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志勇
宋元北雜劇和南戲催生江西戲曲
北宋雜劇是在繼承歌舞戲、參軍戲、歌舞、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在現存40套的北宋大曲中,最為人們稱道的兩套,就是出自江西作家的手筆——曾布(江西南豐人)創作的以馮燕故事為主題的《雙調?水調歌頭》;董穎(江西德興人)創作的以西施故事為主題的整套大曲《道宮?薄眉》。
宋室南渡後,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雜劇又盛行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它在諸般伎藝中已居於首要地位。大約在同一時期,南戲出現。南戲是「南宋戲文」的簡稱,明代祝允明《猥談》裡又謂之「溫州雜劇」,另有稱「永嘉雜劇」。顧名思義,此雜劇起源於今浙江溫州一帶。南戲盛行一段時間後便由贛東北饒州一帶進入江西,在鹹淳年間流傳到贛中腹地南豐,並日益興盛,逐步在南豐紮下根,江西戲曲由此產生。南戲給了「汴都正音」的北雜劇巨大壓力,但由於南戲的民間價值取向與官方或主流士大夫的價值取向相悖,因此被謂之「淫哇盛,正音歇」,一度被南宋朝廷禁唱。
元朝統一中國後,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形成的元雜劇在北方盛行,同時迅速風靡南方。這一時期,江西出現了幾位雜劇作家以及一批北雜劇著作和散曲作品。其中有:汪元享(江西鄱陽人),作雜劇《斑竹記》《仁宗認母》《桃源洞》;趙善慶(江西樂平人),作雜劇《孫武子教女兵》《唐太宗驪山七德舞》《村學堂》《醉寫滿庭芳》《燒樊城糜竺收資》。此外還有散曲作家劉時中、王階、鄧學可、虞集、陳克明等。周德清(江西高安人),不僅是著名的散曲家,更是傑出的曲韻學專家,所著《中原音韻》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刊行,《中原音韻》為明清兩代曲韻學的奠基之作,無論是在音韻學方面,還是曲學理論方面,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戲曲史和音韻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元統一中國促進了北曲雜劇和南戲兩個劇種的匯聚和交流借鑑,一些雜劇作家開始關注和涉足南戲的創作。有元一朝,雖然雜劇及散曲被奉為「樂府」正宗,並且以其新鮮的內容和精練的形式,獲得觀眾的喜愛。「語多塵下」的南戲,較之相形見絀,南戲便一度衰落,但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太久。元雜劇由於受一人主唱和一本只能四折限制的先天性體制缺陷,至元末式微。南戲在體制上較雜劇更合於戲劇的本質並且吸取了雜劇的優點,由粗轉精,最終贏得觀眾的喜愛。
南戲的勝出——明代江西戲曲四大唱腔
當歷史走進明初,雖然當時分封在南昌的寧王朱權寄情於戲曲,創作了《卓文君私奔相如》《淮南王白日飛升》等北曲雜劇12種,並著有《太和正音譜》,但並沒有改變南戲取代北曲成為戲曲舞臺霸主的態勢。自明初開始,弋陽腔、青陽腔、海鹽腔與崑腔為代表的南戲先後在江西廣為傳唱。四大唱腔有的形成地在江西,有的形成和發展與江西籍人士有重要聯繫,對江西地方戲曲產生深刻影響。
元末明初,南戲在江西產生了弋陽腔。弋陽縣地處贛東北信江中遊,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之處。弋陽在南宋時期便是軍事要地,又是西南諸省與南宋都城臨安商業往來和藝術交流的必經之路。這為南戲在贛東北以及贛中地區的流傳創造了條件。南戲《目連戲文》傳入江西之後,頗受弋陽及贛東北地區群眾的喜愛,人們在目連戲的基礎上,不斷吸取當地民間藝術成分,以及北曲雜劇的唱腔發展而成一種特殊聲腔——弋陽腔。弋陽腔在曲牌音樂形式上以南戲曲牌為主,兼用部分北曲雜劇曲牌。弋陽腔採用「一唱眾和」的人聲幫腔形式,「不入管弦」「其節以鼓,其調喧」。伴奏用大鑼大鼓,因此聲調高亢、粗獷,派生出一種「滾唱」形式。
早期弋陽腔班社在江西建立了上饒、南昌、吉安三大活動中心,明永樂年間傳入雲貴地區,至嘉靖遍及北京、南京、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和安徽等地。弋陽腔稱為「高腔」鼻祖。京腔、樂平腔、青陽腔、川劇高腔、湘劇高腔、廣東正字戲、潮劇和福建四平戲等都是弋陽腔的流裔。
明嘉靖、隆慶年間,弋陽腔流入安徽省南部青陽縣一帶,經過與當地流行的民歌俗曲結合和改調,產生了青陽腔。青陽腔繼承了弋陽腔「一唱眾和」等特點,並在弋陽腔「滾唱」的基礎上產生一種穿插於曲牌之中,或獨立於曲牌之外的新的表現形式——「滾調」。這種滾調打破了過去戲曲曲牌聯套體的音樂結構和長短句格式,將戲曲文學從「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的表演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唱腔變化多樣、戲曲語言通俗易懂,提高戲曲的通俗性和表現力。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一個重要腔種。青陽腔的形成地——皖南池江青陽一帶和贛東北交界,當時這片區域商業往來頻繁,帶動了戲曲班社的活動。青陽腔形成後從皖南往回向江西發展,給江西戲曲帶來巨大影響。青陽腔深刻影響了黃梅戲,徽劇,贛劇、川劇等戲曲的發展。
海鹽腔產生於元末,明嘉靖年間由江西宜黃人譚綸從浙江帶入江西宜黃。譚綸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舉薦和提拔了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戰將。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譚綸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知府,治兵於浙江台州和寧波等地抗擊倭寇。譚綸其人酷愛戲曲,尤其是柔軟的海鹽腔,對青陽、樂平等高腔戲「聞而惡之」。嘉靖末年,譚綸把唱海鹽腔的伶人帶到故鄉宜黃,不僅命海鹽藝人將海鹽腔傳授給家鄉子弟,而且「凡梨園度曲皆親為教演」。海鹽腔進入江西後,由宜黃班演出,吸收當地鄉音土語,夾雜弋陽、青陽諸腔,「舊腔一變為新調」。海鹽腔清柔婉折,悅耳動聽,頗受上層士大夫階層喜愛。
「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大力推動了海鹽腔在江西的發展,同海鹽腔宜黃班藝人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身邊聚集了一支戲曲演出隊伍——「宜伶」,主要搬演湯氏《四夢》。湯顯祖應宜黃當地人的要求,撰寫了《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該書不僅記述了弋陽腔、崑山腔、海鹽腔等演唱情況,而且對戲曲的演出藝術發表了精闢見解,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崑腔即崑山腔,起源於明萬曆末年的江蘇崑山,為明代戲曲家魏良輔所創。魏良輔,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時寓居江蘇太倉。魏良輔初習北曲,應覺難有突破,便發奮改習南曲。魏良輔對舊的崑山腔進行改革,在唱腔和伴奏兩個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使得崑腔音色豐富,體現出南曲的輕柔舒緩、婉轉有致和北曲的激昂慷慨,增添了崑腔的韻味和意趣。為了以示區別,改良後的崑腔也被稱為「崑曲」,一躍成為「新聲」力量逐步取代了海鹽腔,成為南戲正宗,後被稱為「雅部」。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湯顯祖的好友,江西金溪人謝庭贊罷官寓居揚州,將崑腔戲班帶回家鄉演出,開創崑腔在江西演出的先河。明崇禎年間,江西巡撫解石帆重修滕王閣時在閣的左側特意增加了一個「環清閣」,成為崑腔在滕王閣的演出場所。清初,崑腔在江西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江西人(姓名不可考)撰寫的《觀劇日記》,對乾隆三十八(公元1773年)至五十九年(1794年)這二十年間崑腔在江西的活動,做了詳細的記述。其中昆班有四個:宜黃敘倫部、宜黃集秀部、江西江義部、贛州華玉部。
四大聲腔的「後裔」——贛劇
清初至乾隆年間,隨著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弋陽腔有所復甦,同時宜黃腔和花部亂彈也開始勃興,江西戲曲迎來一次迅猛發展,產生了一批地方劇種。這些劇種有宜黃戲、東河戲、旴河戲、寧河戲、撫河戲、西河戲、饒河戲和信河戲等。其中饒河戲和信河戲形成了後來江西的主要劇種——贛劇。
贛劇聲腔基礎為弋陽腔,融合了清代中期傳入江西境內的崑腔與亂彈而形成。贛劇的前身饒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亂彈腔為主。其中饒河班以景德鎮、鄱陽、樂平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劇目,藝術風格也比較古樸、粗獷;信河班則是以貴溪、玉山為中心,沒有高腔,它的亂彈唱腔相較而言婉轉流利,舊時也統一稱作「江西班」。1950年,饒河、信河兩個分支合併,正式更名為贛劇。贛劇的表演風格古樸厚實,親切逼真,歌舞結合,聲腔體系十分豐富。贛劇角色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的角色舊制,分老生、正生(掛須)、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稱「九角頭」。彈腔興起後,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贛劇劇目分弋陽、青陽、亂彈三類。弋陽腔劇目有所謂「十八本」之說。青陽腔劇目大多出自明朝傳奇,保存較完整的大小劇目有80餘出。亂彈劇目有清道光年間38種,大部分稱為「老路戲」,另有二黃撥子戲《萬裡侯》《打金冠》等,因無準詞,稱為「水路戲」。
傳承發揚戲曲文化,續寫戲曲文化絢麗篇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對文化建設做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長遠目標和今後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以及重點任務。江西作為古代戲曲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應準確把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充分挖掘並利用好地方戲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不竭的發展動力。
史書、志書等古籍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關於戲曲,地方志多有記載。例如,《玉山縣誌》(清道光三年刻本,卷十一)記載有:「紈絝子弟,操三弦琴、弄笙笛,以檀板羯鼓為之節,所尚必昆音也,謂之清客。」《鄱陽縣誌》(清道光四年刊本)風俗類記載有:「東關外沿河一帶,多商賈集會公所。時喚昆弋兩部演劇祭神。」這些記載跨越時空,生動形象地還原了當時戲曲演出時的情形。與之對應的是,江西境內古戲臺數不勝數,僅樂平市就有大小戲臺400餘座,有的至今還在使用。它們不僅是一種建築形態,更是一方韻味悠長、歷久彌新的文化平臺。文化的傳承,必先要做好古籍古蹟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就地方戲曲來說,就是要對相關典籍、唱本、史料及時進行整理、點校、保存,保護好建築、服飾、樂器等相關文化實物,做好人才的傳幫帶,讓文字不斷代,文化不斷層。
傳承不是孤芳自賞,而是為了戲曲文化的交流和發揚光大。戲曲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和演出導向,與時代同步伐,在交流傳播中不斷推陳出新。一是推動戲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旅遊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文化豐富了旅遊的內涵。戲曲要緊緊依託旅遊平臺,緊密結合當地文化,「搭臺」唱戲,使旅遊更具特色和文化底蘊,在相關產業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二是善於在年輕人群體中推廣戲曲文化。時下漢服熱、國學熱、戲腔新唱等在年輕人群體中悄然興起,傳遞出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依然有濃厚興趣的強烈信號。我們要從年輕人的角度,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提振他們對於戲曲的興趣,並從中發現好苗子。三是深入挖掘戲曲的教育功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演繹好傳統戲曲善惡忠奸的故事,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開發新劇目,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四是利用好現代化的傳播媒介。依靠數位化、智能化、信息化、影像化的傳播手段推進戲曲文化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改進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