 絢爛璀璨閃耀夜空 (2/3)
    芬蘭羅瓦涅米現壯麗極光絢爛璀璨閃耀夜空 (2/3) "← →"翻頁
  • 馭馬自由行·戲曲尋蹤中 泉州梨園尋音
    趕赴龍巖 節油賽開啟  【XCAR 原創】 圖文/戴海峰  在上一站我們在精彩的互動中感受了贛南採茶戲的樸實向上(上集回顧:馭馬自由行·戲曲尋蹤上探尋贛南採茶戲),在接下來的兩天我們將從江西贛州趕赴福建泉州,領略有
  • 戲曲·江西儺戲 | 古老的祭祀演劇
    戲曲·江西儺戲 | 古老的祭祀演劇 2020-12-03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安慶懷寧:石牌鎮致力打造戲曲文化特色小鎮
    > --> 近年來,懷寧縣石牌鎮緊緊圍繞打造「中國戲曲文化的創作創新基地、戲曲人才的培養培訓基地、戲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戲曲藝術的評獎頒獎基地」為核心的國家級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目標,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 江西南武當山:壯麗山水畫卷
    虎頭巖、姐妹峰、情侶峰、老君峰、石筍峰、王母峰、將軍峰、武當峰……一座座石峰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沿105國道綿延十數公裡徐徐展開,猶如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被稱作「武當十裡畫廊」。江西南武當山江西南武當山江西南武當山
  • 芬蘭羅瓦涅米現壯麗極光 絢爛璀璨閃耀夜空
    芬蘭羅瓦涅米現壯麗極光 絢爛璀璨閃耀夜空
  • 北歐地區的璀璨明珠,歷史悠久風景壯麗的挪威王國
    北歐地區的璀璨明珠,歷史悠久風景壯麗的挪威王國在如今這個生活節奏快的大千世界裡,出去遊玩是許多人放鬆心情的方式之一。而如今,許許多多的小夥伴也喜歡出國旅行,但選對地方才是關鍵,讓你能體驗到更好的旅遊樂趣。
  • 傳承戲曲文化 戲曲百戲博物館在江蘇崑山奠基
    7月21日下午,戲曲百戲博物館奠基儀式在江蘇省崑山市正儀老街舉行。該博物館將集中展示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期間,各戲曲院團演出前捐贈的代表本劇種的服裝、道具、劇本等特色藏品。 戲曲百戲博物館項目將採用「1+N」的設計理念,建設「無邊界」的戲曲博物館群落,其中「1」代表主館,「N」代表分布在老街上的各類戲曲小館和戲曲傳習所。
  • 園林中的戲曲,戲曲中的園林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開幕
    10月23日上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北京市豐臺區委、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盛大開幕。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劇種是一個地區文化和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各個劇種在萌芽和發展以及成熟的過程中深受二者的影響>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各個劇種相互影響、交融發展但就戲曲的起源來說單獨的某一個地域是不可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的從明朝到現代中國戲曲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北京園博開唱 每天投放700張免費預約票
    今天,以「中國夢·中華魂·戲曲情」為主題的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鳴鑼開唱。國慶期間,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活動接力登場,盛大的花車巡遊表演、唯美精緻的園林演出、高潮迭起的票友大賽、精彩絕倫的戲曲電影展映……異彩紛呈的戲曲文化活動將貫穿戲曲文化周,與秋日園博園美不勝收的風景相映生輝,為廣大市民奉上一道豐富的節日文化大餐
  • 【圓夢小康】江西南武當山:壯麗山水畫卷
    虎頭巖、姐妹峰、情侶峰、老君峰、石筍峰、王母峰、將軍峰、武當峰……一座座石峰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沿105國道綿延十數公裡徐徐展開,猶如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被稱作「武當十裡畫廊」。 江西南武當山
  • 【傳承紅色基因】紅色江西以「金色」成就講述黨的壯麗故事
    (11月21日江西日報)  今年以來,江西作為主場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國際性、全國性盛會,作為革命歷史悠久的紅土地,這場以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西的實踐」的專題宣介會,再次匯聚了全球來自60多個國家、50多個政黨的350多名嘉賓的熱切目光,這次盛會必將推動所在國家與政黨加強與江西的交流合作的重要機遇和平臺。
  • 戲曲進鄉村 文化惠民心
    本報訊(記者 職茵)8月29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共西安市委文明辦、中共藍田縣委、藍田縣人民政府主辦,藍田縣委宣傳部、藍田縣文化和旅遊體育局、西安易俗社承辦的「2020年西安市戲曲進鄉村示範活動」在藍田縣孟村鎮郗家街村舉行。
  • ...文化強省建設推進大會暨文化發展巡禮系列活動在江西撫州文昌裡...
    江西省文化強省建設推進大會暨文化發展巡禮系列活動在江西撫州文昌裡舉辦,目前整個展覽期限要延長至7月20日結束。天工開物文創產品吸引許多市民和遊客的關注(李勇攝)天工開物園裡創意產品,文創產品會說話(李勇攝)撫州文創產品宜黃夏布吸引了遊客的目光(李勇攝)撫州文創產品受追棒(李勇攝)江西撫州市文昌裡成了文化發展的主陣地
  • 中國戲曲文化周在京開幕 「園林中的戲曲」豐富民眾生活
    中新網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開幕。「名團名劇名家」「地方園地方戲」「戲曲票友大賽」「戲曲主題數字體驗展」「5G直播」,今年戲曲周的各項活動將陸續登場,為民眾奉上精彩的戲曲文化大餐。10月23日,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開幕。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花車巡遊精彩演繹戲曲魅力
    花車巡遊飽含純正的戲曲味道,還充滿著青春活力的時尚元素。(記者 安紅麗 攝)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安紅麗 張凱航)10月1日,以「中國夢·中華魂·戲曲情」為主題的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鳴鑼開唱。
  • 傳承地方戲曲贛劇進高校
    江西贛劇院一位老琴師感慨萬端:「幹了一輩子贛劇,從沒見過這麼多大學生觀眾,從沒見過這麼多教授。」南昌大學一位大三學生說:「長這麼大,第一次離戲曲這麼近,感覺它那麼美……」贛劇進高校演出,一直是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一級演員、江西省贛劇院副院長陳俐的願望。為了實現心願,陳俐一直主動尋求與高校的合作。
  • 江西風景獨好 客家文化看寧都
    寧都人愛看戲,尤其是當地的採茶戲,寧都是「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境內客家遺存十分豐富,客家民俗文化光輝燦爛,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東龍村、孫中山先祖東平侯孫誗墓,寧都道情被列為全國地方戲曲獨立曲種,客家儺戲、竹篙火龍、橋幫燈、採茶戲等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