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21-01-12 FX168財經網

文 / 夏洛特2021-01-12 06:17:30來源:FX168

【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研究揭示,與非新冠患者的對照組織樣本比較,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組織樣本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表示。郭天南介紹,在人體七類器官組織中,脾臟紅髓裡未鑑定到明顯改變的蛋白,而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這意味著新冠肺炎死亡患者中肝臟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FX168財經報社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原作版權,但因數量龐大無法逐一核實,圖片所有方如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核實後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論文原連結),報導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合作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病亡者體內有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通 訊 員 徐 珊 本報記者 劉園園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感染新冠後哪些器官最受傷?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患者蛋白質分子...
    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哪些器官最受傷?近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描繪出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這張圖片「看」清了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時出現了哪些分子的改變。
  • 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公布,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
    ·新冠病毒·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分子病理全景圖。圖片來源:Nie et al.,Cell據一項發表於《細胞》的新研究,西湖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共144個組織樣本,發現在總共量化檢驗的11394個蛋白質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並繪製了首張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在這些器官組織中,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其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很多肺部蛋白也發生了改變。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發生了什麼?西湖大學破解真相
    通訊員 馮怡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於洪濤任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12月17日,記者從西湖大學獲悉,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華裔生物學家學會董事會成員於洪濤已到任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至此,西湖大學三大學院院長全部到位。此前,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已空缺22個月。
  • 施一公校長:西湖大學捐贈名單,河南企業家最多
    西湖大學是由施一公、饒毅、潘建偉等一批有崇高理想的科學家共同發起籌建的,借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和史丹福大學的辦學理念,秉承"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聚焦理學、生命與健康、前沿技術等方向設立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工學院等3個學院,堅持"有限學科"定位,注重學科交叉,力求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 西湖大學: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劫持」人體ACE2蛋白入侵
    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詳解新冠肺炎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和...
    因此,開發新的方法在早期評估哪些病例將可能成為臨床重症至關重要。此外,對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療仍然是推測性的,這主要是由於對SARS-CoV-2發病機制的理解有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西湖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和迪安診斷凱萊譜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推測SARS-CoV-2誘導的特徵性分子變化可以在重症COVID-19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
  • 分子戰爭:實驗室裡的新冠之戰
    這個學科在大規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質,分辨它們的特性,解析它們的變化規律。人體內據估計約有16萬種蛋白質,它們組成了一切細胞和組織,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蛋白質,也就沒有生命這回事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必然會對蛋白質造成影響,早在肉眼可見的症狀出現之前,病毒已經在病人體內掀起風暴,連帶引發蛋白質水平的劇烈變化。這是一場發生在分子尺度的侵略。
  • 《科學》:陳薇及西湖大學鑑別新冠抗體,助力「雞尾酒」療法
    目前,科學家們整緊鑼密鼓根據新冠病毒(SARS-CoV-2)抗原表位來開發疫苗和藥物。這種表位不僅在針對病毒刺突糖蛋白(S)的受體結合域(RBD)上,也可以是整個S蛋白。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陳薇院士與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等團隊合作,從10例新冠康復患者的血漿漿中分離並鑑定了單克隆抗體(mAbs)。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V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哪個?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於1993 年成立,可溯源至1925年北京大學生物系,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三校的生物學系合併,從而使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承載了豐厚的歷史底蘊。目前學院有教授和研究員共77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特色在於從微觀層面進行生命科學研究,強大的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等密切合作,學科之間優勢互補。
  • 中科院院士張明傑,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我校黨委副書記李鳳亮宣讀學院成立及院長任命文件。隨後,邱宣,于洋,郭雨蓉,薛其坤,陳十一,李鳳亮,南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明傑共同為生命科學學院成立揭牌」。上述消息意味著,中科院院士張明傑已出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 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抗擊新冠肺炎)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題:從「五個家族」到「兩個亞型」 新冠病毒變了嗎?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從被比喻為「五個家族」,到被分析出「兩個亞型」,連日來圍繞新冠病毒的諸多研究背後是一個核心問題:新型冠狀病毒變了嗎?
  • 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生物系,是學校五八年重建時的四個學科之一。為了適應當今生命科學迅速發展的需要,1998年9月,學校決定組建成立生命科學學院。
  • Deepmind實現蛋白質3D結構精準預測,或將改變生命科學研究範式|...
    這將加速研究人員對細胞組成成分的了解,有助於藥物的開發,促進生命科學和醫學的快速發展。 AlphaFold 在 11 月 30 日舉行的第 14 屆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SP)上擊敗 100 多名參賽選手,蟬聯冠軍,《自然》新聞評價其表現遙遙領先。
  • 西湖大學新冠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全球首次解析ACE2全長結構
    這雖然還不能直接得出「新冠病毒傳染性是SARS 10-20倍」的結論,但「親和力」一項對比,也算為新冠病毒傳染性之強,找到了科學依據。西湖大學研究團隊稱:「在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的過程中,ACE2就像是『門把手』,病毒抓住它,從而打開了進入細胞的大門。」
  •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於1997年4月由原生命科學學系和生態學研究所組建而成,下設有三系、三所和兩個中心,即生物科學系、生物技術系、生態學與環境工程系、生態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所、遺傳與育種研究所、中藥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實驗管理中心,還有《蛛形學報》編輯部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