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2021-01-20 騰訊網

本文轉載自「西湖大學WestlakeUniversity」微信公眾號。

截至2021年1月10日,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全球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93萬。我們已知病毒入侵人體後會對多個器官造成損傷,但並不清楚這些損傷背後的分子機制,進而限制了可能採取的提前幹預和治療措施。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合作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相當於他們將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人體感染新冠後細胞組織的改變放大了數萬倍,達到蛋白質分子層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

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004-0

感染新冠病毒後

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

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但此前大多數與新冠相關的基礎研究,是在實驗室裡利用基於病毒感染的細胞系模型來推測病毒對人體各器官造成的影響,缺乏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多器官損傷的病理學觀察表型背後的分子水平研究,這樣就很難深刻認識新冠致死的機理,並進一步針對患者進行精準的幹預治療。

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圖1)組織樣本。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纖維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脾臟白髓萎縮,肝臟發生脂肪化生和部分病例出現梗死,心臟發生心肌水腫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腎臟發現急性腎小管損傷。

圖1. 新冠病人多器官樣本採集和鏡下病理學檢查

之後,分子層面的研究開始了。基於高壓循環技術(PCT)及TMT標記結合鳥槍法蛋白質組技術的質譜數據採樣以及組學數據分析,研究團隊鑑定了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繪製出新冠危重症死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圖2)。與非新冠患者的對照組織樣本比較,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圖3)。

圖2. 新冠病人多器官蛋白質組定量示意圖

圖3. 新冠病人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分子病理全景圖

其中,在人體七類器官組織中,脾臟紅髓裡未鑑定到明顯改變的蛋白,而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N=1970),這意味著新冠肺炎致死患者中肝臟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

對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罪魁禍首」ACE2蛋白(病毒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人體內調解血壓的一個蛋白),研究團隊發現它的數量在新冠病人各類器官中與非新冠病人並無顯著差別。而另一個蛋白,即幫助病毒進入細胞相關的組織蛋白酶L(CTSL),在新冠病人肺部卻明顯增多(圖4)。這提示ACE2的表達水平並沒有在新冠致死患者中出現改變,僅僅是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一個通道,CTSL卻可能是阻斷病毒入侵的潛在治療靶點。

除了肺部

肝腎也出現纖維化先兆

圖4. 病毒侵入人體後多器官高炎症狀態及組織損傷相關特異性分子變化示意圖。其中紅/綠框黑字分別表示明顯上/下調的蛋白,紅/綠框白字表示明顯激活/抑制的通路,白框表示未定量或未失調的蛋白。

研究團隊進一步對多種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形態與蛋白質組學進行系統比較研究(圖4),發現了多個肺部蛋白出現改變,包括與病毒增殖相關、參與肺纖維化病理過程及降解病毒限制因子的蛋白。蛋白組學同時顯示,肺部和脾臟表現出以免疫檢查點蛋白的上調及T細胞富集蛋白的下調為分子特徵的適應性免疫反應抑制,且脾臟的T,B等淋巴細胞減少也印證了該分子特徵。

從臨床病理學來看,雖然只有肺部發生了實質性的纖維化病變,但蛋白組學結果(圖3,4)顯示,在肝臟、腎臟等器官也觀察到組織纖維化的先兆,提示對已恢復健康的危重症新冠病人而言,需要對「多器官纖維化」這一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進行預防和採取提前幹預。

研究團隊中的臨床合作者在2020年5月曾第一次報告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患者的睪丸存在生精小管損傷,Leydig細胞減少和輕度淋巴細胞炎症等病理改變。但這些都只停留在「宏觀」層面,究竟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了這些損傷?郭天南實驗室找到了新冠患者的睪丸組織中發生明顯改變的10個蛋白,它們的功能與膽固醇合成抑制、精子活性降低和Leydig細胞特異標記物減少緊密相關(圖5)。其中Leydig細胞與男性雄性激素合成及分泌緊密相關,提示男性新冠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能受到影響。

當然,這些研究是基於新冠死亡患者的組織樣本,在輕症及重症患者中是否會出現同樣變化,以及這樣的變化是否可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圖5. 新冠去世患者睪丸間隙Leydig細胞相對減少,組織內明顯下調的蛋白及相關通路示意圖。

End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原標題: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截至2021年1月10日,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全球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93萬。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病亡者體內有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通 訊 員 徐 珊 本報記者 劉園園記者1月1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帶領的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冠肺炎病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北京時間1月9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論文原連結),報導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感染新冠後哪些器官最受傷?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患者蛋白質分子...
    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哪些器官最受傷?近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描繪出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這張圖片「看」清了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時出現了哪些分子的改變。
  • 【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文 / 夏洛特2021-01-12 06:17:30來源:FX168 【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 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公布,5336個蛋白質發生改變
    ·新冠病毒·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病理全景圖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多器官蛋白分子病理全景圖。圖片來源:Nie et al.,Cell據一項發表於《細胞》的新研究,西湖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9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共144個組織樣本,發現在總共量化檢驗的11394個蛋白質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並繪製了首張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多器官蛋白分子全景圖。在這些器官組織中,肝臟裡改變的蛋白數量最多(1970個),其受到的損傷可能比較大。很多肺部蛋白也發生了改變。
  • ...診斷研究人員發表Cell論文!詳解新冠肺炎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和...
    因此,開發新的方法在早期評估哪些病例將可能成為臨床重症至關重要。此外,對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療仍然是推測性的,這主要是由於對SARS-CoV-2發病機制的理解有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西湖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和迪安診斷凱萊譜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推測SARS-CoV-2誘導的特徵性分子變化可以在重症COVID-19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
  • Cell子刊|蛋白質糖基化修飾表徵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進程
    張會教授團隊 主要結論:首次揭示了蛋白質糖基化修飾在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超過70%的患者在初次確診時已經是晚期,是卵巢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從分子水平準確診斷出這群預後較差的HGSC患者,並提供有效的靶向治療,是當今世界卵巢癌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 中國科學家給蛋白質「畫像」,有什麼用?
    如果我們得到了某種疾病患者的蛋白質組,相當於我們已經拿到了疾病患者體內蛋白質分子層面的「畫像」。通過對該「畫像」的解讀,就可以看出疾病患者體內蛋白質表達、相互作用等「相貌」特徵,通過與正常生理狀態下蛋白質組「畫像」相對比,二者 「相貌」的差別就能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
  • 西湖大學新冠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全球首次解析ACE2全長結構
    此前,最近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還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構,指出ACE2與新冠病毒的RBD之間的親和力,比其與SARS病毒的RBD的親和力高10-20倍。也就是說,相比SARS,新冠病毒在「綁架ACE2」這件事兒上更得心應手。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發表了題為Direct pathogen-induced assembly of an NLR immune receptor complex to form a holoenzyme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植物
  • 【學術前沿】 周溪/林樹海/鄒麗揭示新冠肺炎患者的母乳蛋白和代謝...
    截至目前(10月2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4196萬例,死亡人數達114萬。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母乳中的營養成分直接參與新生兒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感染的情況下母乳成分的變化不僅反映了母親的生理變化,而且還通過母乳餵養影響了新生兒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 但是母乳是否受到COVID-19的影響,不是很清楚。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提供早期診斷線索和藥物靶點
    來源:解放日報昨天,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發表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繪製工作。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研究員團隊,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賀福初院士團隊和汪宜研究員團隊,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程書鈞院士、肖汀研究員團隊,上海交通大學李婧教授等團隊,首次從蛋白質水平系統描繪了肺腺癌的分子圖譜,並發現了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的分子特徵,特別是發現了中國人群肺腺癌兩個主要基因突變人群的蛋白質分子特徵。
  • 2019年9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Cell: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為何對免疫療法沒有反應?doi:10.1016/j.cell.2019.08.01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解釋了為何超過一半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對癌症免疫療法沒有反應,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蛋白質圖譜繪製)回答了目前他們迫切想要知道的一個問題,即為何免疫療法對黑色素瘤患者有很大幫助,但對60%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卻沒有影響
  • 聚焦分子病理 助力腫瘤疾病精準診斷——武陵山片區病理高峰論壇...
    據了解,此次活動是湖南醫藥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建院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作為活動的主辦方,該院邀請到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鍾定榮、副主任醫師王蓓、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病理科主任醫師李代強、病理科副主任蔣誼、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吳勇軍前來授課。此次會議旨在推動分子病理學技術在精準醫學實踐中的應用,進一步促進武陵山片區醫療衛生領域病理學科的發展。
  • 學術頭條: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湖北高校就業幫扶...
    糖原或能阻控新冠肺炎致命「風暴」4月14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學者找到調控細胞因子(炎性因子)風暴新方法的研究論文。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體內,經常觀察到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生,目前控制手段有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免疫細胞的糖原代謝通路可控制細胞因子風暴的產生。
  • 人體定量蛋白質組圖譜揭示不同組織中RNA與蛋白質水平差異
    人類蛋白質圖譜計劃(HPA)在此有所突破,其基於轉錄組和抗體染色的結果能夠對蛋白質的組織特異表達進行定量[2]。因此,結合不同組織具有特異性的RNA和蛋白質水平的定量數據對研究人類的生理病理過程非常重要,但至今為止仍缺乏相關的研究成果。
  • Cell:新研究首次揭示腸道拉伸告訴我們吃飽了
    不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的拉伸可能在讓我們感到飽腹感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14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Vagal Sensory Neurons That Control Feeding」。
  •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科學家揭示蛋白質高解析度功能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7:41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系Paola Picotti課題組取得最新進展。
  • 2020年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6.Cell:新分子圖譜有助於治療子宮內膜癌doi:10.1016/j.cell.2020.01.026根據最近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引起子宮內膜癌的數十種分子過程進行了系統研究,提供了有關醫生如何能夠更好地識別需要積極治療的患者亞群,並且提供一些線索,說明為什麼對某些患者而言常規治療無效。