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像趕豬一樣被前夫趕出職場又像趕豬一樣被攆出家庭,她們生下來的不是孩子,而是纏繞下半生的貧窮。
試想一下,當一個家庭,丈夫突然離世或者出軌離婚,妻子和孩子的命運會怎樣?2014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名為《女性貧困》的紀錄片(去年同名書籍在中國發售)。該紀錄片揭露了隱埋於日本社會的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一旦失去男人,日本女人的生活就會陷入萬丈深淵。很難想像,這種只可能發生在男權社會、落後國家的現象竟然會發生在當代的日本,這個全亞洲最發達的國家。
圖為與該紀錄片同名的記實報告,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你曾來過東京,在新宿最繁華的街頭,你也許會看到這樣一群女孩:她們穿著時髦、妝容精緻、面孔稚嫩而可愛,其中不少還拎著大小包,仿佛是專門來此購物的,但轉角她們就出現在東京近郊廉價、破敗的網吧裡,因為租不起房,她們常年蝸居於此。
圖片來源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而就算租住在這樣環境惡劣、廉價的網吧,她們當中好多人要靠打兩到三份工,一天吃一頓才能勉強維生。
圖片來源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有些連網吧都住不起的未成年女孩則徹夜在通宵營業的店裡徘徊。
圖片來源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原作者所有還有些帶著小孩的單親媽媽,提供住宿、託兒所的色情場所則成了免於讓她們流浪街頭的救命稻草。在東京聲色犬馬的光鮮外表下,俯拾皆是這樣令人髮指的「女性貧窮」。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追問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些本該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輕女孩以及本應該在家中過著閒適太太生活的已婚女性會落魄於此。表面上看來,這些與貧窮掙扎的年輕女孩都是家庭關係破裂的一群人——成長於單親家庭或者本身是單親媽媽,她們因失去家裡的頂梁柱——男性,而從此陷入生活的泥潭。但追根溯源後,你就會發現造成這一「離婚/喪偶即貧窮」的荒謬困頓的原因是紮根於日本土壤深處的「男權」文化:在有失公允的薪酬制度和不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共同發難下,女性成為了「失去男人即貧困」的犧牲品。1、同工不同酬以及為女性「量身定做」合同工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日本的僱傭文化。日本的工種分為福利體系完整的「正式員工」、派遣公司的「派遣員工」,以及薪酬低且極不穩定的「合同工」(俗稱兼職)三類。根據國稅廳的數據統計,由於日本經濟的萎靡,2012年合同工佔日本勞動者整體的38.2%,其中男性勞動者佔比為25.3%,而年輕女性勞動者的佔比高達47%。而從男女的工資差距來看,即便同為合同工,女性的工資不及男性的一半。為何日本男女收入會有如此明顯的鴻溝呢?這歸因於日本社會對女性「女人早晚要結婚、回歸家庭,不必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的文化規訓,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日本企業催生了這樣一種向男性傾斜的僱傭政策:女性因不能長期工作,而無法作為人才被靈活運用,即公司往往不願僱傭女性為正式員工。而原本日本的「合同工」是在丈夫有穩定收入,妻子為了貼補家用或者實現自我價值而誕生的,但當女性一旦遭遇人際關係破裂,靠合同工的微薄工資供養整個家庭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即便是那些高學歷女性,一旦遇人不淑嫁給渣男而又離婚的,立馬就會掉進貧困的深淵。
圖片來源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書中,有一個叫伊藤的女性,婚前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婚後因忍受不了丈夫長期的虐待而選擇離婚。但由於長期與社會脫離,早已喪失適應社會的技能,在艱難掙扎中,最後只能找到一份工資不及正式員工一半的客服工作。2、社會保障制度的潰敗而對於那些企圖通過讀書或職業培訓來擺脫貧窮的女性,最終也只能無力地感嘆「再怎麼努力依舊看不到希望」。很多女孩在拼了命打工上大學後,結果因為助學貸款不得不背上長達二十年的債務。她們因害怕把「對方嚇走」甚至都沒有交男朋友的勇氣。
圖片來源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還有一個叫敏枝的單親媽媽,離婚後,為了回歸職場,她在一家職業學校進修,因為日本的單親資格證考取援助計劃,她在進修期間可以得到每月10萬日元的生活補助,但是為了讓4歲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敏枝在學習之餘同時打著三份工,也因為這樣,她不幸超過了領取全額補助金的標準,每個月只能拿到7萬日元補助金。「更加努力工作後,結果卻過得比之前還辛苦。」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在無論怎麼辛苦打工也無法擺脫貧窮後,有些單身媽媽把生存的希望投向了為其提供兒童託管服務的社會暗角。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這些社會暗角就是日本高度發達的色情產業。書中有這樣一段揪心的描述:在日本,性產業已形成了一個非常密實的安全網,從工作、住宅到患病兒童的託管無所不及。而這些是政府的公共部門遠遠無法提供的,這也正是社會保障的潰敗。當出賣肉身的色情場所成為了單身媽媽的救命稻草,你不能不說這是生而為女性的悲哀,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哀。紀錄片還活剝了另一個現實:階級的不可撼動以及貧窮的代際傳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一旦母親陷入貧窮,這種貧窮就立即化身為最兇猛且不可控的流感病毒,迅速在下一代身上蔓延,而孩子們想翻身幾乎不可能。紀錄片中無論是把網吧當作家的14歲女孩,亦或是打三份工賺學費的女學生,她們的貧窮都是原生家庭所賜予,談及未來,她們充滿悲觀。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女性貧困》,版權歸作者所有所以你看,就算生活在日本這樣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女性想與貧窮徹底絕緣,高學歷、溫柔賢惠、討丈夫歡心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得有足夠的好運嫁給一個不會家暴、不會出軌的好老公,且這個好老公還不能遭遇任何譬如車禍、絕症的生命意外。3、不要依賴於男權社會下的文明與制度去確保女性被善待。這是日本女性的情況,那麼與日本文明高度相似的中國女性的境遇又如何呢?也就是在大概不超過70年前,中國女性連「不裹腳就嫁不出去」、「女子無才便是德」等文化規訓都還沒有完全褪去,更別提與男性同等就業以及同薪同酬權了。後來,女權運動的車輪滾滾而來,中國女性逐漸從古早大宅門裡「薄命憐卿甘做妾」的苦海中掙脫出來,在無產階級革命的號召下,中國女性化身成「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興女性形象。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但女性獲得就業權,擺脫封建束縛史是被無數血淚和犧牲充斥的磨難史,正如反瑪麗蘇電影《東京女子圖鑑》中的臺詞「我們這代受了多少苦,才換來男女平等的就職機會」後面半句「你要好好珍惜啊」,沒有說出來。眼下,國內女性比日本女性雖然有較高的職場天花板及更寬鬆的求職環境,但隨著近期女性職場生存環境的日趨惡化、向男性傾斜的婚姻法及倡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且擁有龐大擁護者的女德班的死灰復燃,讓我們不得不提高警惕。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去年,橫掃多項國際大獎的美劇《使女的故事》,讓不少中外網友齊呼「這不是危言聳聽的虛幻電影,這是魔幻現實主義,是警示語言。」前一秒你還是優秀的職場女性,後一秒你就淪為任男性操控洩慾的「行走的子宮」。正如有著前車之鑑的敘利亞、伊朗,歷史不總是進步的,隨時都可能倒退回去。下面這個關於敘利亞女性妝容演變史的視頻就看得人很扎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00年前,女性學者波伏娃說過一句話,「女人之所以成為女人,絕非單純的生物學原因,而是取決於社會制度和文明。」在今後的很多年,無論是中國還是其它很多國家,仍舊是被一個男權社會所操控的社會,作為女性,我們很難依賴於男權社會下的文明與制度去確保女性被善待。為了緩解男性讀者的不適,在此強調,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讓女性站起來,去對抗男性,而是警醒所有女性要時刻警惕那些隨時會死灰復燃的陋習和文化規訓,確保自己的「平等就業權」、「同薪同酬權」、「自由生育權(剖腹或順產)」云云。發現一個危險苗頭,就撲滅一個苗頭。不要憚於被人稱為「直女癌」,對待不公永遠大聲疾呼,就怕有一天你什麼都叫不出來!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轉載請自行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