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會更窮?日本NHK紀錄片揭露了真相!

2020-12-11 騰訊網

當一個家庭,丈夫突然離世 或者 出軌離婚,那麼妻子和孩子們的命運會怎樣呢?

2014年時,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看不見明天--越來越嚴重的年輕女性之貧困】的紀錄片,來記錄下日本社會中的驚人現實。

這部紀錄片報導了日本光鮮的繁華下面都市的貧困女性。日本15-34歲的女性非正式僱員中,80%屬於政府界定的低收入人群。

重點關注女性與兒童貧困、單親母子家庭及貧困的代際傳遞等在日本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非常值得中國讀者了解、反思並引以為戒。

日本雖說早已進入發達社會,但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中,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女性,尤其是獨自帶著孩子的女性。出於不同的原因,她們無法得到丈夫的支持,又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還因此將貧困傳遞給下一代。這正成為愈發嚴峻的社會問題。

紀錄片揭露了隱埋於日本社會的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一旦失去男人,日本女人的生活就會陷入萬丈深淵。

很難想像,這種只可能發生在男權社會、落後國家的現象竟然會發生在當代的日本,這個全亞洲最發達的國家。

如果你曾來過東京,在新宿最繁華的街頭,你也許會看到這樣一群女孩:她們穿著時髦、妝容精緻、面孔稚嫩而可愛,其中不少還拎著大小包,仿佛是專門來此購物的,但轉角她們就出現在東京近郊廉價、破敗的網咖裡,因為租不起房,她們常年蝸居於此。

而就算租住在這樣環境惡劣、廉價的網咖,她們當中好多人要靠打兩到三份工,一天吃一頓才能勉強維生。

有些連網咖都住不起的未成年女孩則徹夜在通宵營業的店裡徘徊。

還有些帶著小孩的單親媽媽,提供住宿、託兒所的色情場所則成了免於讓她們流浪街頭的救命稻草。

主角之一的堀部妙子才四十八歲,卻已經面對著無望的將來——她在三年前與丈夫離異,獨自一人居住,如今在大型超市當保安,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存摺上的存款只能支撐八個月。

妙子分明不是孤家寡人,卻比孤家寡人更孤獨,那些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反而為她帶來了無窮煩惱。孩子們長大成人後基本與她斷了聯繫,哥哥妹妹在母親的贍養問題上更是和她互相推諉。

陷入絕望之際,妙子遇到了邪教「沙修會」,這門宗教提倡「人的一生是守恆的,這輩子把苦都受盡了,下輩子一定會迎來幸福」。這可笑的教義吸引了眾多生活無望的人。妙子一頭扎進沙修會,把這裡看作最後一片淨土,哪怕被教主榨乾錢財,當作免費勞動力役使,也心甘情願。

還有更多的女性在報酬低廉的工作中掙扎,唯一可能改變人生的途徑就是婚姻。但長久脫離社會後再踏入職場談何容易。她們既跟不上時代變化,也沒有尋求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和資歷。捲入色情行業討生活,便成了走投無路的選擇。

在東京聲色犬馬的光鮮外表下,滿是這樣令人髮指的「女性貧窮」。

你可能會追問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些本該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輕女孩以及本應該在家中過著閒適太太生活的已婚女性會落魄於此。

表面上看來,這些與貧窮掙扎的年輕女孩都是家庭關係破裂的一群人——成長於單親家庭或者本身是單親媽媽,她們因失去家裡的頂梁柱——男性,而從此陷入生活的泥潭。

但追根溯源後,你就會發現造成這「離婚/喪偶即貧窮」的原因是紮根於日本土壤深處的「男權」文化:在有失公允的薪酬制度和不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共同發難下,女性成為了「失去男人即貧困」的犧牲品。

1、同工不同酬以及為女性「量身定做」的約聘工作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日本的僱傭文化。

日本的工種分為福利體系完整的「正式員工」、派遣公司的「派遣員工」,以及薪酬低且極不穩定的「聘僱人員」(俗稱兼職)三類。

根據國稅廳的數據統計,2012年聘僱人員佔日本勞動者整體的38.2%,其中男性勞動者佔比為25.3%,而年輕女性勞動者的佔比高達47%。而從男女的工資差距來看,即便同為聘僱人員,女性的工資不及男性的一半。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經認為貧窮是人格缺陷,是由於窮人不努力所造成。但荷蘭歷史學家羅格 布雷格曼指出,貧困不是由於窮人的性格問題引發。貧困的原因就是缺錢。由於缺乏生活必須的啟動資金,窮人只能掙扎於溫飽線。

貧窮降低智商。布雷格曼說,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印度的蔗糖農民跟蹤調查發現,農民在未收穫甘蔗、沒有收入時,智商降低了14個IQ值。相當於人們熬了通宵、醉酒時大腦那種混混沌沌的狀態。

貧窮限制長遠規劃。香港富豪田北辰曾在電視臺的節目中擔任了掃街的清潔工。住在籠屋中,每天生活費定為50港幣。兩天後,他退出了體驗,因為他已經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下鬥志在喪失。「這兩天我只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有別的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的好一點,我現在明白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麼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的是解決下一餐。」

為何日本男女收入會有如此明顯的鴻溝呢?

這歸因於日本社會對女性「女人早晚要結婚、回歸家庭,不必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的文化規訓,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日本企業催生了這樣一種向男性傾斜的僱傭政策:女性因不能長期工作,而無法作為人才被靈活運用,即公司往往不願僱傭女性為正式員工。

而原本日本的「聘僱人員」是在丈夫有穩定收入,妻子為了貼補家用或者實現自我價值而誕生的,但當女性一旦遭遇人際關係破裂,靠聘僱人員的微薄工資供養整個家庭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而即便是那些高學歷女性,一旦遇人不淑嫁給渣男而又離婚的,立馬就會掉進貧困的深淵。

在書中,有一個叫伊藤的女性,婚前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婚後因忍受不了丈夫長期的虐待而選擇離婚。

但由於長期與社會脫離,早已喪失適應社會的技能,在艱難掙扎中,最後只能找到一份工資不及正式員工一半的客服工作。

2、社會保障制度的潰敗

對於那些企圖通過讀書或職業培訓來擺脫貧窮的女性,最終也只能感嘆「再怎麼努力依舊看不到希望」。

很多女孩在拼了命打工上大學後,結果因為就學貸款不得不背上長達二十年的債務。

因害怕把「對方嚇走」甚至都沒有交男朋友的勇氣。

一個叫敏枝的單親媽媽,離婚後,為了回歸職場,在一家職業學校進修,因為日本的單親資格證考取援助計劃,在進修期間可以得到每月10萬日元的生活補助,但為了讓4歲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敏枝在課餘同時打著三份工,因為這樣,她不幸超過了領取全額補助金的標準,每個月只能拿到7萬日元補助金。

「更加努力工作後,結果卻過得比之前還辛苦。」

無論怎麼辛苦打工也無法擺脫貧窮後,有些單身媽媽把生存的希望投向了為其提供兒童託管服務的社會暗角。

這些社會暗角就是日本高度發達的色情產業。

書中有這樣一段揪心的描述:在日本,性產業已形成了一個非常密實的安全網,從工作、住宅到患病兒童的託管無所不及。

而這些是政府的公共部門遠遠無法提供的,這也正是社會保障的潰敗。

當出賣肉身的色情場所成為了單身媽媽的救命稻草,你不能不說這是生而為女性的悲哀,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紀錄片還揭露了另一個現實:階級的不可撼動以及貧窮的傳遞。

一旦陷入貧窮,就立即化身為最兇猛且不可控的病毒,迅速在蔓延下一代身上,而孩子們想翻身幾乎不可能。

貧窮帶來悲觀。NHK記錄片中,跟隨媽媽在網吧常年居住的女孩說:「雖然明白有很多事必須去做,但是等到真正採取行動時,馬上就變得很悲觀,所以什麼都做不了」。貧窮帶來絕望。田北辰說,感覺籠屋的生活是像被鎖在柜子中的文件一樣,沒有希望。

所以,就算日本這樣高度發達的國家,女性想與貧窮絕緣,高學歷、溫柔賢惠、討丈夫歡心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有足夠的好運 嫁給一個不會家暴、不會出軌的好老公,這個好老公還不能遭遇任何車禍、絕症的意外。

當維持基本生活的錢成了稀缺品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了威脅,人們通常都不可能再去考慮其他層次的需求,注意力只能集中在這一方面。判斷力、思考能力、道德觀都會隨之弱化,行為會變得偏執。

因此,當看到窮人日復一日在重複著貧窮的生活、「不思進取」時,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而是他們的思想、心理被貧窮被限制、蒙蔽,難以做出「正確」的努力、擺脫貧窮,造成貧窮的固化。

家庭的貧富差距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區別是對未來的構想和希望。英國跟拍了49年的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非常能說明問題。七歲時,上層社會的小孩已經知道自己將來應該讀什麼高中、大學,做什麼樣的職業;中產階級的孩子有事業夢想或者幸福的婚姻的追求;貧困階層的孩子想的是見到爸爸、少挨打、吃飽飯。

有錢的家庭給予孩子從思想的啟蒙到物質的支持,讓孩子能明確目標,在既定的發展道路上穩步向前。貧窮的父母不僅對孩子的成長難以給予幫助,還會拖他們的後腿,讓他們的成長往往低於社會均值。成長受挫的孩子,長大後也自然很難有良好的生活。貧窮便如此代際遺傳下去。

給不了錢,至少給窮人光亮

如何解決貧困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布雷格曼博士的建議很簡單,直接給窮人錢,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應該停止寄鞋子和泰迪熊給我們素不相識的窮人們。我們應該摒棄家長式官僚主義作風,將薪水轉交給窮人就可以幫助消除貧窮。」這個建議聽起來瘋狂,但切中要害。直接提高窮人收入、幫助他們解決基本的溫飽食宿教育問題,應作為所有國家解決貧困的直接目的。

NHK的這部紀錄片以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結尾。受訪的一位女孩終於補上了功課、申請到貸款,要去高等職業學校上夜課了。她要努力實現成為保育員的夢想。做保育員的薪水可以讓她脫離貧困。雖說畢業後不一定能馬上找到工作,但是畢竟有了機會。不繼續讀書、沒有一技之長,她很可能會永限於貧困。

很多問題可以歸因於制度,但是制度不到位時,也不能任由貧困狀態惡化、坐以待斃。在力爭改進位度的同時,要儘量開動個體的力量。

布雷格曼建議美國政府直接給予貧困者足夠的金錢支持,而非去花更多的錢解決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在美國政府採取這個好建議之前,多一個上大學的莉絲 默裡,就少一個陷於貧民窟的莉絲 默裡。

拋棄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類社會不可能進步。

相關焦點

  • 女人為何會更窮?這部NHK紀錄片揭露了真相...
    她們像趕豬一樣被前夫趕出職場又像趕豬一樣被攆出家庭,她們生下來的不是孩子,而是纏繞下半生的貧窮。試想一下,當一個家庭,丈夫突然離世或者出軌離婚,妻子和孩子的命運會怎樣?2014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名為《女性貧困》的紀錄片(去年同名書籍在中國發售)。
  • 日本NHK紀錄片揭露「731部隊」罪惡鐵證
    8月13日,日本放送協會(NHK)播放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精英醫學者與人體實驗》,受到日本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紀錄片也間接地揭露了部分「731部隊」中堅分子在戰時和戰後極力掩藏毀滅罪證、否定罪行、逃避罪責、拒絕懺悔的真實面目,從側面駁斥了所謂「東京審判結果是戰爭者強加的」「歷史問題應該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等怪談邪論。
  • 「媽媽,為什麼會有窮人?」這部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 讓孩子了解貧困的最直接方式 說到貧困,這對於很多生活在衣食無憂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很陌生,他們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貧窮,也不知道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許多人缺衣少食,生活缺乏保證。 單純的語言過於蒼白,孩子們可能無法理解什麼是貧窮?為什麼會有貧窮?
  • 日本NHK再播731部隊紀錄片 中國外交部公開點讚
    分鐘,詳細揭露了日本731部隊在中國東北地區秘密進行人體實驗,研發細菌武器的醜陋罪行。  紀錄片中稱,被用於人體實驗的還有女性和兒童,有時會對他們實施救援,過段時間再用於另一項人體實驗,直到死亡為止。  日本戰敗後,原關東軍總司令官、731部隊人體實驗的「幕後黑手」於1956年返回日本,受到熱情接待,並與時任日本首相鳩山一郎見面。
  • 日本NHK紀錄片揭731部隊暴行
    人民網訊,8月15日是日本投降日,這個日子對國際社會來說是一個特殊而敏感的日子,它不僅提醒人們反思戰爭、珍惜和平,更提醒著戰爭始作俑者應正視歷史、反省罪行。日本NHK電視臺在8月15日前夕播放了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通過史料和親歷者供述,以鐵證揭露了侵華日軍戰爭罪行,震驚了整個日本和國際社會,再一次揭開了那段被刻意掩蓋的歷史真相。對親歷者的採訪和錄音資料還原了731部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8月15日在日本被稱為「終戰紀念日」。每年臨近這一天,日本一些電視臺都會製作與二戰有關的專題片或者電視劇。
  • NHK紀錄片揭露「731部隊」罪惡鐵證受廣泛關注
    8月13日,日本放送協會(NHK)播放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精英醫學者與人體實驗》,受到日本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紀錄片也間接地揭露了部分「731部隊」中堅分子在戰時和戰後極力掩藏毀滅罪證、否定罪行、逃避罪責、拒絕懺悔的真實面目,從側面駁斥了所謂「東京審判結果是戰爭者強加的」「歷史問題應該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等怪談邪論。
  • 李淼:如何看待日本NHK電視臺最新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
    8月13日,日本NHK電視臺在全國播出了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精英醫學研究者與人體實驗》,片中首次披露了戰後在蘇聯審判日本戰犯的錄音資料。紀錄片播出後,有人表示「被俘日軍遭到了蘇聯的刑訊逼供」,稱NHK沒有站在日本的立場上報導,是「辱日」,也有日本觀眾在看過紀錄片後感到非常內疚。
  • NHK紀錄片幕後故事:為何會播《731部隊的真相》?
    原標題:本報記者調查:NHK為何會播《731部隊的真相》? NHK為何能推出《731部隊的真相》?它是如何拍攝中國題材紀錄片的?《環球時報》記者通過調查採訪,一窺NHK紀錄片「中國鏡頭」背後的秘密。   聽他們講述《731》紀錄片的幕後故事   「NHK播放這部紀錄片非常勇敢,731部隊的真相在日本不容觸碰,卻又是日本人必須要知道的歷史」,日中友好8·15之會代表幹事衝松信夫接受採訪時如此表示。
  • 日本NHK電視臺披露日軍731部隊真相
    8月13日,日本NHK電視臺播放了一部自己採編製作的揭露二戰時期日本七三一部隊的紀錄片,該紀錄片核心素材是日本NHK電視臺派記者在俄羅斯進行調查時,找到了1949年12月25日至30日間,在蘇聯的遠東城市哈巴羅夫斯克(又稱伯力城),日本關東軍七三一部隊接受審判的材料和長達20小時的錄音,在紀錄片裡公開了包括關東軍軍醫部長在內的部分七三一部隊成員當年有關從事細菌武器研究和進行活人人體實驗的認罪錄音
  • 心理科普: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卻越來越窮?
    其實一直有這樣一個社會現象存在:窮人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富」。為什麼這樣呢?01窮人窮是因為不努力嗎?部分窮人其實比富人還努力,那些在工地,在工廠的工人每天工作時間,工作強度都遠在富人之前的,那麼為什麼窮人還是窮呢?
  • 一部2009年的美國紀錄片,真實的「揭露」了日本太地町的暴行
    一部2009年的美國紀錄片,真實的「揭露」了日本太地町的暴行最近幾年不管是媒體還是明星藝人,都會為公益發聲,依舊是那句熟悉的臺詞「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But,殺害依舊在繼續。你可能會疑惑,一個專門馴養海豚,靠海豚「起家」的人,為什麼會做這個紀錄片?據他談起,他的轉變是因為自己曾經馴養的一隻名叫「凱西」的海豚的死,因為凱西失去自己的同伴,凱西選擇了「自sha」,你可能會想,一個海豚而已,怎麼可能自sha,但是理察所講,凱西確實是自sha,凱西臨死的時候與理察進行了深情的告別,吸完了最後一口空氣,就再也沒有回到水面上,它主動選擇了離開這個讓它痛苦的世界。
  • NHK播出731部隊紀錄片,日本人反應複雜「看見卻裝沒看見」
    topHtml NHK播出731部隊紀錄片,日本人反應複雜13日晚,日本NHK電視臺播放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精英醫者與人體實驗」,共約50分鐘,引發日本輿論關注。  紀錄片中,NHK首次發掘二戰結束後不久在蘇聯舉行的審判錄音資料,用真人錄音和親歷者採訪還原了731部隊核心成員開發細菌武器的真實情況。紀錄片稱,二戰時期,731部隊在中國秘密開發細菌武器並用於實戰。戰後,731部隊將證據徹底銷毀,原部隊成員守口如瓶,真相被隱藏。
  • 你為什麼窮?四個真相告訴你原因
    這兩天被深圳華潤某樓盤均價13.2萬天價房子所震感,突然發現一買一賣之間就能純賺500萬是那麼簡單,更讓人歡愉的是有人告訴你定一個小目標就能賺1個億。而事實卻是絕大部分人被房貸、車貸和生活的壓力踹不過氣來。
  • NHK再播「731部隊」紀錄片 這家日本媒體值得點讚!
    21日,日本NHK電視臺播出紀錄片《731部隊——人體實驗是這樣展開的》,詳細揭露了日本731部隊在中國東北的進行人體實驗,研發細菌武器的醜陋罪行,在此之前,8月份,NHK電視臺就曾播出題為《731部隊的真相》的紀錄片,披露了中日戰爭期間日本731部隊在中國東北進行活體試驗的驚人內幕
  • 政府都幹了什麼,讓你越來越窮?
    中國人一說到為什麼會窮,總是覺得由於政府沒有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政府沒有幫助窮人、窮人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身體疾病、找不到高薪工作,甚至是老天爺瞎了眼了,所以自己才會成為窮人。  但是,我要告訴讀者們的是,真相恰恰相反,你以為能讓你脫離貧窮的因素,反而是你變窮的根源。更嚴重的是,如果你不知道變窮的真相的話,不但你會窮,你的子子孫孫都會一直窮下去。以下我將告訴讀者幾個你所不知道的變窮真相。  政府越刺激經濟你越窮  真相之一,政府越大力主動刺激經濟增長,你會越窮。
  • 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兒?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很多人覺得,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只是隔著錢的距離。然而,現實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殘酷,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錢,而是認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多年以前,導演鄭瓊花了6年時間,跟拍三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用一部紀錄片《出路》,記錄下了他們各自尋找出路的故事。
  • 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這四大窮人思維,把原因講透了!(精闢)
    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這四大窮人思維把原因講透了,能克服,致富不難;窮人到底窮什麼?這四大窮人思維,一文講透,讀完如大夢初醒,恍然大悟。事實上,很多窮人並不缺乏知識與才能,缺的恰恰是足夠的思考能力。不善於思考,至少會導致窮人出現兩個越來越窮的表現:一是目光短淺;二是渴望即時回報,太過功利,反而難以成功。
  • 紀錄片《分化》:為什麼工作這麼累卻賺得這麼少
    《分化》記錄了七個底層工人的生活  為什麼努力工作,錢還是不夠花?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努力就能改變命運?關於貧富差距的討論近年來不絕於耳,這儼然已是全球性難題。近日,根據該書改編的紀錄片《分化》(The Divide)在英國公映,導演凱薩琳·朗德(Katharine Round)拍攝了英美兩國7名生活在底層的工人,揭露低薪所造成的社會分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後果。  7名底層工人的苟延殘喘  《精神層面》出版後,迅速吸引了全球的關注。
  • 稻盛和夫: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越愛購物?窮人嘆息「知道得太晚」
    稻盛和夫大家都知道,他是日本的經營四聖之一,曾力挽狂瀾,將日航從破產的邊緣挽救回來並再次上市。有一次公開說話時,他提到了窮人家庭和富人家庭的區別,那就是:越窮的家庭買的東西越多,相反,越富有的家庭卻很少買東西。
  • 為什麼現在富人孩子不高考去留學,而窮人的孩子只能選擇高考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中的富爸爸說道:「他是政府官員,而我是資本家,我們都得到了報酬,但我們對成功的衡量標準卻相反。他的工作是花錢和僱人,他花的錢越多和僱的人越多,他的機構就會越大。在政府中,誰的機構越大,誰就更受尊敬。而在我的組織中,我僱的人越少,花的錢越少,我就越能受到投資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